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洋史:当代海洋史研究的热点
我想讲的第二个洋就是大西洋。大西洋跟印度洋有一个相似的地方,那就是如果我们从海区来看待其历史的话,也由几个区域构成。大西洋连接了四大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和南美洲。大西洋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可能就是欧洲探险家哥伦布和麦哲伦、达伽马等,从欧洲西南部出发,跨过大西洋发现了美洲新大陆,然后后人又由此进入到太平洋。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不过他海航的目的是到亚洲,但飘到了加勒比海地区,直到他过世都不知道这是一片新大陆;哥伦布一直以为这个地方就是中国或者印度,也就是亚洲。所以如果你们去看哥伦布航海日记的话,他经常这么写,这个可能就是杭州了,这个应该可以通往北京了。通过新航路的开辟,发现了新大陆之后,促进了欧洲的崛起,后来又有非洲黑奴贸易。大家都知道史家彭慕兰写的《大分流》,此书的研究也与大西洋史的研究有着一定的联系。欧洲人跨越大西洋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呈现出西方世界如何突破、如何发展,这是《大分流》中的重要观点。彭慕兰指出这一行为之后,欧洲人有了煤炭和殖民地,也就是英文的coal和colony。另外一个形容也是两个英文字:luck 和pluck,意思是“运气”和“掠夺”,就是说欧洲人发现美洲,找到了原材料,建立了殖民地,是一种历史的偶然,而这个行为代表了欧洲人通过了殖民地掠夺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之后的三角(美洲、欧洲和非洲)奴隶贸易也是一例。从这个部分来看,就是上面本特利提到的一个球际的关系,是洲际也是球际,跨越了北半球和南半球。大西洋史的研究至今还是比较注重北美洲跟欧洲的联系,将来的研究应该比较注重南美洲跟非洲的联系,也即南半球之间的联系,代表了未来的发展。
那么当代海洋史研究的热点,现在还是大西洋。我刚才已经提到了,就是说海洋史研究还是不免地带上了西方中心的观点,不过虽然将西方视作中心,但也可以是批判性的。第一个例子就是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Alfred W. Crosby)的名作《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这本书在1973年已经出版,作者克罗斯比是一个历史地理学家。当时为了出版这本书他受到了一些挫折,也许因为内容、观点太新,最后找了一家很一般的出版社。现在许多人看到了他的开创性,他提到了两个观点,第一是哥伦布大交换之后的欧洲,向全世界殖民,带来了很糟糕的生物和文化的影响。他指出欧洲对美洲所谓的很顺利的殖民及其“成功”,主要是欧洲人把传染病带到了美洲,美洲的原住民没有抵抗力,死亡率高达百分之九十,所以这是生物角度的一个研究。第二有关植物,我也在做这方面研究,那就是美洲的农作物,马铃薯、番薯、花生、玉米,这些高产的作物被移植到世界各地,促进了人口的增长。所以克劳斯比讲哥伦布大交换,是提供一个批判的角度:欧洲把疾病带到了美洲,而美洲的农作物推广到了全世界,这是他的主要的观点。
另外一个开创性人物是菲利普·柯尔廷(Philip Curtin),他是纽约大学的研究非洲黑奴贸易的专家。他这本Atlantic Slave Trade是比较早的,也是在70年代后期出版,但上面已经提到,欧洲人发现美洲之后,就开始了贩奴的三角贸易,所以他的著作也是大西洋史的一个开创性的研究,之后成为其中的一个重镇。更新一点的研究,那就是伯纳德·贝林(Bernard Bailyn)的《大西洋史:概念和领域》(Atlantic History:Concept and Contours),篇幅不大,但影响深远。贝林是著名的美国史专家,他这本书可能是1995年出版的,提倡以大西洋史作为一个角度来研究美国史,而同时自然又突破了美国史的范畴。此书基本上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谈到了大西洋史如何开始成为研究的对象,一直追溯到马汉,追溯到20世纪初年,这是一个史学史的回顾。然后他就提到相关的“概念”(concept)的问题,也即有关大西洋史的认识和定义如何变更、发展。而他讨论“领域”(contour)便介绍和提出了比较重要的大西洋史研究路径。这本书有些局限,因为贝林以研究早期美国史出名,即从殖民地美国史到美国建国的历史,担任过美国历史学会的主席。他的这本书其实是他美国史研究的扩展,希望从大西洋的角度来看待美国的兴起。而此书的贡献与上面克罗斯比的《哥伦布大交换》有点类似,那就是对西方近代文明的兴起采取了批评的态度。贝林认为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直至后来的美国独立等整个过程,表现为对其他族裔的一种征服行为。他用了一个非常好的词,很难翻译成中文,就是marchland,原意是“行军地带”,那就是欧洲殖民者把整个大西洋盆地变成了一个欧洲的marchland,是他们的“行军地带”。他也提到大西洋史的研究,以前往往注重海权的更替。但是贝林认为我们应该要注意的是当地的居民如何与那些欧洲殖民者的互动,同时看到他们如何参与这么一个过程,在其中扮演了受害者同时又作出贡献的复杂角色。这本书值得注意,是从新的立场勾勒大西洋史的一个较早的尝试。
