人与人互通情意的困难——《声之形》故事分析与读后感
即使看完整部电影以及漫画和公式书中的补充,我内心被揪起的感觉也无法得到平复。
于是,想来谈谈这部始终争议性较大,评价两极分化的作品。
首先是作品的主题被大多数人误解为“欺凌者和被欺凌者相互救赎的故事”,而因此埋没了作品中真正的立意:“人与人想要联系起彼此却无法如愿,想要传达却又无法传达的纠葛”。
原作者并没有将“欺凌”作为故事的主题,而是作为缺乏沟通所导致的结果。
像是在小时候遇到蛮不讲理的事情,对方也听不进去自己的话,就会恼火地与之动手动脚一样,因为在那个时候“只有互相伤害,自己的声音才会被传达出去,而不是被无视”。
声之形中“欺凌”的情节加剧了矛盾,因为不必要的话语,随时都可以无视,或者选择逃避,只有在“必须去传达的时候”,“人与人之间互通情意的困难”的故事主题才会更加明显。
如果单从校园霸凌的视角来看,这部作品可能对曾经遭受过欺凌的人来说非常糟糕,甚至无法接受,以至于对最后的结局感到莫名其妙吧。

故事从西宫硝子转学开始,一步一步缓慢地走向了必然的道路。
硝子的母亲想要告诉硝子“你与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而决定让硝子上普通人的学校,并且严厉对待硝子,想让她变得坚强。

电影的开头中有过短暂的一幕,硝子出现在石田将也家的理发店,湿漉漉的头发上挂着叶子,表明硝子在以前的学校中也遭受着欺凌。

一开始班级里的人都很迁就硝子,而植野直花是最照顾她的人,漫画中出现过很多次硝子将笔记递给直花的分镜,以及电影中有硝子总是跟着直花的镜头。(直花的自我牺牲,却没有得到与之相应的认可,也为后面的剧情埋下了伏笔。)



《怪兽的歌谣》是日本音乐教材中的合唱曲,与本作的主题也非常吻合,并且多次出现在电影中。
经过上课进度的延迟,合唱比赛的落选,学习手语等一系列行为,导致了负面情绪在班级中默默积累,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并不像电影中发生的那样迅速。
教室门口的仙来客也从暖色调转变为了冷色调,暗示积极的心态转变为消极。

无论电影或漫画中,主人公石田将也和西宫硝子在打架前都没有过真正的交流,无论是西宫硝子想要和将也成为朋友的手语,还是将也的提醒和,都没能准确传达到。
从上帝视角的我们可以知道手语的意思,但对于小时候的将也来说那只是个莫名其妙的手势,而硝子的听力障碍导致她根本不知道将也说了什么。




“自我中心主义”在这部漫画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只关心自己名声的老师、强势的母亲、愚弄别人为乐的石田将也、逃避缺陷的西宫硝子以及自我满足的植野直花,这一切即荒诞又真实,以及背后的种种诱因导致了那个似乎必然发生的结果:“西宫硝子遭受欺凌。”
一切是那么的合情合理,作品中细腻的感情萦绕在心中,深刻而鲜明,不由得让人觉得这就是真实的,却又荒唐到让人感到无可奈何,难受到不愿相信这是真的。






真的是无可奈何吗?
植野直花的结果论
对于没有做出努力的将也来说,这个问题是并不明确,如果将视角转化到此时的植野直花身上,就会发现是真的无奈。
直花对硝子最为亲切,而西宫硝子无法适应班级所造成的后果,却成为了植野直花的错。
植野直花察觉到西宫硝子在封闭内心,并不想理解他人,而是更想要伪装成一个普通人。
实际上植野直花也未曾想过真正去了解硝子,只是想得到别人的认可而去照顾硝子,两人都把对方当成了工具人(属于是塑料姐妹花了)。

两人在经历过摩天轮中的坦白,硝子在寄给直花的信中写下了自己真正的心意,却依旧不被直花信任,也可能是硝子轻生之后才导致了直花的不信任。
直花不想承认自己也有错,所以将一切不满发泄在了硝子身上,并对将也的捉弄产生了压力被释放的轻快感。
直花认为硝子是喜欢将也才给他擦桌子,但心里却明白硝子不是喜欢将也,只是在找讨厌硝子的理由,将也遭受欺凌也让直花更加讨厌硝子,认为一切都是硝子的错。
在将也被欺凌的时候,硝子的欺凌也没有停止,犯人就是直花。
如同植野直花的名字一样,她性格非常的口直心快,但并不代表正确。
而这样无可奈何的结果,也是作者刻意为之,用西宫硝子生理性的障碍和没有一个为他人着想的角色,作为无法互通情意的矛盾点,进行情感上的剧情描写。
其实本作中有一名角色与植野直花十分相似,那就是西宫硝子的母亲。


