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三体》中的世界,真的会变成现实吗?

2022-12-05 13:36 作者:哔哩哔哩弹幕网  | 我要投稿

世界上只有两种读者,一种看过《三体》的,一种没看过。


《三体》是现象级的科幻作品,在国内销量超过两千万册,为作家刘慈欣赢得了亚洲人的第一个雨果奖。


近日,大刘作为讲述人,现身B站科普纪录片《未来漫游指南》,堪称科幻迷们的狂欢。


图片


这部纪录片由 BBC Studios 承制,还请来了一众世界顶尖科学家,为你逐一剖析《三体》中所涉及的科学概念及科学假想,以及它们是如何在现实世界中发生的。


纪录片通过科幻与科学的共振告诉我们:


好的科幻作品,不只需要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背后更需要坚实的科学基石作为支撑。


图片



01 不要回答!不要回答!


人类应不应该与外星人接触、如何接触,是科幻作品中常见的母题。


在大刘描述的《三体》中,三体人由于赖以生存的三体星环境恶劣,决定在宇宙中远行,寻找新的家园。因此,如果他们得知太阳系中存在着地球后,必然会对人类进行威慑。


因此,在故事的开头,一位善良的三体人接收到地球的信号后,向人类发来了那句书中著名的警告 ——“不要回答!不要回答!”


尽管这只是科幻作品中的情节,但背后涉及了几个科学问题:


现实世界中,人类是如何向外太空发射信号的?人类有接收过外星文明的信号吗?


为了解答这些问题,《未来漫游指南》的科学纪录片团队请来了权威的射电天文学家,弗兰克·德雷克博士。


图片

德雷克博士于今年9月去世,这是他参与的最后一部纪录片。


这位德雷克博士有多牛呢?


早在1960年,初出茅庐的德雷克博士,就在绿岸天文台启动了“奥兹玛计划”,目的就是通过星际无线电波,寻找宇宙中遥远的生命迹象。


在纪录片中,德雷克博士回忆了那些日复一日做研究的岁月。


每一天,他到达实验室后,都会校准无线电接收器,然后把射电望远镜对准天空一颗又一颗遥远的星星,坚持不懈地进行观测。


在长达五十多年的研究生涯中,他都试图证明人类在宇宙中并不孤独。可惜并未如愿。


但是,通过“奥兹玛计划”,德雷克博士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坚科研人员。直至今天,“奥兹玛计划”仍在运行。


图片


今年92岁高龄的德雷克博士,谈起宇宙与外星文明,依然充满热情。


他猜想,如果人类能够与外星文明接触,那么,这个外星文明必定会比人类更古老、更富有经验、更知识渊博。


而与外星文明的交流,可以帮助人类解决自身的难题,并预测人类命运的未来。


与德雷克博士一样,对接触外星文明感到兴奋与跃跃欲试的,还有吉尔·塔特博士。


她同样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天文学家。吉尔·塔特博士曾任“搜寻地外文明计划”协会的主席,为机构服务了35年,早在1989年就获得了终身成就奖。


图片

1997年电影《超时空接触》正是以她为原型。


她把外星人视作我们的同类,人类是居住在地球的智慧生命体,而外星人居住在其他星球,仅此而已。


为了未来与外星人接触做准备,塔特博士与她的同事们,共同制定了一份宣言。


这份宣言规定,如果人类接收到地外智慧生命的信号,那么,签署了这份宣言的人不能回复这个信号。


而回不回复、谁来回复、回复什么,都必须达成一个全球的共识。


图片


相比起来,大刘的想法则谨慎得多。


在《黑暗森林》中,他想象了一种人类与外星文明接触的可怕结果。在高度发达的外星文明面前,人类的命运就如同蝼蚁——而你是不屑于与蝼蚁交流的。


这无疑是最糟糕的可能性。


大刘认为,人类还未做好准备与外星人接触。因此,比起主动沟通,我们应该先采取监听、观测的方式,给自己留出缓冲与准备的时间。


“任何一个孩子都知道,不要随便与陌生人说话,这是常识问题。”


02 人工智能是威胁吗?

人类要接收外星信号,一般通过射电望远镜。


位于中国贵州的“中国天眼”,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口径射电望远镜,直径高达500米。从高空望下去,就像地球表面嵌着一口大碗。


它到底有多大呢?


