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火了!江苏无锡发现国家一级极危物种黄胸鹀,尾部极具特色
前几天在北京发现桃花水母和黄胸鹀(wu)的新闻火爆网络,没有想到,仅仅间隔数日,在江苏无锡就再次拍到了黄胸鹀,一时间冲上了全国热搜榜!
根据9月23号消息,一位摄影爱好者在江苏无锡无意中拍摄到了一只小鸟,确认为黄胸鹀,现场直接引发尖叫。

这位摄影者描述,当时她正在拍摄,结果在镜头中看到一只鸟,非常特别,或者说美丽,因为胸脯黄黄的,熟悉鸟类知识的她,很快认出来就是黄胸鹀。
她回忆说:“这可是很多观鸟爱好者都意想不到的好运啊,没想到被我碰到了,真的是太开心了。”

很多人可能比较好奇,发现一只鸟,为何会引发如此关注呢?或许那还是有些小伙伴对于黄胸鹀不太了解吧。
黄胸鹀,又名禾花雀,是一种小型鸣禽,一般以种子为食,个头不大,体长在15厘米左右,其最具标志性的特征就是胸部具有亮黄色的羽毛,非常显眼,因此得名。
它的尾部非常特殊:无论是雌鸟还是雄鸟,腰和尾上覆羽都是栗红色;同时外侧两对尾羽外侧具楔状斑。飞行时翼上的白色斑块明显可见,配合体色,是辨识的主要特征。上喙灰色,下喙粉褐色;脚是淡褐色。

按理说这是一种广泛分布在世界范围内的鸟类,根据季节不同会有大幅度的迁徙,但是现在却成为了大家重点关注的存在。
原因就是人类的活动和食欲,大大影响了黄胸鹀的生存,要知道40年前,全球黄胸鹀的种群数量高达多达数亿只,可是到了2017年,数量直接下降了80%!

2014年的评估中,将其认定为“无危”,2017年直接定义为“极危”。按照《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的等级划分,分为无危(LC)经历了近危(NT)、易危(VU)、濒危(EN)、极危(CR)。

也就是说,下一步,就是宣布野外灭绝了!因此,现在黄胸鹀属于数量极其稀少的重点保护物种。2021年我国直接将其归为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保护等级和规格高于大熊猫!
之所以黄胸鹀短时间数量下滑如此严重,就是因为两方面原因:一是人类的活动的范围扩大,占用和压缩了其生存空间;二是其肉质十分鲜美,所以遭到了世界范围的大肆捕杀。

所以现在能够在江苏无锡发现其踪迹,意义重大,说明了很多问题:首先就是毫无疑问无锡现在的生态环境非常好了,截至2021年,无锡自然湿地保护率已达67.5%,这绝对是有利于黄胸鹀的过境生存的。

其次根据当地的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接下来可能会针对性进行保护,出台各项措施,建立生态岛、保育区,配置巢箱、鸟食台、饮水槽等一系列外部设施,力争让黄胸鹀能够在此地长期栖息。
同时也呼吁大家,减少贪欲,少吃野味,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