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史:海洋史研究的未来
我最后要谈一下太平洋史的研究。如果说海洋史研究的对象是一种复杂的文化多元体的话,那么太平洋应该说是最明显的。因为与印度洋和大西洋相比,太平洋中的区域性更为明显。西方学术将之分成以下几个区域:Micronesia,Melanesia,Polynesia,Australasia,而将整个太平洋称作Oceania还是比较后面的做法。太平洋各区域的居民被称作Austranesians,这一称呼本身就是一个组合词。现在的研究一般认为,大约两千年之前,这些人大致从中国台湾区域,逐渐向东移民,但大约在16世纪之前,最终到达了离南美洲最近的东岛(Easter Island),跨越了整个太平洋区域。对这些居民的研究,应该是最薄弱的,所以太平洋是海洋史研究最新的领域,具有重要的未来发展前景。
太平洋史的多元性,为其研究者所重视。我想介绍的第一本书是罗格斯大学的松田写的,Pacific Worlds: A History of Seas, Peoples and Cultures,书名就是用的复数。在书中他提出一个概念,指出太平洋史的研究,需要注意其“微观的区域”,也即多种多样的岛屿文化。
第二本书是阿米蒂奇和Alison Bashford一起编的Pacific Histories: Ocean, Land, People。像松田一样,他们谈到太平洋史,用的是复数,强调了其中的区域性和多元性。所以可以这么说,研究太平洋史,不能照搬布罗代尔的整体史模式。
太平洋史的研究,近年受到了许多关注。最后我讲的两本书不一定是学术专著,但这两本书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提到了太平洋史的研究必须要考虑到中国的崛起及其影响。所以我说太平洋史代表了海洋史研究的未来,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要思考、考察中国如何在太平洋这个区域发挥其重大的作用。与松田的研究的侧重点不同,这本The Great Ocean: Pacific Worlds from Captain Cook to the Gold Rush,这本书是从库克船长在1780年1770年代左右在太平洋的探险开始,然后到19世纪的“淘金热”时代为结束,其中描述了华人如何跨越太平洋,到了美国闯荡。但与松田和其他人一样,他用的是复数来形容太平洋的世界。这本Pacific:The Ocean of the Future也不是特别的学术性,但他不仅提到中国未来在太平洋的影响,也特别强调太平洋史的研究,将会结合当代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所以潜力无穷。的确,太平洋洋面上已经形成了一大块地,其面积是法国的三倍,基本由塑料垃圾组成。这是严重的环境问题,迫使我们的视角,从大陆转移到海洋。
最后我就海洋史与当代史学的关系,做一个小结。第一个概括就是,海洋史的兴起,作为全球史的一个分支,有很多意义上扩充了全球史,因此海洋史与全球史在近年的流行形成一种互补的关系。第二,海洋史的研究实现了两个突破,一个是突破了民族国家的视角,又走出了帝国争霸海权的视角。第三,海洋史扬弃了布罗代尔的模式,既是继承“长时段”观念然后又走出“整体史”,把一个海洋看成是有一致性的(cohesive)这样一种做法。第四是海洋史研究本身的开展,目的是为了突破西方中心论,因为西方中心论在历史学中最重要的表现是以民族国家为单位来考察历史,而全球史的开展,就是为了突破这一传统模式。海洋史作为全球史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肯定是为了突破西方中心论。但大西洋仍然是当今海洋史研究中的一个重点和热点,说明对西方学者来说,他们依然受制于自身的训练,所以还是很自然地会关注与自身关系更密切的大西洋,因此虽然在观念上想要有所突破,但显然还有不足和局限。最后一点就是从关注的内容来看的话,学者从研究政治、经济和经济转向每个区域的原住民文化及其交流和互动,这是海洋史研究的一个态度,而以太平洋史研究最为突出。刚才我提到的松田就强调,我们不能把太平洋只是看成一个海洋,而要看成多个“洋”——是谁的太平洋,在哪里的太平洋。
最后,我要提一下史学的未来走向,2010年美国历史学会年会主题提到,我们对海洋的研究一定要有宇宙学、地质学、海洋学这一方面的研究,但是史学家还是有知识的局限。历史学家现在研究的海洋史,基本上局限于海洋区域、海区的人类活动,没有特别注重环境。历史学家如何跟自然科学家进行共同的研究,这是当代历史学发展的趋势。这一趋势也会对我们历史学的自身知识的培养和训练提出了很强的挑战,但挑战正好指出了未来的努力方向。所以我想海洋史研究作为一个个案,可以帮助我们看到当代历史学发展的未来。 我想我就讲到这里,感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