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名词简释》6.26.2 生产配置
【本文转载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9年版 仅供学习参考】
2、生产配置[i]
生产配置就是生产或生产力的分布,是指按照全国领土和经济区对工业、农业、运输和劳动力进行的分配。生产配置的合理与否,对于自然资源的利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生产的高速度发展,都有巨大影响;同时一个国家的生产配置在国防上也具有战略的意义。斯大林同志曾强调指出:“不管我们怎样发展国民经济,都不能搬开工业这一国民经济领导部门的正确分布问题。”[ii]
生产配置的方式和性质,是由一定的生产方式决定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私有制、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决定了生产配置的自发性,经常造成生产配置的不平衡和不合理。对利润的追逐使工业自发地集中到少数大城市,日益脱离原料产地。而广大地区、特别是殖民地国家,则长期陷入经济落后的状态。例如,根据较近的资料来看,美国的六个州就集中了将近76%的重工业产品,60%以上的轻工业产品;而其余的四十多个州所占的比重则极其微小。兰开夏是英国棉纺织业中心之一,但它所需的棉花则要远从印度、埃及和其他国家取得。资本主义生产配置的不平衡与不合理,无论在各个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或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范围内均是如此。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配置就其性质、内容与实现方式来说,都是与资本主义根本不同的,它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的生产配置是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进人民的福利而有计划地实现的。恩老师早在1887年就指出过:“只有根据统一的总计划来协调地配合生产力的那种社会,才能允许工业在全国作这样的分配,使之最能适合于它自身的发展以及其他生产要素的保持和发展。”[iii]导师在伟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的第一年,即对正确地分配生产力问题予以极大的重视。导师指出,改组俄国工业和发展俄国经济的计划中,必须规定:“合理地分布俄国工业,使工业接近原料产地,尽量减少原料加工、半成品加工一直到产出成品的各个阶段的劳动力的损耗。”[iv]
根据马列主义经典作家的指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社会主义国家在有计划地组织生产配置时,是按照以下基本原则建立的:使生产接近原料和燃料产地、劳动力来源及消费地区;迅速发展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在各经济区之间进行有计划的分工;各经济区的专业化和综合发展;巩固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独立和加强国防力量;使工业生产日益接近农业生产以逐渐消灭城乡间重大差别,等等。此外,社会主义各国之间,在生产配置上还存在社会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内部新型的国际分工。
[-]。
注:
[i]《政治经济学教科书》1959年版,第468页。
[ii]《斯大林全集》,第12卷,第283-284页。
[iii] 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12页。
[iv]《列宁全集》,第27卷,第29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