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记忆】夏日游记
——承载始初的盛夏之梦
老瓶装新酒,可是我连瓶子都扔掉了,如今再次为四年前的我还原游记恐怕需要相当的想象力了。
记忆的开端应该是应该是身处那座城市的亲人,不多,外婆以及姨妈一家,当然现在这其中也多出了表哥一人,我时常觉得与人的关系无关乎血缘远近,而是需要翻看对方留在记忆里的时光,人需要交际,但并不为交际而活着,每一个出现在记忆里的亲人都十分重要,哪怕是嫉妒得咬牙切齿也要清楚的记着他的面孔,别让画面模糊。而外婆必然是站在这场回忆舞台的中央,想起她作为老师的严厉,想起她作为长辈的宠溺,想起她作为老人的唏嘘,哪怕是现在我也哽咽的说不出话,时间不会改变什么……只会掩埋些什么。作为小辈之中“资历”较大前三中的一员,大部分接受外婆照顾的时间已经离现在相当久远,且接触她的时间在姊妹兄弟间可以算最少的那个,我无法说我最了解她,但也时常想起那些天在深圳的午后,外婆一边吃着午饭一边回忆往昔,但见一老年妇女挥斥方遒,我或许知道的并不完整却是她的一面真相。姨妈是一个极为优秀的女人,但或许是因为太过像我的父亲,使得我反而在于其相处上微小谨慎,与之相反的是姨父,表面上十分严肃,但接触多了以后会发现是个有趣的人,甚至用他们一家的话翻译翻译就是个“逗B”,最后是妹妹,我对她的感情有些复杂——在小时候因为孩子之间的玩闹遭到外婆的责罚,虽然于客观而言双方都有错,但主观上只有作为年长一方的我与哥哥受到处罚,从而始终心怀芥蒂。甚至更早一次去深圳玩,因为在哥哥的电脑上玩“Gal Game”她似乎在一段时间里对我都有偏见,不过万幸的是在此游记后的四年时间里我们还是将关系恢复过来了。出乎意料的是还有一个小表妹,本来关系应该不错的看着人也挺乖,结果没想到现在越发有向熊孩子变身的趋势。
到达一座城市,对一个城市的印象永远是它的市井文化和市民精神面貌,当年的我似乎很喜欢公式作文般的举例、论证,但确实单单只论纸面数据无法真正理解这一切。在火车的终点是地处市中心的罗湖站,让我震惊的火车缓缓驶入站台左右高楼、广场、道路,这一切的一切构成的景象在我心底就只有“摩登”二字,后来的我曾再次重游故地,但再也没有这种感觉了,那时我才明白,所谓之“摩登”不是一个城市景象,而是浓缩了时代精神与历史情怀,在一个涉世未深的少年心头的幻想而已。当时的我对深圳的一切都感到诧异,直到在国外摸爬滚打几年,我才明白所谓的“国际化”是什么。
在这座城市里游历,日常且琐碎,城市的历史并不悠久,相比之下我更中意的是免费向公众开放的艺术馆,各式的美术馆向公众展示了那些有名的画家的著作,并让大家了解了艺术家们及其所生活时期,这并不单单是展示其艺术品,也为了拥抱真实的他们,而非书上所记录的红旗飘飘亦或是痛苦艰辛那么简单,此中之乐,为少所知,不宜众扬,而适小论。
我似乎还吐槽过南国多变的夏日,但经历北半球岛国飘雪的五月和没有空调的七八月,再翻看童年回忆,突然觉得当年的自己不知为何有些矫情,什么时候山上的野花也如温室花朵那般娇贵了?或许安逸并非一件好事。
游记的另一半或许还有重庆,虽然那是第一次去重庆,但仔细一想,我对于重庆来说只是一位过客,并没什么好赘述的,没有瞻仰历史的遗迹那么便写不了什么怀古伤今的散文。
于原文于本文,或许人不一样了,关注的点也就不一样了,期盼着吃穿住行或许还会,但文字不再会散发着椒香蒜味……
——二零二一年六月十八日改
于英格兰
——原文于二零一七年游记
于深圳
写在后面的话:
我原所期望,无非是将过往的文章修改词句,再发表一次,可再回头却发现,当幼稚的文笔、简单的内核、混乱的逻辑混杂在一起就像一盆杂碎让人无从下手,也让现在的我感到匪夷所思:到底讲了个什么?难怪周围的亲朋好友对我的进步感到欣慰,毕竟对于一个没有期望的人些许改变都能称得上天翻地覆……
而上述的一切便是在英国留学期时疫情无聊所订正,但是再回头看看,曾经歪歪扭扭的轨迹艰难的向前爬行,到现在好歹一句话能说得通了,属实可喜可贺,所记叙一切由物及或许是因为心境、情感、记忆皆有所不同了吧?
——二零二二年七月二十七日
于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