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印度洋史:海洋史研究尝试突破西方中心论

2023-07-09 00:05 作者:羽心萦  | 我要投稿

虽然印度洋看起来好像没有太平洋这么大,但是它包含了几个区,其中的多元性,特别是文化多元性十分明显。东边的这个部分大家都知道是南中国海,但是印度洋通过马六甲海峡,就进入到了东南亚。东南亚有两个部分,一个叫大陆东南亚,就是越南、泰国、柬埔寨,另外一个叫做岛屿东南亚,就是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这个部分。所以印度洋通过了马六甲海峡可以进入到南中国海和岛屿东南亚,然后也可以进入到太平洋,所以是很不一样的文化区。然后再往南半球走的话,那就是澳大利亚,也是一个不同的文化区。印度洋西边的方向应该说更加丰富,就是有阿拉伯海,有波斯湾,经过波斯湾就进入到欧洲和中东和欧洲。以当代历史来说,石油基本上都是在波斯湾地区,所以这个部分也很重要。再过去是另一条通道,就是红海。在19世纪下半叶,苏伊士运河开凿之后,可以进入到地中海。那么中东的整个区域也是造成大西洋贸易发展的重要环节,因为在这个区域中,有当时奥斯曼帝国的兴起,就阻断了欧洲人通过波斯湾、通过红海进入到印度洋,然后再到印度和中国的通航。大家知道复旦大学原来有位田汝康教授,他早期就研究所谓的“香料之路”。植物香料出产地当然是在东南亚,中国也有,但是以印度为主。欧洲特别是意大利商人特别喜欢香料,他们基本上都是通过红海或者通过波斯湾来到亚洲。奥斯曼帝国的兴起使得这一条路被阻断了,阻断之后才会有哥伦布发现所谓的美洲新大陆这么一个动机。当然还有一条通道,那就是通过好望角,又进入大西洋来到美洲。所以印度洋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它是包含了几个文化区域,从亚洲各个文化区到北非的索马里和东非的坦桑尼亚。

那么我具体谈一谈印度洋史研究的一些主要人物和著作。第一个人物是Kirti N. Chaudhuri。如果你们去看维基百科查他的话,他好像被一个印度的杂志评作为全世界最聪明的人之一,可能因为他不但写了不少历史著作,同时他也拍过电影,是文化上可以说非常有成就的人。弗兰克的《白银资本》就提到在欧洲近代早期兴起之前,明代中国是世界贸易的中心。而Chaudhuri希图指出,更早的是伊斯兰在印度洋贸易的发展,对世界经济也有巨大的影响。同时,Chaudhuri是布罗代尔的一个崇拜者,他强调的是布罗代尔这个整体史的概念,就是说印度洋虽然也是由几个海洋组成,比如说阿拉伯海、南中国海,波斯湾之类,但是其实有一个整合体。这一观点,现在有很多人不是非常同意。不管怎么样,他是印度洋史研究一个重要的开创性人物。我刚才已经提到了,2006年《美国历史评论》海洋史论坛的时候,就缺了印度洋史。我最后还要谈到,在海洋史研究还有西方中心论的影响,不可避免,尚未完全能够突破。当然,虽然Chaudhuri沿袭了布罗代尔的研究模式,但是他的意图是要突破专注地中海世界的局限,不想突出西方文明的伟大和独特。之后Chaudhuri编了一本《在欧洲之前的亚洲》,意图更加明显。印度学者的特点是,一方面对西方文化特别了解,一方面又努力在学术上突破西方中心的观念。


印度洋史的研究,还有另外一位印度学者,他是在美国加州大学的任教的Sanjay Subrahmanyam。他是当代全球史研究领域的一个比较重要的人物,也有很多理论探索,出版了许多著作,无法一一细述。我把他这本书(The Portuguese Empire in Asia)提出来的原因是其中强调了葡萄牙人在印度洋的活动。因为大家谈到海权的话,会比较多讨论西班牙,然后西班牙如何被英国所取代。但是葡萄牙其实是从非洲好望角绕到亚洲的国家,因为当时他们西班牙与葡萄牙有一个协定,两国从不同的路线前往亚洲。他的研究因此从所谓的中心转到了边缘,这也是海洋史研究的一个特点。当然此书出版于1990年代,还没有特别强调如何通过印度洋的研究来突破西方中心的历史观念,但此书还是有非常大的价值,大家可以关注一下。Subrahmanyam也是剑桥大学出版社九卷本世界史的编委之一。

