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Strop2自行防空车,达娜自行榴弹炮的同胞兄弟

捷克斯洛伐克在二战结束后虽然仍旧保留了很强的军工生产能力,但是防空武器是该国国防的短板,在很长时间里都还延续二战时的防空武器系统,继续使用20毫米、30毫米、88毫米等二战高炮或者后续衍生版本,我们之前介绍过的M53/59“蜥蜴”自行防空炮虽然是50年代后期研发,但是其水平基本停留在二战时期,可就这样一款武器依然服役了几十年。

时间到了80年代,在那个防空导弹、制导雷达已经普及的时代,捷克决定研发新一代防空武器,于是便有了Strop2自行防空车。
捷克斯洛伐克原本打算和波兰合作开发,但因为波兰方面局势不太稳定,于是捷克斯洛伐克决定自己操刀设计,因为相关技术底子薄,一开始以STROP的名称进行尝试性的开发,STROP I以BVP-1步战车底盘为基础尝试了新的火控系统,包括激光测距仪,电视摄像机和光学瞄准镜等。

有了STROP I的技术成果,STROP II在1987年开始研发,在1996年才完成设计。该车采用和“达娜”轮式自行榴弹炮相同的底盘,它是从太脱拉 T-815卡车底盘改装而来,仅从外表来看,Strop 2的装甲驾驶室、发动机舱与达娜基本一致,最明显的区别就是位于车体中段的战斗炮塔。

这座大尺寸的炮塔是一座弹炮合一的战斗武器系统,起初曾打算采用升级的双30高炮,也就是从“蜥蜴”自行防空炮的主炮升级而来,或许是觉得这款老火炮实在没什么升级空间,于是改为苏式2A38型30毫米高射炮,具有2400发/分钟的最大理论射速,车上备弹1300发,最大射程4000米,辅助武器为一挺PKT 7.62毫米机枪,备弹2000发。在炮塔后部安装4枚“箭”2便携式防空导弹,因为导弹的有效作战高度和高炮的作战高度差不多,后来替换为4枚“针”便携式防空导弹的版本。

在测试中发现一个重要的问题,虽然8轮低盘能赋予车辆较好的机动能力,也能为防空火炮射击带来足够的稳定性,但是捷克斯洛伐克没有处理好炮塔运动系统,炮塔无法在作战中高效的转动、停稳。除此之外STROP II的整体运行表现良好,距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

不久后捷克斯洛伐克出现变故,STROP II的研发工作一度陷入危机,1993年时停止了相关工作,不过斯洛伐克暂时接手了,它被重新命名为Brams Zrpk,使用35毫米厄利孔高射炮取代了30毫米炮,在完成了样车后也放弃了,因为斯洛伐克的财政状况不佳,无法购买新装备。

Brams Zrpk自行防空车重量约为27吨,火炮俯仰角度为-5°~85°,最大作战高度约4000米,最大行驶速度100千米/小时,最大行程700千米,车组4人(STROP II为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