直花在硝子跳楼之后揍了硝子一顿,是因为给将也带来了伤害。
作为妹妹的结弦却没有阻止她,因为结弦对姐姐自顾自的想要了结生命感到生气,所以不知道该不该阻止她。
而硝子的母亲选择了直接报复。
同两人都曾将硝子当做普通人看待,认为听力障碍是硝子软弱逃避的借口。

“传达情意的困难”
如果脱离这部作品,只聊“传达情意的困难”,根据我自己的经验.....
只是将自己的心情直率地说出口并不困难。
可是当心中有真正想要诉说的话语时,传达反而会变成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因为话语在这个时候不足以承载心中的感情。
情感堆积在胸口,喉咙里,张开嘴卡在巴却也发不出声音,即使说出口也得不到任何人的理解。即使掐住喉咙,挤出来的话语,也可能被误解、被忽视。
在这时候语言是多么的薄情。
有时候,我也会在想象中抓住某人的衣领,大声质问对方“为什么无法理解!?”,可是心中又非常明白自己是在无理取闹,会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无力感。
这种心理活动是真实存在的、但这与本作是不同的,只是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啊,抱歉,稍微有些跑题了......)
所以我在看到硝子和将也打架时喊出“我也有在努力啊”这句话的时候,瞬间理解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什么。

面对这份无可奈何的石田将也,为了让自己的声音被听到,采取了激进的方式。



在作者的访谈中有提到过硝子有着喜欢长春花(日日草)的设定,长春花的花语是“年少的友情、一生的友情、快乐的追忆、温柔”,硝子隐约意识到了这些词语的含义。
硝子的邮箱地址也是“nichinichisou0607@~”,后面的0607是指硝子的生日。



西宫硝子的性格成因
同样是在访谈中有过透露,硝子并不是一个“天使一样的孩子,而是觉得自己罪孽深重”,明白自己受到欺负是因为给周围人带来了麻烦,是自己不好,所以默默忍受着,在笔记上写着“对不起”和“谢谢”。
硝子心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加害者意识和原罪意识。
这一点非常的反常识,受加害者不怨恨加害者还对其抱有歉意。(这也是为什么硝子会帮将也擦去桌子上粉笔字)
对于我来说无法理解,但是说不定越是违反常识的事情,反而越有可能会是真实的。
我站中立的态度,既不相信,也不怀疑。
将剧情合理化的角度上解释是,硝子明白自己是一切错误的根源,因为自己的缺陷导致父母离婚,妹妹因为自己受到别人欺负,佐原因为自己受到排挤,所以极度的自我厌恶。
无法回应周围人的期待,没能改变自己的自责也成为了硝子负罪感一部分。
虽然硝子是被害者,但她觉得是因为自己给同学添了麻烦,所以周围人才会那样对待自己。也就是说,硝子把原因归咎于自己,她有着十分严重的自我厌恶心理。无论被别人怎样对待硝子都不生气,那是因为她觉得“是自己不好所以没办法”。
在她本人看来,自己被人戏弄、受人排挤、总是孤独一人都是理所当然的。是一种无增无减的常态。硝子在以前的学校也理所当然般受到过虐待,对她来说,将也只是令她难过的许多人当中的一个而已。将也看上去比别人加倍地欺负硝子,那只是因为故事是以将也的视角来描写的,硝子并不觉得将也是个特别过分的人。不过那只是一开始。
“想要改变”的意识总是扎根在硝子心中,“无法变成全新的自己”成为了一种“诅咒”。那背后虽然有着“如果耳朵能听见就好了”这种想法,但那是无论自己变得多么积极也无法跨越的障碍。包括耳朵听不见在内,硝子觉得因为自己无法变成周围人期望的样子,所以才会给大家添麻烦。那种自虐的想法,与她心中的加害者意识是相连的。当然硝子周围也有着照顾她的温柔的人。但那些人也抱着自以为是的了解对硝子妄下结论,硝子心中的加害者意识,就连她最亲近的家人也没有发觉。
(作者的原话)
而电影的镜头表现负罪感的方式是让硝子背上了十字架。



虽然作者这么说,但我还是难以释怀。总觉得作者亏欠了硝子。
真的是无可奈何吗?心痛......