最新的研究印度洋史比较重要的著作,就是Edward A. Alpers写的The Indian Ocean in World History,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现在海洋史的研究引起了许多重视,牛津大学出版社就有这个书系,叫做New World History。这个书系的主持人是两个人,一个是Bonnie Smith,是罗格斯大学做性别史、女性史的专家,另外一位是杨安南(Anand Yang)。后者是一个出生在印度的华人,现在是华盛顿大学的教授。他们两人来组织新世界史的书系,就是想突破以前的世界史的写法,包括兰克,常以民族国家为单位来考察国与国之间的互动如何推动世界历史的发展。从他们出版的几本书来看,这套书系的做法强调的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把同质化的、单一性的历史研究,用多元性、多样性来取代。另一个就是我们也一直很熟悉的如何采用眼光朝下的做法,不仅仅看到几个海权的交替,比如印度洋上的阿拉伯人、中国人到葡萄牙人和印度人等等。


当然这一眼光朝下、朝外的做法,最明显的或许是接下来我要讲的大西洋史研究。以前比较注重几个海权的更替,而海权的更替还是基本上从政治、军事和经济角度来看待历史的变动,现在世界史的研究要注意到边缘化、当地的居民文化,如何被容纳到海洋区域(海区)的里边来,然后如何产生其应有的作用。所以这是一个比较新的趋向,我待会还会做进一步的总结。


于是海洋史的研究,例如印度洋史的研究,体现了历史学家想突破西方中心论的一个重要的尝试。同时印度洋史的研究其实也包括了中国探索南中国海和岛屿东南亚的研究。对中国读者而言,西方学者写了一本比较重要的著作,《中国称霸海洋的时代》(When China Ruled the Seas),作者Louise Levathes不是专业的历史学家,但写了这本颇为畅销的书,以郑和下西洋作为例子来说明她的主旨。该书让西方读者看到,在欧洲人走向海洋之前,即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既有当时穆斯林在印度洋的活动,还有中国人郑和的成功例子。这本书是在1990年代出版的,虽然不是一个纯粹的学术著作,但内容详实,出版之后影响很大。

研究中国人的海洋活动还有另外一个重要人物,我想大家可能有所知道,可是我感觉我们对他的了解,对他的重视还不够,那就是王赓武,最新一届唐奖的获得者。王赓武的研究对印度洋研究有比较大的开拓。他的重要著作The Chinese Overseas、The Nanhai Trade讲到了中国人如何移民东南亚,这也是在近代早期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因为一般的看法认为,中国人并不是特别注重向海洋拓展,但其实在福建、广东两地,特别是在近代早期,由于“新世界”或者美洲农作物玉米、番薯等引进到中国以后,福建和广东的人口急剧增长,所以台湾的开发、华人移居东南亚,其中还有不少是客家人等等的信息,都使人看到与中国人相关的一种不同的对海洋、海权的认识。其实,郑和下西洋之后,大家知道明代实施了海禁的政策,但海上活动没有停止。我们所知道的倭寇活动,就是一个例子。现在很多学者不提倭寇而是提“海商集团”,因为所谓的倭寇并不都是日本人,还有不少中国人参与其中。换句话说,实施海禁之后,商品经济的发展没有停止,内地的商人不断地获取从南洋来的一些财物,所以海禁政策其实并不成功。当然这从官方的角度看是走私贸易,但反正海上贸易没有中断。总之,我们如果说印度洋研究里边有一个华人学者的话,那就是王赓武,非他莫属,成就卓著,应该受到更多的注意。

还有一本比较新的著作是Ronald C. Po的The Blue Frontier: Maritime Vision and Power in the Qing Empire,他现在伦敦政经学院任教,应该出生于香港。这本书题目吸引人,观点也非常新。研究清史的学者应该知道新清史这一流派,他的论点与之有点契合或者说默契,此书是2017年出版的,当然他说的不仅仅是印度洋,而且也包括了中国的东海。他主要研究的是清帝国的海区愿景和规划。很久以来,我们通常认为中国是一个陆地国家,不想往海洋去拓展,与希腊文明和西方文明有明显的不同。年纪大一点的人会记得,这种中西对比在上世纪80年代“文化热”的时候特别流行。那时强调中国是一个黄土文明,对海洋没有兴趣。这本书看来是想挑战这样的观念。他指出,清帝国一直很注重如何拓展它的海权,提供了一些例子,特别注重乾隆皇帝这方面的作为。当然这个观点是否能站住脚,我感觉还是可以进一步的探讨。不过从我做史学史研究的视角来看,就是一本著作要有影响,往往要提出一些比较有争议性的观点,然后会引发别人的研究,也许比做一个集大成者的研究,更有吸引力和持久力。所以我觉得Ronald Po的这本书将来会在中文学界引起一定的反响,当然是否接受他的观点是另外一回事。上面是印度洋史的主要研究。


印度洋史:海洋史研究尝试突破西方中心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