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导读 晁岳佩】010 滕侯、薛侯来朝

本文讲述的是滕侯、薛侯来朝。主要介绍了鲁国周围两个小国滕、薛前来朝见鲁国国君时争长的故事。薛侯认为我建国历史悠久,滕侯认为我是姬姓诸侯,是自己人。鲁相羽父劝说,客人要听从主人的安排,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借此介绍了春秋初期朝见的一些特征。
本文主要是山东大学晁岳佩老师《左传导读》第三章导读部分的第二节滕侯、薛侯来朝部分的内容。资料为山东大学晁岳佩老师《左传导读》的慕课教程的文字版,收集整理以作学习。

滕侯、薛侯来朝
第八篇,滕侯、薛侯来朝。十一年春,滕侯、薛侯来朝,争长。滕侯,滕国就在现在的滕州一带。薛国仍然是滕州那一块,好像薛城区。薛国变成了滕州的一个薛城区,他们离的很近。我说因为离的近,结伴来朝见鲁隐公。可能来的时候没想到,所以来到以后,就存在一个地位高低,谁先谁后的问题。
所谓争长,争的就是争先,谁先被接见,争长也就是争地位,争长幼,也就是争高低,争谁先受接见,受遇。另外可能还存在着,座位如何坐的问题。其实我们先说一下,在《春秋》中242年,关于鲁国君主去朝见周天子,只有两次。诸侯见天子曰朝,但实际上,在《春秋》中242年的鲁侯,只有两次去朝见周天子。而这两次还都是,因为要追随晋文公去打仗去开会,顺便朝见了天子。也就是一次也没有,专门去朝见过天子。
我说从《春秋》我们可以看出,在那个时代,诸侯国君去朝见天子,可能是很少见的事情。但是小国朝见大国却非常常见。在春秋前期,也就是鲁僖公二十八年以前,为什么定到这儿呢,就是晋文公称霸。也就是在晋文公称霸之前,这几十年中,《春秋》记载的,小国之君朝见鲁侯的,有十五国、二十人次。到了春秋中后期,特别是中期,极少,小国朝见大国非常多,朝见天子则极为少见。
滕侯、薛侯争长——薛侯曰,我先封
下边我们接着讲传文。因为争长嘛,争长就得有理由。薛侯曰,我先封。也就是说,我为什么应该是排到前面呢,因为我们的国家是先封。请注意,这个封是建,所以不论是《史记》,还是《左传》当中谈到封国,大家都往往认为是天子所封,或者是夏王所封,或者是商王所封,或者是周王所封。
其实未必,封就是建,在这里说我先封。我说与其把它理解为,我最早被天子所封,不如理解为我们先立国。这是不一样的,同志们,封国是天子所承认的国。建国是我们自主建立的国家。在那个时代,在夏商周时代,其实大部分诸侯国,都是自己建立的,而不是天子所封的。我说《史记》当中所记的,天子所封之国,我说往往是对已有诸侯国的承认,不是他封的。比如楚国大家都认为是周人所封,其实不是的。我认为是他先建立了国家,周天子统一天下之后,你这个国家我承认了,这就是封。
所以在这里说我先封,是薛侯在强调,我们的国家比滕国建国时期长。因为《左传》当中后边有记载,薛人的先祖奚仲,在夏王时代曾经做过车正,也就是管造车的。也就是说,在夏王时代薛国都已经建国了,并且他们的君主,还曾经担任过夏王朝的官职。我们知道,滕国它的始封君主是错叔绣,是周文王之子,那他的封国,他的建国是在西周初年。
与夏王时期的奚仲相比,他晚了很多很多年,中间隔了一个殷商。所以从这个角度,薛侯说我建国比你们长,我们国家建国比你们长这么多,当然我应该地位比你高。我说这是讲的资历,讲的历史渊源,是从历史的角度,来强调我的地位高。
滕侯、薛侯争长——滕侯曰,我,周之卜正也
滕侯曰,我,周之卜正也。就是说我的先君,滕国的先君,曾经做过周王室的卜正。卜正,卜官之长,专门管占卜的官员。薛,庶姓也。庶姓就是众姓,庶民就是众民,实际上庶姓也就是众姓,也就是异姓。所谓异姓是指,姬姓以外的其他各姓。他在这里强调的是,我是周人的嫡系,你们都是外人,我不可以后之。
也就是从现实角度说,我是周天子嫡系,地位怎么可能会低于你呢。我说在这里滕侯强调的是现实,我与周天子的关系最近,和你们异姓国家是没有可比性的,我的地位绝对不能比你低。所以我说薛侯讲的是历史渊源,滕侯讲的是现实与周王室的亲疏。我说在现实面前,历史显得有些苍白。