硝子一直以来也有用自己方式努力和其他人搞好关系,却没得到任何人的重视,试图去理解她的只有直花和佐原。(因为故事的视角是将也,在将也不知道的时候,硝子也有过和其他人交流但被拒绝的经历)

彻底陷入绝望中的硝子,放弃了自己能和别人成为朋友的期望,与将也发生的这件事成为了压垮硝子的致命一击,她无法抑制长久以来积压的情绪,产生了寻死的念头。
对于硝子来说,笔记本是她与别人交流的唯一方式(她很早就察觉到自己的声音很奇怪,并且放弃了开口说话),上面却被同学写满了抱怨和坏话。

放弃了自己的执念和唯一的沟通方式,任由笔记本落入水池,脸上不经露出了自嘲和放弃一切后轻松的笑容,嘲笑着曾经怀抱着期待的自己。
这也是为什么后来将也能在水池里找到硝子的笔记本。


还有一个让我心痛到忘记呼吸的漫画分镜。


将也的母亲决定用同样的方式来赎罪,所以扯掉了自己的耳环。

被欺凌的西宫硝子和石田将也有着相似的镜头语言和经历,也是在暗示观众将两者相互对照。
“将也(shouya)”与“硝子(shouko)”这两个名字中都有着“shou”这个音,两人也都没有父亲。
作为作品的根基,将也与硝子总是像互相对照的镜子般在想同样的事。即使如此,两人还是无法传达心意,无法理解彼此。这是两人关系中的大前提。






电影中石田将也与西宫硝子长大后再次见面时,交朋友的手势是石田将也下意识做出来的,并不是可以刻意模仿以前的硝子,或者有什么赎罪的意识,所以自己也会感到非常惊讶(并且意识到手势含义之后扇了自己一巴掌),明明自己是想要寻死的,却下意识做出了这种行为,而这个行为的意思比起“交朋友”更多代表着“我是否能够去理解你”。
将也本来打算道歉之后就消失的。







石田将也的赎罪

将也在和硝子成为朋友之后,沟通的困境依旧存在,石田因为愧疚感一直不知道怎么样和硝子交流,而是在弥补自己过去所造成的伤害。
两人一直没有好好交流过。


最明显的莫过于硝子与将也的告白那段剧情,真切的情意再一次没有被准确传达,以及送出的礼物直到最后将也才明白用途。
作者也故意让那个礼物作为两人沟通不顺利的象征。

露出耳朵用来表示硝子想要仔细聆听对方声音的意愿,硝子扎上马尾,露出耳朵也是想要尽可能听到将也的声音。
(硝子的告白其实在电影中显得有点突然)
将也强烈的愧疚感在遭受到任何伤害时,都会让他觉得是自己应有的报应,所以没有办法生气。
(这点对于硝子也是同样的?其实硝子缺失了一种以自己为中心的自私感,一般小孩子都会认为“错的不是我,而是这个世界”才对)


并不只有这一件事,高中的时候将也在忍受着谣言的影响变得孤僻,可是没有做出任何改变,与在水门小学时的抗争心理完全不同。

将也的T恤的标签和衬衫一边的下摆总是露在外面,表现将也连自己都不关心、不了解。


电影因为篇幅限制中删除了关于制作电影的故事线,
随着故事的进展也可以看到作品中另一个逐渐显露出来的主题,那就是“直面自己的缺陷,并改变自己”。
在电影结局中的观众们多少都能察觉到这一点,石田将也打开自己封闭的内心一幕,想必令人印象十分深刻。
西宫硝子接受了自己的缺陷,为了挽回将也的友谊,借着拍电影的名头,聚集其众人,强迫自己与他人交流。
拍电影这个行为其实和硝子的笔记本代表着同样的意义,寄托着将也的友谊。
将也将笔记本归还给硝子,硝子再次集结众人拍电影也是行为上的对照,挽回过错的具体行动。

虽然看起来有点不合理...其中有些人也并不是将也的朋友,但就如同硝子的笔记本中写下的那些坏话,硝子也全部将其接受一样。
这点也是再次强调“直面自己的缺陷,并改变自己”。
作品人物中的缺陷有先天因素,也有经历导致的缺陷,但在最后都发生了改变,迈步向前。

