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左传导读 晁岳佩】008 卫人杀州吁于濮

2022-02-12 15:43 作者:眼晕的账号  | 我要投稿

       本文讲述的是卫桓公被弑后,石碏大义灭亲,为君报仇的故事,同时讨论了教子与大义灭亲两个话题。

       卫国执政石碏曾经劝谏卫庄公不要过分宠爱小儿子州吁。宠禄太过,阶为之祸。卫庄公不听。石碏的儿子石厚与洲吁交好。十五年后,洲吁弑君。石碏借陈国人的力量为君报仇。同时杀死了自己的儿子石厚。

       本文主要是山东大学晁岳佩老师《左传导读》第二章导读部分的第五节卫人杀州吁于濮部分的内容。资料为山东大学晁岳佩老师《左传导读》的慕课教程的文字版,收集整理以作学习。

  • 追溯前事——齐东宫得臣之妹

       卫人杀州吁于濮。《春秋・隐公四年》,卫人杀州吁于濮。这个标题就是经文。《左传・隐公三年》,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齐庄公,我不知道会出现一个特奇怪现象,没有人说过。就是在春秋初年是齐庄公,到了春秋中期又出现一个齐庄公,相差也就是百十年,为什么都称齐庄公呢,为什么用了同一个谥号呢。因为差的并不是很远,我没有看到任何解释,我也不理解,告诉大家有这么个事。

       这个说的东宫得臣之妹,东宫就是太子,得臣就是齐庄公之子,那他直接称齐庄公之女不就完了吗,他之所以称东宫得臣之妹,是在强调这是齐国齐庄公的嫡女,太子的亲妹妹。但是这里又有一个问题,这里明明是说东宫得臣,也就是说太子得臣,但是继承君位的不是得臣,也就是下一任齐僖公是叫禄父。那么东宫得臣为什么作为世子,没有继承君位,齐僖公继承了君位呢,《左传》没有说。所以我们在读《左传》的时候,我一再强调不要全部求解,有很多问题是解不了的,《左传》的记载太简略,有很多东西它没有说,其他的文献又不足以考证,像这些问题没办法解释。

       曰庄姜。我记得去年考试的时候,我得罪了好多同学,因为他们在为这段话作注的时候,都是说名庄姜。我都给他扣了分,他们说没错,有的同学直接给我打电话说,说为什么考的低了。我说像这个词你答的是什么,他说名庄姜。没错,我说这不是她的名,是称谓,是称庄姜。而这个庄是卫(齐)庄公之庄,庄是她的丈夫的谥号,姜是她的本姓,这是夫谥加本姓的称谓,不是她本名叫庄姜,是吧。

       甚至庄姜这个词,一定是在她死了以后才有的,用了她丈夫的谥号,至少她是丈夫死了以后,才有了这个称谓。在她活着的时候,是没有这个称谓的,所以把她理解为名庄姜,我说就错了。

       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关于庄姜我们知道的很少,你们学了《硕人》吧,但是从那个里边,我们看到的只是如何的漂亮,好像也没有谈到她不会生儿子,是不是没有谈到,它只是说她长得很漂亮。美目盼兮,巧笑倩兮。虽然长得很漂亮 但没有生儿子。

  • 追溯前事——厉妫与戴妫

       因为她不能生儿子,所以卫庄公又娶于陈,曰厉妫,生孝伯,早死。对君主来说,生儿子非常非常的重要,所以又娶了陈国的君主之女,称厉妫。这个厉是谥号,妫是姓,陈国是大舜之后,陈国为舜后,为妫姓,这是谥号加本姓,这也是称谓。她生了个儿子,但是这个儿子早早地就死了。称孝伯,凡称伯者一般都是老大。

       其娣戴妫生桓公,庄姜以为己子。娣者,妹也,戴妫就是厉妫的妹妹。大家可能会问,为什么他娶的是姐姐,妹妹反而生了儿子呢。陪嫁,对了,对了,这就是媵制。我说这叫,用今天的话说叫买一送二。