“中国天眼”的首席科学家李菂博士形容,如果把这口大碗装满炒饭,那么全世界80亿人,每个人都可以分到两碗。


简单的一句话,让我们一下子就能想象出天眼的庞大无比。


图片
“中国天眼”

 

提起天文学与宇宙物理学,许多人都会觉得深奥和枯燥,充满不明所以的专业名词与抽象概念。


而《未来漫游指南》中的大佬们,却个个擅长深入浅出,化难为易。


比如,我们都知道在2016年,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被人工智能 Alpha Go 打败。但却很少人知道,这场人机博弈的真正意义。


人工智能科学家徐立博士只用了几句话,就讲明白了这件事的性质。


图片


首先,围棋本身就极其复杂,它的可能性是3的361次方,这是什么概念呢?


徐立博士形容,假设宇宙中的每一个原子都是超级计算机,每秒钟能计算一亿亿次,从宇宙大爆炸计算到今天,也无法穷尽围棋的所有可能性。


因此,在这场人机大战开始之前,很多人都不看好人工智能。


在下到第二盘的37手时,人工智能下了出人意料的一步,当时所有围棋顶级玩家都觉得是一手臭棋。然而事后复盘,人们才发现就是这一手,导致了人工智能的胜利。


这就是人工智能的可怕之处。


“在找不到一个确切解的情况下,机器依然可以给出一个远远好于人类的猜想。这种猜想,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突破。”徐立说道。


图片

电影《银翼杀手》里在雨中流泪的复制人。


也许在未来,人工智能将在各个领域打败人类,它们甚至还将觉醒意识,拥有人类的情感。


大刘对此感到担忧,同时也提出一个设想:


既然未来人工智能将远超人类,那么,何不把人类与人工智能融合起来,那将把人类文明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同样的,徐立博士看到的,不是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威胁,反而是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的机会。


“这种超大的人工智能算力,给予了我们探索世界的可能性。”


03 两百年后的世界


在纪录片中,大刘念了一段写给女儿的信:


“亲爱的女儿,当你看着这张信纸上的字时,爸爸早已消失在时间的漫漫长夜中,有二百年了。”


这封信写于2013年的一个雨夜,大刘把信保管在银行的保险箱中,并设定在自己去世两百年后才可以交给女儿。


他希望,女儿能够看到两百年后的世界。


图片


大刘自称是“中国第一代科幻迷”。


他清晰地记得,在他7岁的一个夜晚,在电视上目睹了中国第一个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经火箭发射送往太空。


那颗人造卫星逐渐成为夜空中的一个光点,融于无数星星之间。


这激发了年幼的大刘对宇宙的兴趣。


他开始大量地阅读科幻小说和科幻杂志,这种文学瑰丽的想象力,以及阅读带来的最单纯的快乐,让他难以忘怀。


“科幻这种文学用它的想象力,能够拓展我有限的生活,让我感受到更广阔的空间与时间。”


图片


而《未来漫游指南》通过展示科学与科幻两者之间互为启发、互相推动的关系,也在告诉我们,为什么我们需要阅读以及创作科幻作品。


知名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在作品《天堂的喷泉》中,想象了一个“太空电梯”的概念。


多年前,爱德华兹博士在书中读到过这个概念,而如今,他成为了物理学家,正在将这个想象变成现实。


在科学家的蓝图中,“太空电梯”就像一条绳索,连接着地球表面与太空中的人造卫星,人与货物可以源源不断地向上运送。


爱德华兹博士认为,只要解决了材料的难题,“太空电梯”有一天将成为现实。


图片


可见,科幻作品中想象的概念,真能成为科学家的灵感,从而成为现实。


正如大刘所说,科幻作品其实就是把未来的可能性排列出来,也许很多可能性很怪异、难以想象,但往往这些可能性会成为现实。


这也是我们阅读科幻作品的意义所在。


我们通过科幻作品去想象明天,而想象力是人类最宝贵的能力之一。


它让我们不再囿于过去与当下,让我们的思想自由放飞,并赋予我们的下一代以期待与希望。


图片


两百年后,女儿能否收到这封穿越时空的信,仍是未知数。但大刘相信,女儿必定生活在一个比现在更“好玩儿”的世界。


那时,也许人类已经飞往宇宙,与外星文明相遇,甚至已经征服了死亡,得到永生。


P.S.《三体》动画即将在B站全网独家首播,敬请期待。



欢迎关注@哔哩哔哩弹幕网,发现更多B站新鲜事!


作者  |  会厌

编辑  |  胡户圭

运营  |  米油茶



《三体》中的世界,真的会变成现实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