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山记03】7-1『商鞅方升』——央视《国家宝藏》第1季摘录

图片引用自上海博物馆网站——典藏
『商鞅方升』守护人: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院长方向;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工作者代表刘翔;黄磊。
1、简介
『商鞅方升』,高2.32厘米,通长18.7厘米,重480克,容积202.15毫升。此器是商鞅任“大良造”时所颁发的标准量器,上面留有两段铭文,一段是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344年)关于商鞅变法和统一度量衡,另一段铭文是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留下的,上面的铭文显示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仍以商鞅所规定的制度和标准统一全国的度量衡,它是商鞅变法目前为止唯一的实物例证。
『商鞅方升』是商鞅变法的珍贵遗存。商鞅变法涉及到废井田、重农桑、统一度量衡、实行郡县制等。而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把土地从国有变为私有,统一交税,而税的形式就是粮食。此时就需要有量器,并且是标准和统一的量器。而『商鞅方升』就诞生在这个历史时期中,其也是目前商鞅变法遗存的唯一遗物。从战国割据、群雄并起到天下归一、狂飙突进,这件文物叠加了两个不同时期的两个重大历史事件,时间跨度超过了一百年,是大秦崛起的最好见证。『商鞅方升』不属于某个人,而是属于整个国家,其中蕴含着的,是能令中国一统的强大力量。
【十八年,齐率卿大夫众来聘,冬十二月乙酉,大良造鞅,爰积十六尊五分尊壹为升。——商鞅方升左壁铭文】据方升侧壁的铭文记载,商鞅在变法时将此器容量定为一升,并以此为标准统一了秦国的量器。秦国能从战国七雄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帝国,答案就在这方升中。
【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商鞅方升底部铭文】(“丞相状、绾”即隗状、王绾,时任秦国丞相)。此时的秦始皇已经兼并天下,也就是说这个小小的方升如同秦国的传国之宝一样,一直沿用到了秦始皇时期。不仅如此,据方升底部的这段铭文记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以此器为标准统一了全国的量器。
2、前世传奇
主演——黄磊;助演——董彦麟、隋咏良、冒海飞、李依洋、赵振艺、沈奕
(1)尊贤重士
两千多年前的秦国虽无名士,但山东六国名士皆在大秦争鸣。穆公重用楚国百里奚、宋国蹇叔、晋国丕豹、公孙支兼并二十国称霸西戎;孝公重用卫国商鞅实施变法国富民强大败楚魏扩地千里;惠文王重用卫国张仪拆散六国合纵转为连横;昭王重用魏国范雎远交近攻蚕食诸侯;楚国李斯更是助始皇破六合成帝业。
(2)诸国变法
秦统百年前,山东六国皆言变法,却无一国能将变法进行到底,因为立法易但执法守法太难,要从混乱迈入标准需要经历无数艰难坎坷,而山东六国纵然人才辈出,但却绝无执法守法乃至强国的决心。而大秦区区一个标准量器却能沿用百年分毫不差,方升虽小,但它的背后是大秦延续百年的强国之计。大秦法度量衡尽以富民为本,百年间大秦子民上到八十老妪下到三岁孩童,尽遵统一法度,如此秦国,怎能不强。就算秦亡,只要法度尚在,那统一强国的改革依然会进行下去,直至千秋万代。
(3)六世余烈
秦统百年前,孝公时大良造卫鞅变法,土地改公为私;并督造标准量器,量器公平公正,误差不得超过百分之五。而一个国家只要公平可测,百姓自会心齐。有了『商鞅方升』之后,秦国一直以它作为一个标准器,并且在此后的几百年间一直没有变过,从国家的执法部门到守法百姓都坚定不移地坚守这个体系。至此,大秦子民皆以勤耕为荣,是以粮仓充足国富民强。
百年间大秦子民齐心协力执法守法,等到始皇继位,更是决心将延续百年的改革强国步伐进行到底,为有朝一日,扫灭六国,一统天下做准备。始皇将方升视为强国重器,因为秦国要想统一中国,靠的不是几个人,而是需要全国人民齐心协力遵守统一的法度,而『商鞅方升』的背后不仅是整个国家执行改革强国的决心,更是一个关乎国家经济命脉的法度。
(4)天下一统
赳赳大秦,齐心一统!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六国一统天下。但自古成业容易守业难,当时天下疆域虽已一统,但统一后的秦始皇却面临着两项巨大的考验:①统一后的秦朝各地,律法、制度甚至普通的量器都混乱不一,如不能解决则难以长安;②六国百姓并未归心,因此秦始皇还需要应对接踵而至的刺杀行动。
秦始皇认为解决这两个问题,需要将大秦的量器乃至律法制度普及天下,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法度、文字、度量衡等。于是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下令全国“车同轨,书同文”,更令隗状、王绾统一各地法度量,并将此事刻于『商鞅方升』底部。至此,中华民族实现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统一。