       按照《公羊传》的说法是,娶一国之女,二国媵之,娣姪从。娶一国君主之女 她是夫人,这位夫人要带着自己的妹妹,带着自己的侄女同时出嫁。当然如果她的妹妹和侄女年龄小,可以在成年再嫁,所以这就出现了姐妹同事一夫。在《春秋》 在《左传》当中,特别在《左传》当中出现很多,我们以后还会讲到,说姐姐是夫人 妹妹也会生孩子,是因为这个媵制造成的。

       生桓公,桓公是公子完,桓公是谥号,完是名。我说《左传》是历史追述,从他出生就称桓公。戴妫,这个戴也是谥号,妫是姓,她跟着姐姐出嫁。你看,同为姐妹,但是身份差别非常大,她姐姐是夫人,她的地位就是嫔妃,就是媵妾,地位很低。但这时候可能正夫人还是庄姜,庄姜因为自己不会生儿子,就把戴妫所生的这个儿子公子完,作为养子,自己养着。戴妫为什么愿意呢,很简单,夫人之子以后有继承君位的资格,所以庄姜以为己子实际上就是要,把他培养为未来的君位继承人。

  • 追溯前事——公子州吁

       公子州吁,嬖人之子也。嬖人就是说宠幸的女人,至于这个人的实际身份是什么,不清楚。也可能是贱妾,也可能是宫女,被卫庄公宠幸,生了个儿子,叫州吁。有宠而好兵,所谓有宠是受到了卫庄公的宠爱,那卫庄公为什么宠爱他呢,我想这里有个爱屋及乌,凡被宠幸的女人,往往是他所喜欢的女人,因为他喜欢这个女人,他往往也喜欢这个女人生的孩子。那所以这个孩子就得宠,我说这就像刘邦的(如意)一样,戚夫人之子,他受到刘邦的宠爱。刘邦认为刘盈不像自己,这个小儿子才像我,其实究竟谁像,不知道,反正因为他喜欢戚夫人,所以他就喜欢这个儿子,我说与这里一点有相近之处。

       所谓好兵,兵就是武事,喜欢武事,喜欢打仗,喜欢舞枪弄棒。公弗禁。杨伯峻先生认为,《左传》当中所有的弗都是不之,弗禁就是不禁之他,没有禁之他。庄姜恶之。卫庄公之所以,不禁止州吁的一些行为,是因为宠爱,他宠爱了这个孩子,就会冷落另外的孩子。所以庄姜不敢恶卫庄公,所以她就把她厌恶的对象,放到了州吁身上。

  • 石碏谏曰——骄奢淫泆,所自邪也

       石碏谏曰,石碏是卫国的执政大夫,卿职。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这是说我听说,教孩子应该怎么教呢,教之以义方。什么是义方呢,我的理解就是正道。弗纳于邪。要让他走正道,纳是入,不要让他走上了邪路。骄奢淫泆,所自邪也。骄就是骄傲,就是骄横。奢是过度、奢华,我们现在还有奢华。作为庶子,作为嬖人之子所享受的待遇,和嫡子,特别是和嫡长子,和太子相比,是应该有明显的差别。

       如果州吁得到的宠爱,和公子完一样,这就叫奢,等级上的僭越。淫,欲望过度,纵欲过度,所有的过度的欲望都是淫。泆是放纵,泆与这个佚同,或者写作这个逸,是放纵,所自邪也,是邪所自也。这句话我们可以理解成邪所自,是走上邪路都是从这里开始的,从骄奢淫泆开始的,骄奢淫泆会使他以后走上邪路。

       四者之来,宠禄过也。小孩之所以,养成骄奢淫泆这种行为,是由于宠禄太过。所谓宠禄就是受到的宠,所谓禄就是他的待遇,过分受宠,享受过高的待遇,就会养成他的骄奢淫泆。而这个骄奢淫泆,就会把他引向邪路。

       将立州吁,乃定之矣。因为这时候,卫庄公并没有确定谁是太子。石碏说如果你要违背规则,立州吁为太子,那也可以。这是你的权利,但你现在要明确下来,那让公子完没有想头了。因为君位是你的,你想传给州吁当然是可以的。那如果没有定下来,按照君位传承的一般原则,公子完应该是君位继承人,州吁不是。

