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丰图义仓:慈禧太后朱批为“天下第一仓”
清光绪八年(1882),在渭南市大荔县朝邑镇南寨子村旁,仿照苏州丰备义仓和陶文毅公义仓,开始修建一座气势恢宏的丰图义仓。清光绪十一年(1885),丰图义仓竣工,绘图呈奏朝廷,被慈禧太后朱批为“天下第一仓”——
丰图义仓的建筑格局为“城中城”形式,分为“内城”和“外城”两个部分:外城为夯土筑成,义仓第一道防线,呈半圆形,坐东朝西;内城为“仓墙合一”的建筑形式,兼具着防御和仓储双重功能,呈长方形,坐北朝南。
1992年4月20日,丰图义仓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这里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外城
内城
丰图义仓的内城为砖表土心筑成,高大坚固,保存完好。墙体高约15米,顶部宽约15米,周长约430米;东西长约133米,南北宽约83米,占地总面积约11000平方米。
在内城的南侧,有两道券形门,以及两件石狮,分别名为“东仓门”和“西仓门”。在两座门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块仿木结构的照壁,正中镶嵌着楷书的“丰图义仓”四个大字,两侧有砖雕的花瓶,下方装饰有环带纹、葡萄纹、雷纹等图案。
东仓门和西仓门
丰图义仓内景
走进丰图义仓,迎面的城墙上,建有一座漂亮的仓楼,为紫阳仓祖朱文公祠。在两侧的八字墙壁上,镶嵌有慈禧太后御书的“龙”和“虎”两个草书大字。
在内城的南侧,以两条门道分界,修建着东西排列的三组建筑。过去,这里是守卫粮仓人员办公和居住的地方;如今,这里被改造成不同主题的展厅:中间的小院为粮食历史文化展,东侧的房内为大荔历史文化展,西侧的房内为阎敬铭纪念馆。
仓楼
展厅
在内城的四周,共有58间粮仓,一仓一门,面向广场,后有窗口。每座粮仓进深约11米,宽约4米,高约5米,可以存放粮食达90多吨,全部的粮仓可以存放粮食达5220吨。
这些粮仓为砖窑式,门外环绕一圈回廊,有防火、防盗、防入侵等多种作用。地板由松木铺成,距离地面约40厘米,墙体四周有4个排气孔,有利于空气流通和潮气排出。这种仓形小而独立,便于将稻、麦、豆、谷等粮食,按照不同种类和干湿程度进行分门别类的储存管理。
粮仓
回廊
在内城的西南角,有台阶通往城墙的顶部。环绕城墙,行走一圈,丰图义仓内外的景象一览无余。南边城墙顶部的外侧,修建着一段高大的垛子;其他三面,两侧均为矮墙,不会遮挡视线。
城墙的顶部由青砖铺成,划分为不同的长方形区域,四周高,中间低。在城墙的内侧,修建着12道隔墙,每个隔墙上方有排水槽,连接着城墙顶部的地面。这样的设计可以将雨水汇于中心,通过水槽,排向院内;院内广场的地面,也是四周高和中间低,雨水可以很快排出墙外。
城墙顶
排水槽
在内城的西南角,还有两座粮仓,被开辟为纪念馆,分别是“陕西抗战河防指挥部旧址”和“朝邑起义指挥部旧址”。在纪念馆的入口处,矗立着“永济抗战阵亡将军纪念碑”和残缺的“……学士陕西朝邑县县长汉三张公德政碑”。
在陕西抗战河防指挥部旧址内,通过93幅珍贵的抗战图片,展示了陕西军民奔赴山西前线,跟日寇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在朝邑起义指挥部旧址内,介绍了“朝邑起义”的基本情况:1948年10月6日,朝邑保警大队、常备大队和其他地方武装1300多人,在共产党员杨海潮和王宴亭的带领下举行起义,抓获了国民党县长卜儒英、县党部书记刘映南等200多人。因为起义当天是农历的九月初三,所以也被称为“九三起义”。
陕西抗战河防指挥部旧址
朝邑起义指挥部旧址
讲完丰图义仓,不得不提阎敬铭。作为当时清朝的东阁大学士,在他的建议和主持下,这座粮仓才能够建成。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关中发生大饥荒,丰图义仓赈灾放粮,保住很多人的性命。
阎敬铭(1817—1892),渭南市大荔县赵渡镇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他考中进士之后,历任清政府户部主事、山东巡抚、工部侍郎等职。光绪八年(1882),升任户部尚书,兼任兵部尚书;光绪九年(1883),任军机大臣;光绪十一年(1885),任东阁大学士,仍管户部;光绪十四年(1888),因病离职调养;光绪十八年(1892),卒于山西寄寓,追赠太子少保,谥号“文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