【秦孝公】战国时秦国国君,在位时重用卫鞅实行变法,奖励耕战,建立县制,迁都咸阳,加强中央集权,其励精图治为后来秦统一天下奠定基础。
【《易水歌》】战国时期荆轲所作的一首辞,荆轲为燕太子丹前往秦国刺杀秦王,燕太子丹率高渐离等宾客为之践行,因两人在易水边分别时歌此曲而得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在营造出的萧瑟悲壮气氛中渗透着歌者的激越澎湃的情怀;“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表现主人公大义凛然、义无反顾、抱定必死决心深入虎穴的献身精神。而高渐离击筑而歌时,宾客无不涕流而去。
3、今生故事
几千年前的秦国,开启了用统一标准治国的先河,而以『商鞅方升』为代表的量器标准给“民以食为天”的时代构建了一套稳定公平的经济秩序。几千年来,一直有一群人不断延续着求精准、衡公平的神圣使命,度万物而量天地。
(1)计量之始
中国的计量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神话故事,在《伏羲女娲图》中女娲执规伏羲执矩,其中规用来研究天象,矩用来丈量大地,规矩象征着权力和秩序,都是典型的计量仪器。我们祖先发明规矩就是要:求精准,度万物,量天地,衡公平。
计量是为了交换,在商鞅计量器出现之前的计量历史中,大多采用的是直观的方法,例如“布手知尺”“掬手成升”“迈步定亩”等,并不精确。为了避免矛盾,所以统一计量。『商鞅方升』上面的铭文是最高权力者秦孝公命令刻上去的,代表皇权,上面刻着皇上颁布的诏令,所有人都要遵从『商鞅方升』的标准。正是度量衡的统一,才开启了中华民族一统的时代。我们五千年的文明能够从未间断,与我们很早就统一了度量衡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伏羲女娲图】1965年出土于新疆阿斯塔纳76号墓,是一幅唐代绢画,画左女娲执规,画右伏羲执矩,二人头顶太阳,表现了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类始祖形象。而我们最早的历法也正是女娲历。
(2)现代计量
从世界范围看,其他国家统一标准最早能够追溯到1875年,法国巴黎成立国际度量衡局,这个度量衡与我们在两千多年前商鞅变法统一的度量衡的元素一模一样。而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建立了计量科学研究院,有了更加精准的量子计量,并最终打开了标准领跑者的新纪元。
计量标准是守护安全的第一道防线。计量结果可以正言,更可以给出确实的答案。而真实的安全感必是来自于最实在的计量数据。我们中国计量人的职责则是解计释量,建立、保存、维护并且持续改进国家的计量基准和最高的国家测量标准;从而给国人提供最安全的保证。
【计量举例】我国目前微小容量体积的测量下限是1微升,相当于一滴水的五十分之一;对于超大型容积,则一般采用光学计量方法测量;我国计量时间的铯原子喷泉钟,可以做到三千万年不差一秒,并且正在向三亿年不差一秒的程度迈进。
(3)以度审容
『商鞅方升』中包含的一个重要思想是“以度审容”。两千三百多年前的『商鞅方升』能有非常精准的测量数据,正是因为这一思想。其侧壁铭文写到“十六尊五分尊壹为一升”即十六又五分之一寸为一升,即用长度来描述容量,这就叫做以度审容,度即长度。『商鞅方升』是现在世界上现存的采用科学方法的最早量器。今天的量器与方升的外形早已不同,但是内涵未变,这也正是『商鞅方升』最具有科学内涵的地方。而这个科学内涵也一直沿用到今天,例如国际计量单位将米定义为光在真空中三亿分之一秒所走的距离,即用时间量度距离。
(4)计量未来
如今的计量人依然是秉持着我们老祖宗的计量理念来打造现代的计量标准,计量标准也越来越精细,而未来的计量也会有新的发展走向。例如国际计量单位的重新定义,就意味着沿用了几千年的以实物为标准作为计量基准的时代已经画上了一个非常圆满的分号。不过理念、科学内涵依然没有变,变的只是科学方法。在未来,我们提到身高、长度、时间、电流、重量都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溯源到时间(比如用光和时间定义长度)。
4、观后感
这件国宝的故事引起了我关于变法的思考。为什么诸国变法中只有秦国能够最终成功?节目中并没有给出明确答案。我看完节目一番思考后认为,秦国之所以能够成功,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秦国本土当时还没有来得及生成大量的掌控秦国要害的守旧既得利益者,而其他老牌诸侯国,国内早已遍布盘根错节的守旧既得利益者,有些守旧既得利益者甚至比所在诸侯国自身还老牌,诸侯国君不要说推动变法了,提出变法时能够保住命,不被这些守旧势力反噬掉就不错了,因此它们根本就不可能变法成功。
因此我的结论是,也许决定变法成功与否的最大因素是国家是否还有救。如果国家没救了,无论什么样的变法,都不能强国,反而只会加速国家的灭亡。就如同需要做相同手术的病人,即使是在医生、医疗等条件完全一致的情况下,年轻力壮的病人手术时可能一刀病除,很快就痊愈;而气若游丝的病人手术时可能会一命呜呼,还不如闭目等死活的时间长。总而言之,变法强国和变法亡国的区别可能本身就和变法关系不大,而只关系于国家本身还有没有救。对于已经病入膏肓的国家,越正确的变法策略,反而会使国家灭亡的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