我讨论的最新的那本书是牛津大学出版社的新世界史(New Oxford World History)书系中的一本:Karen Ordahl Kupperman所著The Atlantic in World History,其基本的立场比贝林的讲得更激进一点。大西洋史的研究以往注重的是西班牙,但同时她也提到在欧洲的国家中,开发大西洋另一个比较重要的国家就是荷兰,虽然荷兰没有建立殖民地,因此受到了忽略。这样她又把研究视角从海权的建立直到衰落,转移到些以前不太注意的这么一个角色,就是在欧洲国家当中对大西洋史发展也有相当大的贡献的国家荷兰。当然她也强调欧洲殖民者和美洲原住民之间的互动。总之,当代海洋史的研究特点是眼光朝下或者眼光往边缘去扩展,不把大西洋仅仅作霸权更替的舞台。
那么,当代海洋史是如何扬弃和扩充布罗代尔的模式的呢?这一本书就是我刚才已经提过、阿米蒂奇跟另外两个学者一起编的这本书,叫做《海洋史》(Oceanic Histories),题目中的海洋是一个复数。这本书的架构和范围,比2006年《美国历史评论》的海洋史论坛有很大的突破,不但提到了印度洋,而且还有其它,如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地中海、红海、日本海、朝鲜东海、波罗的海、黑海、北冰洋和甚至南洋。所以这本书整体落实了阿米蒂奇的说法——海洋史就是全球史,海洋史是世界史。然后他也提到,以往的历史研究是以民族国家为主,实在是把历史学这个领域限制得十分狭隘。阿米蒂奇提出,太平洋之大,全世界所有的大陆都可以放入太平洋,而整个地球70%的面积是被水覆盖的。他说我们叫它地球(earth),而更好的称呼似乎应是水球(ocean)。所以地球的称呼本身是一个非常大的缺陷,阿米蒂奇想要对此加以突破。因此,改进和突破布罗代尔的模式,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就是把原来以地中海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侧重欧洲文明的兴起和影响,扩展到对其他大洋的研究;另一个方面是突破布罗代尔将海洋史视作整体史的概念,看到印度洋、大西洋和太平洋其实都是由多部分组成的。当然,当代海洋史还是以英帝国为主,但是要看到一点,就是即使研究英帝国的扩张,也还是突破了大洋的局限。让我们看一下这本书作为例子,Britain's Oceanic Empire,也是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其内容跨越了北半球和南半球,注意到了大西洋的南部,与以前的大西洋史研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然后他又提到了印度洋,所以考察了几个海区。在几个大洋之间进行比较研究,是海洋史研究的一个新趋势,体现了阿米蒂奇所谓海洋史是全球史的观点。
当代海洋史研究的特点,或许可以阿米蒂奇对大西洋史的研究为例——The British Atlantic World,1500-1800。他首先将大西洋史的研究划分了几个时期。19世纪末开始展开了奴隶贸易的研究,这是第一个时期。然后20世纪上半叶是第二个时期。第三个时期是二战之后,第四个时期是从20世纪末至今。第二个是方法论上面临的挑战,首先是如何整合,这个部分体现了对布罗代尔模式的继承,即如何整合政治、经济、种族、国家等因素,走出原来的“碎片化”趋向。其次是突破原来考察历史的时空维度,最后是突出海洋史作为一个史学新流派,强调有其自主性和独立性,同时又不能将海洋史孤立起来,自外于其他种类的研究或其他学派研究。
更具体一点,阿米蒂奇提出了海洋史研究的几条取径,我把它稍微翻译了一下。他认为第一条路径是“环”大西洋(circum-Atlantic history)的视角,把四大洲都概括进来的,是宏观的大西洋史的研究。第二个叫“跨”大西洋(trans-Atlantic history)的研究,注重洲际、球际和国际的多重关系。他提到了比如三角奴隶贸易就是跨大西洋史比较好的个例。最后他提到“小”大西洋史(cis-Atlantic history), cis-这个前缀的意思是在这个区域发生的(on the spot),写作一个个别的事件或事例,但采用了海洋史的视角,将这一事件放在大西洋的背景下来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