       若犹未也,阶之为祸。如果你还没有,想立州吁为太子的话,你现在的这个做法,就将是祸源之阶。阶之为祸就是为祸之阶,阶者,台阶,也等于是梯子。也就是现在的你这种做法,会成为酿成祸源的阶梯,以后会导致祸乱。

  • 石碏谏曰——能够做到这四条的,这样的人很少

       下边在解释为什么,我说前边属于推论,属于根据现实情况的推论,下边他又从理论层面,进一步的来论述这个问题。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者,鲜矣。这四句话,我们如果反过来理解最好,宠者必骄,宠而不骄反过来说是宠而必骄,受宠太过的人,他一定会变得骄傲、骄横。骄傲、骄横的人必不能降,所谓降就是他的地位待遇降低,骄横的人是不能承受。他以后的待遇和地位下降,这种事情的,降而不憾是降而必憾。,这个憾是恨,就是这样的人,一旦到他的地位待遇,受到被降低的时候,他一定会演变为仇恨。恨而能眕,眕者,克制。因为这个骄横的人,一旦有了仇恨,他是不知道克制,也不会克制的。所以能够宠而不骄,能够做到这四条的,鲜矣,这样的人很少。

       那换句话说,大部分人都会宠而骄,骄而不能降,降而恨,恨而不能眕。这是从一般原则上说的,实际上这就是在指州吁。你现在过分的宠爱,会让他变得骄横、骄傲,这种骄傲,一旦形成这种性格,他不能容忍他的地位下降。但是以后,如果他不被立为君位继承人,未来的君位继承者,肯定会降低他的待遇和地位,到那时候他就会变成仇恨。当他不能克制这种仇恨的时候,他就会害掉使他降的人,那也就是未来的君主,那他就会酿成祸乱,做祸乱之事。

  • 石碏谏曰——六逆六顺

       下边接着还是理论层面来说。少陵长。这是从年龄上说的,年少者凌驾于年长者之上。远间亲。这是从亲疏关系上说的,所以儒家有一个原则,我认为非常非常的有道理,只是今天我们宣传的很少,疏不间亲。我们会经常发现,一些闺蜜为她的朋友,在介绍对象的时候参谋很多,特别当他们夫妻之间发生问题,或者恋人产生问题的时候。闺蜜往往会帮助她说对方的坏话,这就叫疏间亲,当他们关系和好的时候,会共同以你为敌,这样的例证不胜枚举。所以疏不间亲的原则,我们今天仍然很适用的。所以他这里说的旧间亲,这个远间亲就是疏间亲,远就是疏。

       新间旧。因为在那个时代,认为老朋友比新朋友可信的多,所以作为一个新人去离间老人,去说那些老朋友的坏话,新朋友说老朋友的坏话,这都是不对的。小加大,这是从势力上说的,势力小的,你想凌驾于势力大的人之上。淫破义。也就是你的各种欲望,就破坏了义,破坏了礼,违礼行事。

       他说这是所谓六逆也,逆就是不顺,就是违背正理的一些做法,他说这六种行为都是不对的。那对州吁而言,少陵长是明确的。因为他受宠,他的地位甚至比公子完更高。淫破义对他也适合,也就是他至少这里边有两逆。

       下边说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所以我一再强调,我说前人对这个义理解,很少再给它具体的界定。我说义就是理,君行君义,是说君主制定的命令,符合正理,符合正义,这是强调君主制定命令的正确。臣行是说,臣应该完全按照君主的命令去做。父慈,作为父亲,要爱护,要疼爱自己的儿子,儿子也要孝敬自己的父亲。兄弟,兄长应该爱弟弟,帮助弟弟,但弟弟一定要敬重哥哥。这是六顺。那么州吁在这里,就违背了兄爱弟敬的原则,看来他不太敬重他的哥哥,所以这是也违背了六顺。

  • 石碏谏曰——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

       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去顺是违背顺,效逆是法逆,效就是效法,也就是你做的事情违背了顺,符合了逆,这就是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这样一定会引出速祸的结果。什么叫速祸呢,速祸就是使祸事速来,速是动词。

       所以我们现在还有一个成语,叫不速之客,这个速是什么意思,我想要直接理解成邀请,我认为太浅了。我认为这个速,实际上是在主人邀请客人之后,再去派家人督促他赶快来,不是要两次,有可能派三次,派家人再一次又一次的去请,这叫速。赶快来,我等不及了,我想你,非常想你。要不然你这个速直接变为请,就没有了这一层。

