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必二】群落重难点攻克-高中怎么考?【高二高三都能刷的高考题】

喵喵 | 2-3 群落高考真题

1️⃣物种组成和种间关系
2023•重庆
研究放牧强度对草原群落特征的影响,对合理利用草原和防止荒漠化具有重要意义。如表为某高寒草原在不同放牧强度下的植物群落调查数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中度放牧和无放牧下生产力不同,可能是物种组成不同所致
B. 重度放牧下土壤有机碳含量降低是分解者的分解过程加快所致【还可能是生产者少导致的】
C. 放牧可能导致群落优势种改变且重度放牧下的优势种更加耐旱【不同放牧的物种数不同,重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严重,导致保水能力变差,耐旱性提高】
D. 适度放牧是保护草原生物多样性和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有效措施
2023•湖南
“油菜花开陌野黄,清香扑鼻蜂蝶舞。”菜籽油是主要的食用油之一,秸秆和菜籽饼可作为肥料还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油菜花通过物理、化学信息吸引蜂蝶
B. 蜜蜂、蝴蝶和油菜之间存在协同进化
C. 蜂蝶与油菜的种间关系属于互利共生【原始合作,并非严格的同生共死】
D. 秸秆和菜籽饼还田后可提高土壤物种丰富度
2023•天津
某种蜂将幼虫生产在某种寄主动物的身体里,研究人员发现幼虫羽化成功率与寄主肠道菌群有关,得到如下表结论:

注:+代表存在这种菌,﹣代表不存在这种菌

(1)根据第1、3、4、5、6列,在有菌A的情况下,菌B会进一步促进提高幼蜂羽化率。
(2)研究人员对幼蜂寄生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研究。
(i)研究发现幼蜂会分泌一种物质,类似于人体内胰岛素的作用,则其作用可以是促进糖类物质物质转化为脂质。
(ii)研究还发现,幼蜂的存在会导致寄主体内脂肪酶活性降低,这是通过减少脂肪的分解的方式使寄主积累脂质。
(iii)研究还需要知道幼蜂是否对寄主体内脂质合成量有影响,结合以上实验结果,请设计实验探究:将生长状况相同的寄主动物随机分为两组,一组让幼蜂寄生,一组不做处理,并分别检测脂肪含量;一段时间后,检测、比较两组寄生动物前后脂质含量的变化。
2023•重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有研究发现,在某滨海湿地,互花米草入侵 5 年后,导致耐高盐的碱蓬大面积萎缩而芦苇扩张,这种变化的关键驱动因素是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长距离相互作用”(由非生物物质等介导),如图1所示。

