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医圣用药竟不符合规范?

2021-12-02 14:26 作者: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我要投稿

小编导读:凡是学过本草的人,基本上都知道十八反的歌诀,但在学习《金匮要略》时,你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金匮要略》中的方剂为什么存在很多现今所谓的“相反”药物相配伍的情况?比如赤丸、附子粳米汤、甘遂半夏汤组方用药出现了附子、半夏同用,或甘遂、甘草同用的情况。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应用呢?

首先,我们现今看到的十八反歌诀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在五代后蜀韩保昇所著的《蜀本草》中就认为《神农本草经》中所记载的药物“相反”的有十八种,这大概是十八反歌诀名称的由来现存文献中最早列举“十八反”完整内容的是《太平圣惠方》,卷二“药相反”中有“乌头反半夏、瓜萎、贝母、白蔹;甘草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藜芦反五参、细辛、芍药”共十八种,但是其中没有包括白及,也没有说明五参是指哪些药物。到了金元时期,才逐渐形成了“十八反”歌诀。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首先编撰了“十八反”歌诀,“本草名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李东垣《珍珠囊补遗药性赋》中所记载的十八反歌诀中又将“本草名言十八反”的“名”由名称的名改为明月的“明”。后世在这个基础上又对“十八反”的内容做了很多补充,但是仍然以金元时期的“十八反”歌诀流传最广并且沿用至今。

由此可知,现今“十八反”的内容大概是在宋代才明确的。虽然《神农本草经》中已经认为药物之间存在相反关系,但是我们可以推测,在张仲景时代并没有现今“十八反”的准则,或者至少没有附子、半夏相反,甘遂、甘草相反的认识

那么“十八反”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原则,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对于指导我们现今临床用药有什么意义吗?“十八反”可能是医家将某些药物同用的时候,在大部分患者身上出现了某种不良反应在找不到其他原因的时候,只能归结为药物之间性味作用相互冲突。但是治疗过程存在很多不可控的因素,究竟是不是真的由于药物之间性味相互冲突而导致的不良反应,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现代已经有很多实验证实,一些药物同煎的确会使毒性物质的溶出增加,或者抑制了药物的有效性。但这样的研究只是针对了部分药物,并没有考虑到药物进入人体或者患者体内后发生的二次作用。因此就出现了有些方剂使用了“相反”的药物,反而起到好的疗效这样的情况,在研究尚不明确的时候,临床应该暂时规避“十八反”药物的应用,但也不应该将它奉若圭臬

《伤寒论》《金匮要略》《黄帝内经》等中医经典图书是中医理论与临床的依据,是每个中医人会反复研读的经典读物。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金匮要略》这部中医经典著作,我们邀请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金匮要略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贾春华教授为大家逐条讲解《金匮》。贾春华教授以自己从事《金匮要略》研究与教学三十年的经验,借用逻辑学、认知语言学、认知心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以全新的角度诠释《金匮要略》,为我们解答《金匮》中的诸多千古疑问,如为什么用五行生克对“补用酸,助用焦苦,亦用甘味之药调之”解释会自相矛盾?古人为什么说因风气而生长,而不说因寒气而生长,因火气而生长?如果您想系统学习或进一步深入学习《金匮》,就来跟着贾春华教授的讲解,通过更广阔的视角领略经典的奥义吧!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袋鼠医学《贾春华·金匮传习录》课程

以上内容摘自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袋鼠医学平台“中医学术传承大师课·经典系列”《贾春华·金匮传习录》课程。

医圣用药竟不符合规范?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