       所以这个速客,实际上是督促客人快来,请客人快来,邀请之后再去派人督促他,催促他赶快来,这更能体现主人对客人的尊重,对见到客人的期盼。所以我认为直接把速理解成请,如果这样说,速祸变成请祸,就不太对,是加速祸事的到来。这句话实际上是说,卫庄公你这样做会加速祸事。

       君人者,将祸是务去。君人者是为人君者,君是动词。作为人君应该将祸事除去,祸就是务必,务去就是务必去掉。作为人君,应该努力把祸事去掉,除掉。而速之,无乃不可乎。你现在这样做,等于加速祸事的到来,违背了将祸事务去的原则。无奈不可乎。你这样做是不对的,不好吧,不可以吧,所以这是谏。

  • 追溯前事——卫州吁弑桓公而立

       四年春,卫州吁弑桓公而立。所以前面这一段是个历史的追述,都在为后边这段事情,来补叙历史的渊源。他真正要解的是下边这个事,为了追查历史的原因,叙到了很早很早以前。因为四年春,鲁隐公四年是卫桓公十五年,卫桓公已经继承君位十五年了。石碏劝谏卫庄公的言论,是远在公子完继承君位之前。也就是说这个历史追述,把时间前推了至少二十年。

       刚才漏了一句话。弗听,其子厚与州吁游。这个其子厚是石碏的儿子,名厚,也就是石厚。与州吁游,游就是玩,他喜欢和公子州吁一起玩,两个人脾气相投。当然可能也有石厚要巴结州吁,因为州吁如果继承君位,他至少可以弄个师长旅长的干干。

       禁之,不可。这是石碏禁止他,禁止他的儿子和州吁一起玩。不可,儿子不听他的。桓公立,乃老。十五年前卫庄公去世,公子完继承君位。石碏现在年龄大了,是不是他不太看好后面的形势呢。老就是退休致仕。

       四年春,卫州吁弑桓公而立。州吁未能和其民,厚问定君于石子。州吁杀死了卫桓公,也就是他的哥哥公子完,因为他是弑君者,可能在一般卿大夫当中,他的威信也不高。未能和其民,是没有得到老百姓的支持,没有得到民的支持。我想这里这个民,很重要的还是指当时的卿大夫,都不太支持他。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石厚向他父亲请教,怎么才能使州吁的君位,安定下来呢,稳定下来呢。

       问定君于石子,就是稳定君位于石子,石子就是石碏。向他的父亲请教如何,采取何种方式办法,能够帮助州吁稳定君位。石子曰,王觐为可。王觐就是觐王,觐王就是朝见王,就是朝见周天子。石碏给他提供的办法是,假如州吁能够得到周天子的接见,朝王就是得到接见,这个问题就解决了。为可,就可以了。

       那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呢,因为在春秋时代,虽然王室的地位衰落了,但是大家仍然都承认,周天子是天下独尊。诸侯国,特别是周人所封的诸侯国,他的君位应该得到周天子的承认。如果周天子以卫国诸侯的身份,接见了州吁,就等于承认了州吁的卫君之位。那天子都承认了,你其他人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所以石碏认为,你可以采用这种,受到天子接见的方式,堵其他人的嘴。天子都承认了,你们不承认还有什么用。曰何以得觐。因为他是弑君者,弑君代立,在当时也是违背王法的,如何能够以卫君的身份,去得到周天子的接见呢。

  • 追溯前事——借刀杀人

       石碏曰,陈桓公方有宠于王。陈,卫方睦,若朝陈使请,必可得也。就是现在的陈桓公,和周天子的关系很好,而我们卫国,现在和陈国的关系也很好。睦就是亲,两国的关系也很亲密。如果州吁能够放下你的身段,去朝见陈桓公,所以这里用的是朝。我前面也强调过,一个国君去主动到其他诸侯国,去见其他国君,这是朝。去见陈桓公 去访问陈国,就等于是朝见陈桓公。如果能让陈桓公,在周天子面前说几句好话,那这个事情就成了。也就是你自己不行,拉拉关系这个事就办成了,这个主意还是有道理的。

