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从中原到西域,西域的前世今生(下)

2022-08-28 05:12 作者:绝灭歌姬  | 我要投稿

  公元790年,唐西域北庭都护府被吐蕃攻陷,到公元808年,唐朝在西域最后的据点龟兹被吐蕃攻陷,自此唐朝的势力基本退出了西域。而下一次中原的王师再次踏进这片土地,已是千年以后明朝的事情了。

·安西与北庭,大唐在西域的经略

    唐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侯君集平定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一带),九月,以其地为西州,置安西都护府。

    虽然刚刚设立的安西都护府,兵力虽然只有几千人,战斗力却异常的强悍贞观二十二年(648年),都护郭孝恪击败龟兹国,把安西都护府迁至龟兹(今新疆库车县),统领龟兹、疏勒、于阗、焉耆四镇,史称“安西四镇”(PS:四镇后变为碎叶、龟兹、疏勒、于阗)。

    随着唐朝国势日盛,安西都护府的势力不断扩张,到龙朔元年(公元661年唐高宗李治时期),安西都护府的管辖地包括安西四镇、濛池、昆陵都护府(西突厥故地)、吐火罗乃至波斯都督府,大体相当于如今新疆与中亚五国、阿富汗的总和。但此后,由于吐蕃日渐强大,开始了与大唐对西域的争夺,从公元670年开始,“安西四镇”在大唐和吐蕃之间几度易手,直到武则天长寿元年(公元692年),王孝杰收复安西四镇,在龟兹国恢复设置了安西都护府, 此后安西的府衙才在龟兹稳固下来。

    长安二年(公元702年),武则天为了进一步巩固西北边疆,将安西都护府一分为二,于庭州置北庭都护府。两都护府大致以天山为界,北庭都护府管辖原安西都护府所辖天山北路、热海以西的西突厥故地,安西都护府管辖天山南路、葱岭以东的地区,安西四镇仍属安西都护府。

    从设立到最终消亡,安西四镇存在了一个半世纪之久,对于保护丝绸之路,维持中西方的交流与沟通起到了重要作用。

·怛逻斯之战,两大帝国的碰撞

    就在唐王朝一路向西开疆拓土之时,中东的阿拉伯人也迅速崛起,经过一系列的战争,逐步扩张成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空前大帝国,占领了北非和西班牙,吞并了整个西亚和大半个中亚。两个急速扩张的帝国,注定要在中亚相遇。

    天宝九年唐玄宗时期,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以石国“无番臣礼”为由,征讨石国,石国请求投降,高仙芝假装允诺,随后偷袭石国,掳走国王及其部众,敬献玄宗。侥幸逃脱的石国王子遂向黑衣大食(阿拉伯阿拔斯王朝)求救。高仙芝决定先发制人,天宝十年四月,他带领2万安西精兵,及藩属国拔汗那、葛逻禄部的1万士兵共3万多人翻越葱岭,历时3个月的跋涉来到阿拉伯人控制下的怛逻斯,并开始围攻怛逻斯城。早早得到消息的阿拉伯人组织了10余万大军以逸待劳,双方在怛逻斯河两岸附近展开决战,史称怛逻斯之战(也称“葱岭之战”)。

    战斗初期,英勇善战的唐军一度占上风,但由于阿拉伯联军人数众多,唐军无法取胜,在战斗进行到第五日傍晚的时候,葛逻禄部突然反叛,从背后包围唐军,腹背受敌的唐军终于溃不成军,向安西败退,最后回到西域的唐军只剩数千人。此战阿拉伯军队也损失了4万人。

    这次战争是阿拉伯帝国与唐帝国两大世界级帝国唯一的一次正面交锋,因其特殊性而被载入史册,但此战并无多大实际意义战后,唐朝依然牢牢掌控西域,石国不久之后又倒向唐朝。黑衣大食惨胜后立刻与唐朝讲和,并多次遣使朝贡,两国维持了多年友好关系,安史之乱时,他们还派兵帮助唐朝平乱。这场战争引人注目的原因更多在于它的象征意义,它打破了大唐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也隐隐昭示着唐王朝在西域百余年的苦心经营最终黯然收场的结局。