假设有3种植食性昆虫分别以芦苇、碱蓬和互花米草为主要食物,昆虫数量变化能够反映所食植物种群数量变化。互花米草入侵后3种植食性昆虫数量变化如图2所示。

(1)据材料分析,本研究中介导“长距离相互作用”的非生物物质是盐。
(2)图 2 中,若昆虫①以互花米草为食,则昆虫③以碱蓬为食;互花米草入侵5年后,昆虫②数量持续降低,直接原因是昆虫②的食物芦苇种群数量降低。
(3)物种之间的关系可随环境变化表现为正相互作用(对一方有利,另一方无影响或对双方有利)或负相互作用(如:竞争)。1~N 年,芦苇和互花米草种间关系的变化是正相互作用转为负相互作用。
(4)互花米草入侵 5 年后,该湿地生态系统极有可能发生的变化有 。
A. 互花米草向内陆和海洋两方向扩展✓
B. 群落内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并趋于稳定【比如碱蓬】
C. 群落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均更加复杂【简单】
D. 为某些非本地昆虫提供生态位✓
E.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下降✓【生物入侵】
2023•福建
草地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研究不同放牧强度对草地植物生物量和昆虫多样性的影响,科研人员在某高山天然草甸选取了相同条件的甲、乙、丙三块地,分别进行不放牧、轻度放牧和重度放牧三种方式的处理,测定相关指标,部分结果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该草地不同植食性昆虫物种之间属于种间竞争关系。
(2)由图可知,为提高甲地昆虫多样性,可采取轻度放牧方式;在这种方式下,植食性昆虫的环境容纳量将下降。
- 昆虫种类变多,分配到的单个物种的环境容纳量下降
(3)当地为恢复草地生态,将乙、丙两地退牧还草。经一段时间后乙地恢复到不放牧状 态,丙地恢复到轻度放牧状态,则这段时间内乙地固定CO₂的量大于丙地,判断依据是不放牧时植物地上部分的生物量大于轻度放牧。
(4)乙、丙群落在退牧还草后开始次生演替,假设演替过程中环境没有剧烈变化且没有 人为干扰,群落不能演替到森林群落,原因是该地区降水量少。
- 本身甲地就是草地
2️⃣群落空间结构和生态位
2023•北京
为了研究城市人工光照对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研究者在城市森林边缘进行了延长光照时间的实验(此实验中人工光源对植物的影响可以忽略;实验期间,天气等环境因素基本稳定)。实验持续15天:1~5 天,无人工光照;6~10 天,每日黄昏后和次日太阳升起前人为增加光照时间;11~15 天,无人工光照。在此期间,每日黄昏前特定时间段,通过多个调查点的装置捕获节肢动物,按食性将其归入三种生态功能团,即植食动物(如蛾类幼虫)、肉食动物(如蜘蛛)和腐食动物(如蚂蚁),结果如图。

