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詩歌選編教材的意義,和教學手法。(一)

2021-02-25 15:26 作者:南風GT  | 我要投稿


(01)個人網站上的瀏覽量有所不同,是因為"過故人莊"這個題目出現在體制教材裡。人們關注"理",還是關注"事",這是兩個不同層次。要育人作文,編寫教材,儒家體系中,自然導向養德與完整的兩個指標。個人所用教育養德的內容指導,便是來自於"論語詩教傳"。要說完整的體系,則是引用"學記"裡面小成至大成的步調與格局。如果只是關注著教學的事情,而不知道教學的原理跟意義,那可能還不會理解,這個階段所做的內容。


因此一些商家作動"國學"的目的,是要營利還是作育仁德?這是很明白的。因為沒有深入經文,根本不會知道"作育仁德"是怎麼一回事,是要趁勢奪財?這樣的人根本不在路上。這就是近幾年來,國學惡水氾濫的原因。因為可以牟利賺錢的項目,社會上很多。怎麼會有人,拿自己不專長,沒優勢的內容,來作假效益呢?社會上是有比較原則的,I-PHONE觸屏都12了,還有按鍵手機的空間嗎?這其中,也不乏一些,自認為有幾招的學者。沒有客觀條件和公開評比,那就多半是自說自話而已。


(02)就如同,北京方面經營那麼多年的"漢辦海外孔子學院",有什麼成果?這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的。英、美以語言席捲全球的托福雅思等,德國或法國等,也都有對外的輸出機構,如歌德學院和法語聯盟等等。幾年前北京也開始把"海外孔子學院"的官方背景,分割出來。為什麼這樣做?官方自然有個說法,身不曾在第一線的人,是播不開這煙霧的。


也因為,早十五年前,世界上儒學的論述與傳教,大多是台灣人的專屬空間,那時自己個人的海外的委託項目,也受到了這些砸錢動作的影響。我上課是僑胞付錢,北京派人來上課是免費,又給補助經費。雖然說有儒學文化推動是好事,是成功不必在我。也可以慶幸,我的CASE是被"漢辦"這層給搶走的。


在教育渠道的內容輸出,那是與意識的形成有直接相關。就如同抗日神劇,沒有一齣是民間拍的,但都是有官方的指導,又作大量的輸出花銷,這是有某種痕跡的。北京當然有"中國"的代表權,以孔子為名對世界輸出文化,自然"國家"主導的一個項目。這也代表了一個事實。儒家文化就是中國的代表,並不是其它的三教九流。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這是一件正確的好事情。所以,原本就專長的,當然就繼續而已。


(03)社會上常說,教育人員就是精神建築師,這是沒有錯的。


每一個選編的教材,會有它的目的。施教的手法,會透露思考的方式。實現政策的指導,是體制內常見的目的。


殊不知,刻版的教育行為,在社會的轉動過程當中,是一種落後指標。


時間點一,社會上發生了需求。再來有人處理了。三者整理記錄。四者形成教材。五者建設學校。六者考試招生。再來學子就讀。整個週期完成,都是落後於社會需求與變化的。以計算機編程作例子,上了大學資訊工程類學系,已經二十歲,花四年學好了某種編C程語言。畢業後,社會上、公司裡正在用的編程語言,兩年前已經更新為H語言。這學校跟本教不起,於是學C語言的只能被淘汰。或者重新學習。


(04)這是一種結構性的問題。要是不想被這荒唐給犧牲,那只有精準的自救。體制上的層峰,自然有它的考量。在落實的過程中,不會有劍及履及,馬上奏效的現象。單一的政令,龐大的體制,要消化完全,會有難以想像的時間成本。而刻板性的教育,本來就是落後的社會指標。再加上,消化速度的延後。那都早早脫離了"詩和遠方"的有效距離了,不知道能不能期待了?


那麼在社會發生"需求",之前是甚麼?是變化。而會發生甚麼變化,"有部分"是可以分析出來的。建立了完整的世界觀、社會人倫、道德價值,並且了解歷史和當下的狀況,就可以有一種思維模型出來。當中作用了個人的意願與能力,在時勢的流轉下,各種條件具備了,就會有所激發。論語中,仁者不憂,勇者不懼,知者不惑。可以做整體性的概括。因此論語中的內容,就是一種人對於常道的重新校準,並不是某一種技術。這是它超越時空的本質。那麼現下的教育行為,有沒有這樣的腳步呢?


美國有比爾蓋茲,喬布斯,谷哥和臉書,電動車的馬斯克,那種力量是甚麼?肯定不是仰望別人。在整體國力,回到了世界的領先圈之後,落實到個人身上的前進,又是甚麼?那肯定不是因循苟且,不知原由。


(05)教材的選定,會由內容的意義決定。教法的實現,會引導思考的路徑。隨波逐流或人云亦云的道聽塗說,在這範圍裡,都是被丟棄的東西。


人的思維,受習慣的引導,是突破或是空想的神來一筆,那也會發生,要為這種可能預留空間。然而,習慣於標準答案,或千篇一律的東西?對於思維的活性,就更有損殤了。另一方面,並不是理解力,在什麼年紀,才會形成?那是末端的分析,販夫走卒的說法。幼子在開口叫爸媽的時候,就已經了解到這個特定內涵。正常能稱名的就有知義的連結,生命是一直與眾人環境互動的。


每一個種子都會是神木,這是它的隱性要素。也是指人人都具有某種天賦!生命的質量人人都一樣,是後來的不同側重,形成不同現象。不同的條件的來來去去,而形成不同際遇。面對問題的態度,導致了不同的選擇。中庸云: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故國猶在,只是顏色改。個人世界裡,若不能穿越表像,就會覺得不一樣。成就是後天因素的影響,造成本性不同的現象。唯一能夠克服這些浮浮沉沉見異思遷的狀況,就是要有志向的力量。要活得明白,就要耳聰目明。要得無怨無悔,就要盡心盡力。要運作社會,就要懂得和諧。這些都是根本的要素。


(06)在小子形成世界觀,社會倫常,道德觀的時期中,就要給予"真實"的東西,禁止浮誇虛華這才有利於站穩腳跟,產生有效的社會連結。


再來,像殤仲永,這篇王安石的文章,就指明了教育,在後天的領域中必要的作用。教材的選定,會由內容的意義決定。教法的實現,會引導思考的路徑。禮樂詩教的做法,根本論述一字一句皆出自論語,論語詩教傳。用現代的介面去實現學記中,知類通達的境地。


完整陳列,各種可能性,在小子或學員的回饋當中,便能夠引導出,德行、政事、語言、文章等孔門四科中,不同的個人專長去。(未完待續20210225)

詩歌選編教材的意義,和教學手法。(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