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社会学词典】社会失范

2022-12-05 13:37 作者:就叫余风同学吧  | 我要投稿

社会失范(Social anomie)

社会失范是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Émile Durkheim)在著作《社会分工论》中提出的,用于形容一种丧失规范、秩序混乱的状态,即社会“在任何情况下,如果分工不能产生团结,那是因为各个机构间的关系还没有得到规定,它们已经陷入了失范(anomie)状态。”

社会中的人都有欲望,欲望被非物质性社会事实,即集体良知、道德等所压制。但在社会经济发生巨大变化(如经济危机)时,人们的欲望就会无限膨胀,进而超出社会所能承受的范围。由于欲望无法实现,人们就会焦躁、不满和绝望,进而产生失范型犯罪和失范型自杀。

究其原因,“社会失范”的产生根本在于“社会从机械团结到有机团结的改变尚未完成”。在机械团结社会中,人们有强有力的共同道德约束,人们的行为在程度上得以划分为可接受的和不可接受的,而在现代有机社会则不是这样。现代社会的经济、社会结构已然建立,但维系社会的共同道德基础却没有适应新的社会结构变化,这就必然导致失范。这在法社会学上较为常见,立法与现实之间常常存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的脱节,其间出现的问题不胜枚举。同理,政策和实际情况的不符也可能导致人们对社会共同纽带失去感知,进而产生失范现象。这是一种特殊的“病态”,一种反常的情况。现代劳动分工一方面是社会凝聚力的源泉,一方面又让个体之间高度疏离,弱化共同道德。

默顿(R .K .Merton)在涂尔干的基础上继续发展了“失范”的概念。他认为一个理想社会“的所有成员都可以用社会所认可的手段来取得社会所赞许的目标”,但事实上,“社会往往无法在所有的时刻、所有的地方,为所有的成员提供达到理想目标的正常途径”,部分人便会通过非法的途径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社会所推崇的目标和社会所认可的手段之间就出现脱节和冲突”,失范型犯罪就无可避免产生。

在现实意义上,对社会失范的思考对我们仍然有极大的价值。近几十年来,中国经历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大转型,社会的异质性取代了原有的同质性,社会价值观、道德等都趋于多元化。同时,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公平与效率、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等关系还尚未得到有效调和,这需要政府与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到这一过程中,这一目标的实现与否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成败。

【社会学词典】社会失范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