(1)动物捕获量直接反映动物的活跃程度,本研究说明人为增加光照时间会影响节肢动物的活跃程度,依据是:与1~5、11~15 天相比,6~10天肉食动物和腐食动物的平均捕获量显著增加,植食动物平均捕获量明显减少。
(2)光是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成分,在本研究中,人工光照最可能作为信息(或信号)对节肢动物产生影响,从而在生态系统中发挥作用。
(3)增加人工光照会对生物群落结构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如:肉食动物在黄昏前活动加强,有限的食物资源导致种间竞争加剧;群落空间结构在垂直和水平两个维度发生改变。
(4)有人认为本实验只需进行 10 天研究即可,没有必要收集 11~15 天的数据。相比于10天方案,15天方案除了增加对照组数量以降低随机因素影响外,另一个主要优点是排除人工光照以外的无关变量的影响(或用于分析人工光照是否会对节肢动物群落产生不可你的影响)。
(5)城市是人类构筑的大型聚集地,在进行城市小型绿地生态景观设计时应。
A. 不仅满足市民的审美需求,还需考虑对其他生物的影响✓
B. 设置严密围栏,防止动物进入和植物扩散
C. 以整体和平衡的观点进行设计,追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D. 选择长时间景观照明光源时,以有利于植物生长作为唯一标准
2023•福建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个重要的生态问题。某地近海主要生活着两种底栖植物海藻甲和乙。2001~2015年间,它们在海底礁石上的覆盖率变化趋势如图所示,2010年后该海域海水平均温度有一定上升。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升温改变种群密度,海藻乙有一段时间呈指数增长
B. 升温改变乙生态位,甲数量骤降后应实施就地保护
C. 升温改变能量输入,该海底群落水平结构发生变化【能量输入的是光能和CO₂】
D. 升温改变底栖环境,群落由甲占优势转为乙占优势
2023•江苏
在江苏沿海湿地生态系统中,生态位重叠的两种动物甲、乙发生生态位分化,如图所示。甲主要以植物 a 为食,乙主要以植物 b 为食,两者又共同以植食性动物c为食。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a、c 分别处于第一、二营养级,其生态位重叠【看不到a和c的关系】
B. a、b 中的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
C. 生物群落中物种的生态位受生物因素影响,也与非生物因素有关
D. 生态位分化是经自然选择形成的生物适应性,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率
2023•海南
某亚热带地区青冈栎林被采伐后的演替过程如图。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采伐迹地保留了原有青冈栎林的土壤条件和繁殖体,该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B. 与杂草群落相比,灌丛对阳光的利用更充分
C. 与灌丛相比,马尾松林的动物分层现象更明显
D. 与马尾松林相比,马尾松、青冈栎混交林乔木层的植物种间竞争减弱【物种变多,种间竞争加强】
2023•北京
近期开始对京西地区多个停采煤矿的采矿废渣山进行生态修复。为尽快恢复生态系统的功能,从演替的角度分析,以下对废渣山治理建议中最合理的是
A. 放养多种禽畜【破坏】
B. 引入热带速生植物【外来物种】
C. 取周边地表土覆盖✓
D. 修筑混凝土护坡【混凝土长不了】
2023•浙江
群落演替是一个缓慢、持续的动态过程,短时间的观察难以发现这个过程,但是有些现象的出现,可以一窥其演替进行的状态。下列事实的出现,可以用来推断群落演替正在进行着的是
A. 毛竹林中的竹笋明显长高
B. 在浮叶根生植物群落中出现了挺水植物✓【新物种出现】
C. 荷塘中荷花盛开、荷叶逐渐覆盖了整片水面
D. 在常绿阔叶林中马尾松的部分个体因感染松材线虫死亡
2023•山东
研究群落中植物类群的丰富度时;不仅要统计物种数,还要统计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数量。群落中某一种植物的个体数占该群落所有植物个体数的百分比可用相对多度表示。在某退耕农田自然演替过程中,植物物种甲、乙和丙分别在不同阶段占据优势,它们的相对多度与演替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1)该群落演替与在火山岩上进行的群落演替相比,除了演替起点的不同,区别还在于该群落演替类型群落演替速度快,经历阶段相对较少,逐渐恢复原来群落。
(2)在研究该群落植物类群丰富度的过程中,统计丙的相对数量采用了记名计算法。根据记名计算法适用对象的特点分析,丙的特点是体积大、数量少。
(3)据图分析,第30年至第50年乙种群密度的变化是不能确定,原因是群落中该时间段植物个体总数变化未知,不能确定乙的种群密度变化。
(4)该农田退耕前后的变化,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是影响生物群落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2023•广东
上世纪70-90 年代珠海淇澳岛红树林植被退化,形成的裸滩被外来入侵植物互花米草占据,天然红树林秋茄(乔木)—老鼠簕(灌木)群落仅存32hm²。为保护和恢复红树林植被,科技人员在互花米草侵占的滩涂上成功种植红树植物无瓣海桑,现已营造以无瓣海桑为主的人工红树林600hm²,各林龄群落的相关特征见下表。

回答下列问题:
(1)在红树林植被恢复进程中,由裸滩经互花米草群落到无瓣海桑群落的过程称为次生演替。恢复的红树林既是海岸的天然防护林,也是多种水鸟栖息和繁殖场所,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 生态相关是间接价值
(2)无瓣海桑能起到快速实现红树林恢复和控制互花米草的双重效果,其使互花米草消退的主要原因是无瓣海桑生长快,能迅速长成高大植株形成荫蔽环境,使互花米草因缺乏光照而减少。
(3)无瓣海桑是引种自南亚地区的大乔木,生长速度快,5 年能大量开花结果,现已适应华南滨海湿地。有学者认为无瓣海桑有可能成为新的外来入侵植物。据表分析,提出你的观点和理由随着时间推移,无瓣海桑群落的植物种类减少,林下无瓣海桑更新幼苗为零,无瓣海桑种群数量不能持续增加,可能逐渐被本地植物替代,促进了本地植物群落的恢复,故无瓣海桑不会成为新的外来入侵植物。
(4)淇澳岛红树林现为大面积人工种植的无瓣海桑纯林。为进一步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根据生态工程自生原理并考虑不同植物的生态位差异,提出合理的无瓣海桑群落改造建议可以适当控制引进无瓣海桑规模,扩大本土树种的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