电影中用雨伞替别人遮雨的动作巧妙表现了人物之间的距离。



这一幕画面中的鞋子是小时候将也穿的,所以这也是面对过去的自己。
但结弦的上半身被雨伞挡住了,表示此时的将也并未全部接受过去的自己。只是在赎罪。

西宫结弦的保护
其实不难注意到,西宫结弦与欺负过姐姐的那些人几乎没有交流,也代表着从未原谅过他们。
在漫画中和母亲的关系也不好,认为母亲是个感情缺失的人,直到婆婆的遗书才让结弦明白了母亲在故作坚强。
因为母亲强硬的做法,对硝子要求严格,就算助听器弄丢了,也要求硝子自己解决。
所以在这之前都是结弦在保护姐姐不受他人欺负。
剪短了自己的头发,也是想要显得像男孩子一点。




结弦在得知姐姐想要寻死之后,就一直在拍摄动物的尸体,以为这样姐姐就不会想死了,可到最后也没能阻止,自己的心意也没能传达到...

也有对改变姐姐的不是自己而是将也感到不甘心,并且对将也有点自卑感。
在婆婆去世的那一晚,结弦梦到了姐姐死去的画面。



葬礼上是出现的蝴蝶就是婆婆的灵魂化身,与婆婆眼睛下面的痣一样,蝴蝶的翅膀上也有一个黑斑。蝴蝶停在了结弦的手指上,又绕着硝子飞了一圈才离去,代表着婆婆仍对两位孙女放心不下。




剧情多次出现过将也和硝子想去抓住对方的手,却全都错过了的画面。



公园中硝子伸手去抓将也,烟花晚会上则相反,是将也伸手去抓硝子,这是包含意图的描写吗?
大今:画面上是有意做成相似的场景。纵观整个故事,一开始是将也因为给他人带来了不幸所以想寻死,但与硝子相遇后他改变了想法,重新召集伙伴。相对的,硝子也因为相似的理由企图自杀,结果获救了,然后为了让伙伴们重新聚在一起而努力。不光是企图自杀的场景,包括之后硝子代替将也所做的事情,都融入了“在养老天命反转地中天命得以反转”的含义。两人游玩的公园是个实际存在的地方,叫做“养老天命反转地”。

在一起去看烟花的最后,硝子没有说下次再见。

漫画中硝子是踩着小时候的玩具车登上栏杆的,最后玩具车和动物尸体的照片都被一起扔掉了,也意味着硝子放弃了寻死的念头。



故事的尾声

硝子的梦是自己向往的没有听力障碍、别人期待中的自己,也意味着自己的存在被否定、努力被否定。
再次进入浅梦中硝子察觉到了,将也一开始是来和自己告别的,也准备去结束自己的生命。
星期二一直是两人约定见面的日子,硝子担心星期二结束以后自己就再也见不到将也了。
于是担心地跑到了桥上,又无力地哭了出来。
将也这边也是相同的,如浮游一梦中缺少了最关键的事物。
不满足于此的将也从梦中醒来,焦急地寻找着。


最后在故事中的人们,各自改变着成长着,踏上了充满无限可能性的道路。
“传达情意的困难”这个立意在漫画中是贯彻始终的,而漫画中对这一主题给出明确回答是“用耳朵仔细听 用眼睛仔细看”和“即使未能相互理解 也会去拼命努力”这样的答案。
而电影将这一答案演出的十分精彩。

永束他们拍摄的电影拿去参加比赛了,评委对电影的感想,我直接笑死,而且还契合这部作品主题。

最后在故事中的人们,各自改变着成长着,踏上了充满无限可能性的道路。


读后感
我原本只想写个读后感的,没打算做剧情解析,但一不小心就做了超出了预期的内容,结果就顺着做下去了......
该说不说,本作的立意一般在其他的作品中,只作为一个要素存在,比如《古见同学有交流障碍症》(感觉和本作有点像啊,而且名字都叫硝子……え?),咳咳咳,比如……《JOJO的奇妙冒险》中的花京院典明。(画风好像有点不对……)
有很多作品能体现这一点,嗯,但我一时想不起来了(。í _ ì。)
我想说的是,并没有一部作品像本作一样深入刻画人与人的沟通。
作者描绘的那种人与人无法理解的痛苦是极其真实的,即使是认真去听、去看,也会有无法跨越的障碍,真是让人感到沉闷。我还特别能理解。
作者肯定是个特别孤独的人,这么沉重的作品简直要人命,看完得缓很久。
即使这样,我认为想要去传达、去理解是非常美丽的一件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