·安史之乱,孤军苦撑50年

    真正动摇唐朝在西域统治地位的事件,是安史之乱。安禄山反叛后(公元755年秋),安西、北庭都护府及河西、陇右的大部分边军被调回内地平叛,吐蕃趁机大举进攻河西走廊,到公元763年,吐蕃已占领陇右、河西的大部分地区,安西四镇与内地的通道被切断。

    虽然通道中断,安西军依然为唐王朝忠诚的坚守在西域,到公元768年左右,不知通过什么方式,安西四镇又重新与朝廷恢复了联系,唐代宗既感动又愧疚,特下《慰问四镇北庭将吏敕书》 ,赞扬他们“克奉正朔,坚保封疆,援绝势孤,以寡敌众,昼夜劳苦,不得休息,岁时捍御,不解甲胄。勳高百战,义叶一心,介然孤城,独守臣节。”

    虽然有了嘉奖,但安西军的处境并没有因此而变的多好,因为此时的唐王朝基本也是自身难保安史之乱对这个国家造成了太大伤害,留下的只剩下千疮百孔和藩镇独立的帝国,所以唐代宗除了精神上的安慰与肯定,已无力给西域守军实际的支援随着河西、陇右的进一步沦陷于吐蕃之手,安西军与内地的联系更加困难,绝境之下,将士们在郭昕(郭子仪之侄,公元766奉命前往西域,后留守安西四镇)的带领下垦荒屯田,一次又一次顽强抵抗着强大吐蕃的进攻,坚守安西四镇。

    遗憾的是,几十年的坚守等来的不是王师,而是一个又一个疆土沦陷的的噩耗,到贞元6年(公元790年唐德宗时期),在吐蕃的大举进攻下,北庭都护府最终陷落,安西四镇之一的于阗也在同年陷落,北庭的陷落使得安西军的处境更加凄凉,但郭昕依旧没有动摇,他联合与唐交好的回鹘里应外合,数次打败吐蕃,直到公元808年,吐蕃攻陷龟兹,安西最终陷落,年过古稀的郭昕和几千老弱残兵全部殉国。大唐在西域的百年经营,也就此彻底终结而这条连接东西方文化和商业贸易历史悠久又古老的丝绸之路就此中断,而人们再次回想起这里时眼前只剩下漫天的黄沙和耳边响起的阵阵驼铃。

·失落的千年:西域王朝的更迭与文化的变迁

    在唐朝势力彻底退出西域后,西域的北部一带基本被回鹘占领,南部则大部分被吐蕃占领,而葱岭(帕米尔高原)以西地区,则被阿拉伯帝国占领。

    而西域自古以来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通道,也是多种宗教并存的地方,从佛教、拜火教,基督教到儒教、道教等,以佛教信众最多。在唐朝管辖西域时期,那里是汉传佛教的中心。占领西域的回鹘、吐蕃也信奉佛教,但此时伊斯兰教也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慢慢渗透入西域。

    9世纪中叶,吐蕃内乱势衰。于阗在公元851年前后摆脱了吐蕃的控制。于阗是古代西域佛教王国,也是安西四镇之一,素来亲汉,获得独立后,“这个种植稻米、养蚕制丝、出口玉器的绿洲番邦,基本上恢复了被吐蕃压制的唐制,俨然成为一个西域的小中国。”

    就在于阗独立前后,西域北部的形势也有所变化,公元840年回鹘被灭,人口一部分西迁,一部分南迁,南迁的一部分成了唐人,一部分融入蒙古族前身;西迁的一部分人到西域后,建立高昌回鹘;一部分到了甘肃,建立甘州回鹘;一部分越过葱岭,和当地人融合建立了喀喇汗国,也称黑汗王朝。这样在公元9世纪中叶以后,西域形成了高昌回鹘、于阗、喀喇汗国三足鼎立之势。

    于阗李氏王朝是虔诚的佛教王国,高昌回鹘也信仰佛教,喀喇汗国的臣民最初是萨满教与拜火教的信徒,后逐步伊斯兰化,并从公元960年以伊斯兰教为国教,彻底成为伊斯兰国家。这引起了佛国于阗的恐慌,加之喀喇汗国日渐强大,于阗决定先发制人,在公元962年率先挑起战争,这场宗教战争断断续续一直持续到公元1001年,于阗最终被喀喇汗国灭国。