       厚从州吁如陈。你看《左传》的文字非常的简略,我说如果要写小说的话,中间可以有很多的过程叙述。但是《左传》作者直接就是,厚从州吁如陈,中间省略了很多,但是我们读起来又通,又可以理解。所以这就是,很多人主张用古文的原因,它很简略,但是也可以让人明白。我们的白话文需要说一大堆,它可以省去,古文可以省去很多的东西。

       石碏使告于陈曰。这个使告于陈,是派使者去告之陈国。说卫国褊小,褊小也就是小,褊也是小,小也是小,这是同义词。老夫耄矣,我年龄太大了,这个耄,好像有说九十为耄的,有说八十为耄的,还有说七十为耄的,反正是老朽,我现在已经老朽了。无能为也。卫国又小,我又年龄这么大,什么事也做不了了。

       此二人者,实弑寡君,敢即图之。告诉陈人说,到你们国家去的这两个人,实际上是弑君者。寡君在《左传》当中经常出现,这是谦辞,就是我君。实弑寡君,也就实际上是我们国家的弑君者,杀害了我们国家的君主。敢即图之,这个敢是谦辞,敢即,敢请,敢即图之是请即图之。请立即图之,请就地图之,这个图是谋,图谋,请你们就地想办法处理这件事。实际上也就是,请求他们帮助我们诛讨弑君者,这话说的很含蓄,但是可以理解。

  • 追溯前事——卫人使右宰丑涖杀州吁于濮

       陈人执之,陈人听从了石碏的建议。执在《春秋》和《左传》当中,多次出现,都是扣押,就是把石碏和州吁都扣押了。而请涖于卫。这是说,涖者,临也,请涖于卫是请卫人临,请卫人去。因为这两个人,一个是卫国现任的君主,一个是老执政者的儿子。陈国人虽然把他扣押了,但是陈国人不愿意承担杀他的责任。你们自己的人,你们自己来杀吧,你们爱怎么处理怎么处理。我帮助你扣押了,但是至于你怎么处理他,杀还是不杀,那是你们的事。所以这是请涖于卫,让卫人自己去处理。

       九月,卫人使右宰丑涖杀州吁于濮。右宰是官名,丑是人名,也就是名丑的右宰官,到了陈国去杀掉了州吁。在濮地,濮是陈国的一个地名。也就是说,还是卫人也没有好意思,直接在陈国的国都就把州吁杀死,是把他拉出来换个地方杀的,

       石碏使其宰獳羊肩杀石厚于陈,宰是家宰,石碏的家庭总管,给他管杂务的。因为他要去杀他的儿子,要让自己的家里人去杀,因为他是杀他的儿子,无所顾忌,所以就在陈国的国都,直接把他杀了,不必要拉出来。

       君子曰,石碏,纯臣也。纯臣,纯正之臣。恶州吁而厚与焉。他讨厌州吁,但是儿子也被牵连在内。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所以前人一般认为,大义灭亲是此前已有的成语。君子在这里是引用的一个成语,说大义灭亲,石碏做的这个事,可能就是属于大义灭亲吧,大义灭亲指的就是,石碏做的这种事吧。

  • 左传导读——卫人杀州吁于濮

       下边我们导读部分。第一是二月戊申,卫州吁弑其君完。就是说在今年的二月,也就是鲁隐公四年的二月,州吁杀掉了他的君兄卫桓公完。第二条经文是,九月,卫人杀州吁于濮。第三条经文是十有二月卫人立晋,晋是公子晋,是杀掉州吁以后,卫国又请公子晋回来继承君位,这就是卫宣公。这三条经文,讲的都是卫国的这一次政变过程。

       《左传》这些传文,我引的这两节传文,我们讲的这两节传文,都是为了在解释卫国这次政变的,起因、过程和结果。我说为了讲它的起因,《左传》作者用历史追述的方式,回顾到卫庄公娶老婆的问题,也就是至少是三四十年前,从婚姻状况说起,然后解释了公子州吁,从小受宠形成的一些性格,导致了后来杀死桓公,这是起因。

