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冬》?哈哈哈哈哈哈


小伙伴七夕去看了《燃冬》,回来叫我赶紧去看,太炸裂了。
但是看到这个三人同行的海报,黑仔我就隐隐的感觉到不太妙。
但是最近出来的评价让黑仔我产生了好奇心理,最后决定去看上一看——
《燃冬》

看完之后,黑仔我的评价是——好奇心太重真的很浪费钱。
《燃冬》上映之后,话题倒是上了不少,都非常能引起不明所以观众们的好奇心。
#燃冬第一批受害者出现了#(七夕第一批去观影的观众们)
#燃冬票房就像豆汁儿#(票房全靠观众好奇心)
#燃冬的观后感区有多好笑#(燃=刘昊然,冬=周冬雨,屈楚萧不发音)
#燃冬豆瓣开分6.3#(观众:还有下降空间)
这一系列的评价真的太让人好奇了。


黑仔我观影之后决定写个稿子 劝阻 满足一下伙伴们的好奇心。

剧情一句话就能概括,三个年轻人相遇在延吉,开启一段相互治愈的旅程。
先有一说一的夸一下,《燃冬》的镜头语言真的非常的好,唯美,有文字感故事感。

但是放在电影里整体去看,就很容易被忽略,因为再好的镜头调度也救不了松散的主线剧情。
其实看完之后可以感觉到《燃冬》不是爱情电影,看过的伙伴们应该都知道,它想表达的是当下社会年轻人的心境,有压力,有迷茫,透不过气,找不到出口,三个“同病相怜”的年轻人抱团取暖,最后释怀,奔向新生活。
但这电影错就错在两点。
1.诈 骗 宣 发
本来不是一部爱情片,却打着爱情的旗号宣传,于是就有了第一批受害者。
《燃冬》的宣发团队有种不顾别人死活的感觉。

“会多发的,知道你们爱看”。

导演:“我们不是一部单纯甜美的爱情电影”。宣发:“在极度悲伤的时刻,左眼会先流泪不被爱的人总要承受双倍的难过爱,本来就是自卑弃暗投明的时刻来点刺激的吧”。




刘昊然:“这是现在年轻人的缩影”。宣发:“发疯文学”。

屈楚萧:“疗愈”。宣发:“我们来辣”。

“这个七夕,大胆爱,谁爱谁”。

(你爱谁谁)
最炸裂的还有那个“撒浪嘿呦”。

谢谢,这边被狠狠土到,并且被骗的糊里糊涂。
2.剧情割裂
不是道是导演风格还是啥原因,整部电影非常非常的隐晦,隐晦到有的东西回来看解读都感觉离谱。
在现实的城市中,做着一些不现实甚至虚幻的事情,这是暗喻,这是表达人物心境,人物情绪。
这简直 泰裤辣 太割裂了。
互相治愈的方式——抽烟,喝酒,啪啪,发疯。

为了清楚点说剧情,黑仔我就直接用演员的名字介绍了。
仨人去图书馆,屈楚萧说比赛,看谁能把书偷偷带出去。
简称:偷书。
说这是释放自己的一种隐晦的表达。
文艺,太文艺了!
冰块在他们三个人之中有着很重要的戏份。
一个是刘昊然从嘴里拿出个冰块举起来,冰块融化滴在他脸上。

还有一个是著名的仨人用嘴传冰块。


冰块代表仨人的处境,最后在仨人嘴里融化,表示他们相融取暖。
文艺,太文艺了!
还有仨人去长白山起雾了没看到天池,但是看到了一只熊。
对,就是生物意义上的熊。
黑仔我去长白山的时候,感觉人比长白山的鹿都多,在景区连一只小猫小狗都没看到,他们仨看见熊了?!?!?!
还是冬天?这熊不冬眠出来拍电影了。
回来看解读说这是导演暗喻全球变暖,熊都没有冬眠。
他们仨看见的这头熊上来闻了闻周冬雨受伤的脚丫子就走了。
文艺,太文艺了,文艺的黑仔我坐在电影院就感觉我好想变成了一条土狗坐在影院的按摩座椅上,我跟屏幕里的文艺格格不入。
熊走了之后仨人变得释然,开始各奔前程。
文艺,太TM文艺了!
想了好几天,黑仔我秉着不要让更多伙伴太好奇的心理还是说一说《燃冬》。
想了好几天是因为怕有人说我看不懂文艺片,遭受埋怨,被私信骂我是土狗,骂我没文化。
一直都说文艺片是小众的群体爱好,但好的文艺片任谁去看,就算不是文艺片爱好者也能分辨出好看还是不好看。
想了想,黑仔我不敢说是文艺片爱好者,但确实是电影爱好者,记得以前看文艺片是能看懂的啊,不说看一遍就有多少独到的见解,但能看懂,能分辨出好看还是不好看。
像是1994年的《阳光灿烂的日子》,2007年的《立春》,2021年的《爱情神话》,2023年的《宇宙探索编辑部》。
还有去年的《隐入尘烟》,刚上映的时候排片极低,但是上映60多天之后逆袭。
同样的文艺片,没人说看不懂它,因为它更接地气,掉在地上能冒烟的那种接地气。
不像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矫揉造作,飘在天上骗我们上来看看,最后一脚把我们踹回地上说我们不懂文艺。 就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