滕侯、薛侯争长——周之宗盟,异姓为后
公使羽父请于薛侯曰。这个羽父,羽父是字,公子翚,名字叫翚。他也就是,这是春,到了冬的时候他就杀死了鲁隐公。所以在现在他替鲁隐公说话,做鲁隐公的相。到了年底,他就帮助桓公杀死了隐公,这是公子翚。在这时候因为还没有这个征兆,所以鲁隐公让公子翚去对薛侯说。
君与滕君辱在寡人。说你们两位来看望我。周谚有之曰。就是周人的谚语。所以我们在读《左传》的时候,对这个周,在很多地方,我愿意把它理解成周人,不理解成周王朝。这就是我们讲的夏和商的时候,我更愿意把它理解成,夏王时代、殷王时代、商王时代。我不愿意把它说成是王朝,我认为那时候没有王朝这个概念,王朝这个概念是后起的。
所以这个周谚有之是说,周人的谚语当中有这样的话。山有木,工则度之。山上有很多树木,但是这些树木不是器物,要把它变成器物,需要工匠去量、去看,去琢磨它适合做什么样的器。
宾有礼,主则择之。有客人来访,可能客人自己有自己的一套礼仪,但是去访问别的国家的时候,你要听从主人的安排,主人来选择使用什么样的礼仪。实际上这是说,您到我这儿来是客人,您应该尊重我们的习惯,按照我们的礼仪来做。
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就是说我们的礼仪当中,有这样一条内容,关于周之宗盟前人有很多解法,其实我想没必要那么复杂,周之宗盟就是关于周人的同盟中,以周人为主的结盟时候,或者说会盟当中,也就是以周人为主的聚会中,异姓为后,也就是姬姓为先 异姓为后。这个在侯马帛书当中也有体现,当时确有这种礼仪,在侯马帛书当中排到前面的,是姬姓各国的诸侯之名,异姓放到后面。我说这就是,周之宗盟 异姓为后的确解。
这句话的含义是,我是主人,在我们这个地方应该异姓为后。你是异姓 所以请你靠后。寡人若朝于薛,不敢与诸任齿。任是薛侯他的姓,薛侯为任姓。这句话是说,假如我到你的国家去朝见您,碰到您的同姓诸侯国家也在。齿是长,我们知道牛马的年龄往往论齿,其实在这儿论齿就是论大小。不敢与诸任齿,是不敢与你的同姓国家来论长幼,来论先后。这是一个假设,将心比心 我到你那里去,不能和你们的同姓相比,那你到我这儿来,也不能和我的同姓相比。

君若辱贶寡人。贶者 赐也。我们知道 也就是说,这里如果你给我面子的话。加惠于我等于说,这个赐是加惠于我,给我面子。则愿以滕君为请,请你退一步,让一让滕君。薛侯许之。因为这段话讲的有理有据。乃长滕侯,滕侯排在了薛侯前面。
左传导读——相的地位
在这一段传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他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相的地位。在《左传》中有很多这样的场面,当君主在外交场合中,自己没有能力直接应对的时候,往往让相仪者来帮助他应对,并且直接用君主本人的口气,来说话。
我们看到公子翚在这里,完全用的是鲁隐公的语气,这种人,这种相仪者后来就简称为相,有时候简称为相。相仪者、相礼者都简称为相,管仲为齐桓公相也是这个相。这时候的相,已经具备了后世宰相的某些功能,但他还不是后世宰相,没有那个权力。所以这时候的相就是助,帮助君主说话和处理问题的人。所以后来的宰相,这个相含义也是从这儿来的。
同时我们还看到,相直接代替君主说话,用君主的口气在外交场合中表态,自战国以后几乎没有了,这是春秋时期的特有现象。在这段传文中,辱在寡人、辱贶寡人,辱都是敬辞,它的意思是说,你们不计耻辱来看望我,不计耻辱到我这儿来,其实纯粹的客套话,外交辞令,是敬辞,是对别人的尊重,同时像寡人这又是谦辞。
就是在春秋时代,在《左传》中我们看到,很多很多这样的敬辞和谦辞,我们以后还会讲到。我说虽然这都是客套话,没有多少实际含义,但是它却反映着春秋时代的人们,对一种文明的追求。而这种追求体现的就是,自己谦虚、恭谨,对别人非常尊重,自谦同时也是,尊重别人的一种表示。我说这一类的敬辞和谦辞,在《左传》当中很多,后世似乎在变少。今天在我们的汉语当中,似乎很少很少了。