       过程是州吁未能和其民,结果中了石碏的调虎离山计,最后《左传》还有,还有两句我们这里没引,那就是十二月,卫人立晋,众也。解释《春秋》,为什么书作卫人立晋呢,因为卫人指的是卫国的民众,卫人立晋等于说公子晋,得到了卫国民众的共同拥戴。这与上文所说州吁未能和其民,是相对的。州吁为什么被杀,因为他没有得到民众的支持,公子晋为什么被立,因为他得到众人的支持。所以这段传文对卫国的这次政变,从起因到过程、到结果,都做了一个清晰的交代。这是历史。卫宣公即位一年以后政局稳定。

  • 左传导读——州吁没有谥号

       在这里我们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说一下,就是州吁,我们前边一再说,《春秋》记各国国君是称爵的,称公、称侯、称伯、称子。但这里州吁没有谥号,就是称的名,这一点在《左传》当中,也多次相见这样的问题。那就是他做了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国君,但是最后是以名传世。这样的国君,以名传世的国君往往都是被杀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呢,凡是被杀的君主,最后葬他的时候或者没有葬,往往是给他加一个恶谥。因为谥号属于盖棺定论,往往一般的会给他一个好的,比较好的谥号,但是那些被杀的君主,往往会获得一个不好的谥号。比如谥为灵、谥为厉,这都是不好的谥号,被杀的君主,往往会加一些不好的谥号。

       还有一些君主他更令人讨厌,或者说杀他的人更讨厌他,干脆不为他举行正规的葬礼,不举行正规葬礼也就没有谥号。没有谥号的国君就以名传世,以本名传世,州吁就属于这种情况。他被杀了,大家本来就不拥护他,所以被杀之后,肯定也没有给他举行葬礼,所以他没有谥号。所以我们后人知道这个人,就是他的本名,所以以本名传世者往往是被杀者,这是对这一段传文的历史解读。

  • 左传导读——宠禄太过,阶为之祸

       石碏的一大段劝谏之文,讲的是什么,如何教子。所以这个问题,我们在现实社会当中,仍然有普遍性的意义。当然有同学说很多地方都讲了,我说我还要讲,因为我讲的和别人稍有不同。我说在我们一般的家庭,像你们现在都是独生子女,我说一般会得到父母全部的爱。如果子女众多的家庭呢,父母往往会有所偏爱。我说在一般家庭当中,偏爱不会造成太大的问题,但是在君主家庭就不一样,他的偏爱可能会导致政治的动乱。

       所以这里就牵扯到,对子女的教育问题。石碏首先认为孩子不能过分宠爱,宠禄过也是万恶之源,就是他受的宠太多,得到的东西太多,这会使他走向邪路。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当他得到东西太多的时候,他一定会产生强烈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一方面使他骄横,他认为我只需要得到,而无需付出。

       这种观念,违背了做人的一个基本原则,权利和义务的平等。这也是我们今天,法律的一个出发点,我们现代法律最基本的原则,就是要强调这一个。当你拥有某种权利的时候,你一定要有对应的的义务。我们现在很多很多的问题,家庭问题、社会问题,往往都牵扯到,大家对这个问题认识的不足。

       总是对自己的权利要求太多,而对自己的义务不想承担,这就导致了很多很多的社会矛盾。很多,其实每一代人都这样,当他过分受宠爱的时候,他就会有优越感,有优越感太强的时候他就会骄横,他就会不讲道理,他不讲做事规则,他认为我天经地义的就应该得到,而无需付出。

       所以我的一个同事,有句话说的非常好,说这些独生子女往往有一个问题,缺少的就是缺少。因为小孩需要缺少一些东西,你什么都满足他了,他什么都不缺少了,但是这时候他缺少了做人的规则,他提什么要求你都满足他,他一定会变得骄横。优越感特强,不讲规则。第二个是自私,他的优越感,会使他不愿意顾忌任何人。所以我说受宠太过,宠爱太过,一定会形成,一方面是蛮横不讲理的态度,二是养成极端自私的人格。蛮横不讲理加上极端自私,是难于立足于社会的。