    于阗的覆灭,改变了西域伊斯兰教与佛教力量的对比,巩固了伊斯兰教在新疆的地位。原本在当地占据绝对优势的佛教势力,开始遭到伊斯兰扩张的打压和清算。虽然部分团体依然坚持了很长时间的佛教信仰,但整体伊斯兰化的趋势,已经不可避免。

    吞并于阗的喀喇汗国达到鼎盛,开始对信仰佛教的高昌回鹘发起进攻,此时高昌回鹘国力强盛,又依附强大的辽国,喀喇汗国无法吞下这块肥肉,伊斯兰教的东进也暂时受阻。大约自1041年起,喀喇汗王朝正式分裂为东喀喇汗国和西喀喇汗国,西部喀喇汗国逐步沦为塞尔柱帝国附庸。此时的中原,正值北宋王朝。因为宋朝制度和内部统治的问题,这个王朝直到灭亡没有将势力扩张到西域。

    而同时期的被金所灭后,残余的契丹人在辽国贵族耶律大石带领下西行,在西域建立起西辽王朝。耶律大石1132年称帝后,开始大规模地对外扩张。十年间,先后归并了高昌回鹘、东、西喀喇汗王朝和花剌子模国,以及康里部,建成一个疆域辽阔的帝国。

    西辽属地民族众多,宗教复杂,属伊斯兰教和佛教影响最大。由于西辽奉行宗教自由政策,佛教、伊斯兰教、景教、萨满教、摩尼教和犹太教在西辽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辽在西域的统治并不长久,蒙古崛起后,成吉思汗为掌控丝绸之路中段,获得丰厚的贸易财富,自1218年起,开始了攻西辽之战,并在同年灭西辽。1222年,成吉思汗把西辽故地分给了次子察合台,建立察合台汗国。在1279年忽必烈灭南宋一统华夏之时,察合台汗国已事实独立,一度与元为敌。1321年后,察合台汗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

    蒙古贵族本信仰萨满教,察合台统治新疆后,按照成吉思汗的法律奉行宗教自由政策,新疆维持着多种宗教并存的局面。但汗国分裂后,西察合台汗国很快伊斯兰化,不久,东察合台汗国也开始了伊斯兰化进程。东察合台汗国是伊斯兰教在西域获得重大发展的时期。到16世纪,伊斯兰教最终在今新疆地区确立了统治地位,成为地区全民信仰的宗教。

    当宗教改弦更张的血雨腥风最终散去,西域多元文化、宗教并存的黄金时代也一去不返。和西域频繁更迭的王朝相比,宗教改变的影响更加源远流长,直至今日,这场由成吉思汗后裔主导的变革,依然产生着深远影响。

    东察合台汗国立国161年,曾一度吞并西察合台汗国,但到15世纪末,汗国已四分五裂,不相统属,最终在16世纪初被叶尔羌汗国取代。东察合台立国半个世纪后,中原的旗帜由元变成了明。

    明朝前期西域被数个政权分割,明洪武及永乐年间,在嘉峪关以西设“关西七卫”,以哈密卫为首。七卫首领皆为蒙古贵族。关西七卫的设立,促进了西北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力阻止了伊斯兰极端势力东进,维护各民族信仰自由。可惜土木堡之变(1449年)后大明国势一下衰弱,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明前期设立的关西七卫全部撤入嘉峪关以内。

    明末崇祯年间,李自成、张献忠、皇太极群雄逐鹿,此时的西域,强大的准噶尔蒙古已开始崛起。明初曾占领过西域门户,并设立哈密卫,但并未实际控制该地,后期更是得而复失,在明一朝数百年,都不曾光复汉唐西域故地。僵化的儒家礼教禁锢了明人的思想,成祖朱棣的后继者们没有放眼世界的眼光,看不到西域重要的战略地位。明朝对西域的漠视,间接促成了西域在16世纪初彻底的伊斯兰化,虽然后来清朝收复了西域,但在文化层面,西域地区与中华民族是彻底的分道扬镳了。