有学日语的人说,日语当中的敬辞和谦辞很多的,因为它继承了,我们传统当中的一些东西,而我们自己,反而很少用这些东西了、所以我想,尊重别人、以礼待人、谦虚恭谨,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优秀部分。所以我们在与人交往当中,还是应该多一点对别人的尊重,自己放低调一点。
我说过分的强调个性解放,个性张扬,不知不觉间就少了对别人的尊重,所以这一点,是从传统文化角度说的。我说还是希望大家,以后在尊重别人方面,大家都有意地去努力,这一点是从历史的角度讲的。
左传导读 朝见——小国朝鲁
我们刚才说过,在春秋前期,有十五个国家、二十人次,来朝见鲁国的隐公、桓公、庄公、僖公。滕侯、薛侯来朝是第一次。我们从传文当中看到,两国国君来朝似乎没有利益诉求,没有其他更多的事情。这很显然是一种友好性质的访问,大家争的是地位,争的是礼节,争的不是实实在在的利益,是务虚,而不是务实。
到了春秋中后期,小国朝见大国更多的是务实,或者是为了寻求帮助,或者是为了寻求原谅,更多的是讨好。我说那种外交礼仪表面上也务虚,实际上是务实的。在春秋初年更多的是务虚,是精神层面的需求,而不是利害方面的诉求,这一点非常不一样,我们以后还会讲到。
当然,在春秋初年的,这些朝鲁事件中,也都是小国朝见大国。朝见的,比如郜国、滕国、薛国、郳国、邓国、牟国等等都是小国。这些国君一次,或者两次来朝见鲁君,鲁君没有一次去回访。所以我说这时候的朝见,典型的是小朝大。是小国之君朝见大国之君,它反映的也是一种不公平,不是平等的往来。我说为什么在春秋初年,朝鲁的小国这么多呢,我想这体现着,反映着,在春秋初年鲁国仍然是,与周王室关系最密切的东方大国,既有实力 也有地位。我想还有周人的文化,对其他各小国的吸引力,我说尽管里边体现了不平等,但是它反映更多的是文化交流。
左传导读 朝见——二流国家
我说自从齐桓公称霸以后,历史有了转变,有了转折。那就是宋、卫、鲁、郑,这在春秋初年,都属于一等或者二等诸侯国。但是到了齐桓公称霸以后,齐桓公,齐国变成了一类诸侯国,一流的,一等的。那鲁、卫、陈、郑,都逐渐成为了二等国家,二等诸侯国,所以他们开始朝齐。接下来晋文公称霸以后,晋楚争霸的一百年中,宋、卫、陈、郑这些中等诸侯国,都加入了朝见大国的行列,他们沦为朝见大国的对象,而他们失去了小国来朝的资格。
也就是在齐桓公称霸以后,一直到晋楚争霸之间的,一百多年间,小国来朝见鲁君的事例,已经非常少。因为他需要去朝别人了,其他的小诸侯国和他们一样,成为霸主手下的一部分,地位相同。我们都去朝见齐桓公,都去朝见晋文公、晋景公,我就不再需要来朝见你。所以在整个春秋中期,小国朝鲁的记载大量减少。
而到了春秋末期,霸主没了。当霸主没了的时候,这些中等国家的地位提高了。因为没有老大压着他了,他就成了他这一部分的,小范围内的霸主。所以到了春秋末年,小国朝鲁的现象又增加了。因为那时候更多的,讲的是利益需求,利益诉求。因为他害怕鲁国去打他,和春秋初年又不相同。
左传导读 朝见——文化交往
再一个,我说在春秋初年这种朝,文化交往的小朝大,文化交往性质比较明显。我说到了争霸时期,特别是晋楚争霸期间,更多的朝是贡献。一是政治上的依附,外交上的依附,另外就是经济上的贡献。鲁侯去朝见晋君,一方面表示我的地位低,所以我来看您,这是精神方面。同时我要给你带大量的礼品,作为保护费。因为这些诸侯国追随霸主打仗,同时也希望霸主在我需要的时候,帮我一下,所以这时候需要送礼。所以我说到春秋中期的朝见,和春秋初年的朝见性质完全不同。我说从文化交流转变为经济勒索,这个我们在后面还会讲到。讲这一篇的目的我就是想说一下,春秋初年的朝见特点。

以上便是山东大学晁岳佩老师《左传导读》第三章第第二节滕侯、薛侯来朝部分的文字版内容。如果对你有所帮助的话,点个赞吧,十分感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