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觉得自己有病是一种病没毛病

2020-03-12 14:45 作者:biokiwi  | 我要投稿

本文作者:蛋白胶 | 公众号:biokiwi

本文关键词 心理健康 疑病症 应激反应


心理健康作为健康标准的一部分,近年来也得到了大家的密切关注。而在全国各地驰援武汉的医疗团体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心理医生的身影。

为什么疫情当前,我们同时也要关注心理健康呢?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关于心理援助的工作指南(图源:卫健委官网截图)

1991年,谢尔登•科恩的文章中提到,心理状态与人的免疫反应有关

他们选取了420名志愿者,先用问卷的方式了解他们过去一年中所经历的应激个数(这里的应激是指的生活经历受到的刺激,和下文的应激反应所指不同)。

然后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他们的鼻腔分别滴了含有感冒病毒的溶液和安慰剂溶液

隔离一段时间后观察他们的感冒情况。结果发现,在问卷中被试的应激越大,他就越容易得感冒

心理学教授谢尔登•科恩(图源:cmu.edu)

在上世纪60年代就有研究发现一些反馈技术可以影响血压和心律这些生理机能,并且也有例如疑病症等躯体心理障碍的症状被发现与研究。

这些研究改变了过去西方医生们的观点——即疾病都是器质性的,这也挑战了西方长时间流行的心理(灵魂)与身体是二元分离的哲学思想。


你可能听说过疑病症这个词语,从字面意识上来说,好像是怀疑自己有病的一种病。

作为一种躯体障碍的心理疾病,它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表现为对自己健康状态的过分关注,深信自己患有某种躯体或精神疾病

即使检测的结果呈现阴性,医生对疾病进行解释都不能消除患者的固有成见,患者往往不断求医,寻求治疗。

从身体上来说,这个“患者”可能完全就是个健康的人,但他的心理障碍却让他对自己的身体状态产生了错误的认知

疑病症的某些表现(图源:搜狐)

不同流派的心理学家对这个现象进行了解释:例如行为主义的观点认为,这些人通过充当“病人的角色”获得了更多的同情,免除了一些正常的义务,这种奖励不断地强化他们的行为。

认知学派的观点认为,患者是过分关注了自己的身体,对一些细微的变化进行夸大,解释为严重的健康问题,这部分治疗者会选择转移病人的注意力,消除疑虑,把身体感觉归因为良好的原因而不是致命的疾病等治疗手段。

当然也有一些生理上改变来解释,例如躯体心理障碍患者的5-羟色胺可能存在异常,或者大脑皮层中感觉信号的加工受到了影响,但生理上的证据还不足以找到对症的治疗,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寻找背后的生理机制。

(图源:unsplash)

作为正常人,应激反应是短暂的,可以得到缓解的

例如在疫情爆发初期,有许多人感觉自己具有某些疑似症状,想要或者已经跑到医院去看医生,这都是比较正常的应激反应。


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说,这种应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适应性的,提高了我们的生存几率。通过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的方式让我们心理上得到安慰,减轻应激带来的焦虑(当确切知道自己没有得病难道不应该是感到松一口气吗?)。


然而应激反应在过度的情况下,却可能对我们的心理或身体造成不利的影响

汉斯·塞利(图源:Wikipedia)

加拿大心理学家汉斯•塞利提出了关于应激反应的三个连续阶段

警觉与调动,这是一种快速,一般的唤醒状态,躯体的防御机制被调动了起来 ;

抵抗,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表现为对环境的适应,同时身体会努力调整到平衡的状态,如果这个时候取消掉刺激,应激反应会慢慢消失

衰竭和解体,当压力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人储存的能量会被耗尽,会导致极度的劳累,无法再去抵抗新的刺激,长此以往可能导致严重的疾病。


如果维持很高的压力状态,对个人身体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危害。

因此,在当前疫情还未得到完全压制的情况下,我们不止是要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也要关心自己的心理健康,合理的转移注意力,减轻自己焦虑的情绪


相信疫情最终是会被控制住的,不必过度慌张。


参考资料:

  • 劳伦·B.阿洛伊, 约翰·H.雷斯金德, 玛格丽特·J.玛诺斯. 变态心理学(第9版)

  • Cohen S, Tyrrell D A J, Smith A P. Psychological stress and susceptibility to the common cold[J].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1991, 325(9): 606-612.


觉得自己有病是一种病没毛病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