·三代帝王的努力,故土新归

    准噶尔部起源于卫拉特蒙古绰罗斯部,1634年巴图尔继首领后开始扩张,顺治三年(1646年)归顺清朝。

    1670年,年轻的噶尔丹在内战中夺得准噶尔部统治权,他有着比肩成吉思汗的野心,夺位后,采取远交近攻之策略,勾结沙俄,和清朝通商交好,然后先统一天山北路之卫拉特蒙古诸部,又打败和硕特部首领,于1678年正式建立准噶尔汗国,并在两年后灭亡叶尔羌汗国,将天山南北的广大地区都纳入自己的统治范围。

    但噶尔丹并不满足于此,他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像蒙古帝国一样辽阔的准噶尔帝国。1688年,他率军攻入漠北,喀尔喀蒙古诸部不敌,逃入内蒙古,向清朝投降。噶尔丹于1690年率军追杀进入内蒙古,兵锋直指北京。

    为了解决朝廷的后顾之忧,康熙亲率大军与噶尔丹在乌兰布通交战,噶尔丹虽英勇善战,仍不敌装备有重型火炮的清军,被康熙打败。与此同时,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率军进攻噶尔丹后方,控制了北到额尔齐斯河上游、东到乌布苏湖的整个地区,从背后形成了对噶尔丹根据地科布多的包围。

    腹背受敌的噶尔丹认为只要击败清军,打通自己向东的道路,策妄阿拉布坦便不足挂齿,于是1695年,他再度进兵喀尔喀,康熙再次亲征,此时准噶尔实力已大不如前,两军经过了极为惨烈的战争,最终噶尔丹大败,这时他的侄子又釜底抽薪,夺取了他控制下的哈密,切断了他的回路,在逃亡一年后, 1697年走投无路的噶尔丹暴病而亡。

    噶尔丹死后,策妄阿拉布坦向清朝臣服,次年登上汗位。此时的准噶尔汗国依然控制着天山南北的广袤领土,并于1699年再次征服哈萨克汗国。国力的扩张使分裂的野心再次滋长,准噶尔不断袭击清军据守的科布多、哈密等军事重镇,并派兵侵入西藏。于1717年攻占和硕特蒙古控制的西藏。1720年清朝击败准噶尔并将其逐出西藏,自此清廷正式确立对西藏统治。

    雍正元年(1723年),策妄阿拉布坦支持罗卜藏丹津在青海发动叛乱,但是不久即被年羹尧平定,这场战争后清朝确立了对青海的直接统治。

    策妄阿拉布坦于1727年病逝,其子噶尔丹策零即位。与其父一样,他狡黠好兵,暗中图谋发动叛乱。雍正担忧他日后成为清朝大患,决定以武力平定准噶尔,维护国家统一。1729年雍正发军进攻准噶尔,结果大败。雍正十年(1732年)噶尔丹策零乘胜派兵东征外蒙古,结果大败而归,退出外蒙古。1735年,雍正和准噶尔帝国签订和约,规定两国以漠北杭爱山为界,以东属清,以西属准噶尔。同年,雍正去世,他终其一生都没有实现平定准噶尔的梦想,这个不仅他没有完成,他的父亲也没有完成,现在这个梦想交给了他的继承者——爱新觉罗·弘历

    乾隆四年(1739年),噶尔丹策零统治下的准噶尔处于鼎盛阶段,清廷和噶尔丹策零议和告成,双方划定牧场,息兵罢战,但乾隆皇帝从未忘记先祖平定准噶尔之愿。

    乾隆十年(1745年),准噶尔汗国爆发大瘟疫,五十岁的噶尔丹策零在伊犁染病去世。他死后汗国爆发内乱,国势日衰。乾隆20年(1755年),乾隆见时机成熟,发兵5万征讨准噶尔,兵分两路,直捣伊犁,抓获准噶尔汗达瓦齐,不久之后准噶尔贵族阿睦尔撒纳又发动叛乱,清廷继续镇压,于1757年平定叛乱 

    1759年,清廷又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乱,至此,天山南北的广大地区被清朝完全平定,在分离了近千年后,古老的西域再次回归中国。

    收复西域后,乾隆给这片广阔的土地重新命名为新疆,取“故土新归”之意。

    1762年,乾隆在新疆设伊犁将军府,效仿汉、唐垦荒屯田,对新疆进行直接而有效的管控。至此,古老西域又回到了中原王朝,再一次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PS:本文中所称西域只是狭义上的西域,主要指今新疆地区。



从中原到西域,西域的前世今生(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