       这就是石碏说的,宠禄太过,阶为之祸。是祸乱之阶,以后走上邪路的,往往是宠爱太过的孩子。我说石碏不幸而言中,公子州吁由于受宠太过,最后走上了弑兄篡位的这个道路,公子州吁是这样。其实我们前文讲过的共叔段,是不是也有这方面的问题。所以我说石碏的这一番教子言论,对我们今天的人们,仍然有警示意义。我说这是我们传统文化当中,好的一方面,希望大家以后在教育子女的时候,有所汲取。

  • 左传导读——大义灭亲

       第三点还是传统文化的部分。这是《左传》所引用的君子之言,是君子对上述事件做的一个评定,认为石碏的行为属于大义灭亲。因为他做了这一点,所以把他认定为纯正之臣。我说纯臣,我说纯正之臣它真正的内涵是,为什么把他说成纯臣呢,说成纯正之臣呢。

       内涵是他的行为,完全符合忠臣的标准,纯臣是因为做到了大义灭亲。那么首先这个大义在这里是什么,我说义就是道义,就是原则,这个大义就是大道理,大原则。什么样的道理和原则,在这里被称为大义。

       我说这个大义就是,当君主被杀,被弑,臣僚有为君主报仇,诛讨乱臣贼子的责任和义务,这就是大义。石碏不仅按照这个原则做了,履(厉)行了这种责任和义务,而且为了这个责任和义务,不惜杀死自己的亲生儿子,我说这就是大义灭亲。所以当我们,仔细去分析这句话的时候,你会感到这里边冷飕飕的。

       为了被弑的君主,可以杀死自己的儿子,这就是纯臣,这就是君子赞扬的对象。当我们仔细想的时候,会感到拔凉拔凉的,是不是这样。就是为了君主,为了别人,君主不就是别人吗,杀死自己的亲生儿子。而这就是那个时代,所提倡的大义灭亲,所以说像这样的政治理论,为臣理念,在整个的,两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当中,它都是受赞扬的,都是被宣扬的。

       在这个内涵下国事大于家事,在儒家的理念当中,尊君是第一位的,但是亲亲也是被倡导的。刚才还说的父慈、子孝,六顺也。也就是说父亲疼爱儿子,也是儒家倡导的亲亲观念。也是义,也是原则,我说那个原则,那是相比于忠君而言,它是小义,忠君是大义。亲亲是小义,当尊尊和亲亲相遇的时候,小义必须让位于大义,亲亲必须让位于忠君。

       所以当我们,仔细分析这种理念的时候,我们会感到很残酷。我说这与忠孝不能两全,有异曲同工之妙,那是如何对待父母,这是如何对待儿子。当孝亲与忠君相遇的时候,孝亲让位于忠君,这叫忠孝不能两全。当忠君与慈爱相遇的时候,慈爱也必须让位于忠君,这叫大义灭亲。

       我说就这件事情而言,石碏用调虎离山计,除掉了不受民众拥戴的公子州吁,换了一个受大家拥戴的公子晋,使卫国政局由乱到治。也就是说石碏这件事情做的,的的确确对卫国当时的政局社会,都是有巨大的贡献,他这个大义灭亲可以说是正确。他死了个儿子,但换回了社会的安定,这是可取的。所以我说在这个语境下,在这个背景下,大义灭亲是可取的。所以大义灭亲两千多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特别是统治者的喜欢,国事大于家事,君事大于家事。

       我说大义灭亲一直到现在,仍然在很多地方被宣扬,但是我们也不要忘了,当我们,想弘扬这种传统文化的时候,你要想一想它的负面作用。因为所有的君主,都希望臣僚们大义灭亲。因为他是忠君第一位的,我说那些好君主,比如像石碏这样的,他当然不是君主了,像他这样大义灭亲,他换来社会的安宁和稳定,这是可取的。

       但如果这个君主,是桀纣一类的暴君,他也要求大义灭亲的时候,得到的结果是什么。因为桀纣一类的君主,同样会要求臣民大义灭亲,到那个时候,你的大义灭亲换来的可能是灾难。

       以上便是山东大学晁岳佩老师《左传导读》第二章第第五节卫人杀州吁于濮部分的文字版内容。如果对你有所帮助的话,点个赞吧,十分感谢!



【左传导读 晁岳佩】008 卫人杀州吁于濮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