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 现代西方哲学 萨特(二)

读书会:萨特《【存在】与虚无》选读(2)
本文做了适当删减,且是自己理解
不代表姜宇辉本人看法,仅供参考
本科课程模式授课结束,开始选读
读书会以文本对线索,不以某个人的理论脉络与核心词为核心。
主要围绕法国:萨特、梅洛庞蒂、索绪尔、列维斯特劳斯、福柯、德里达
读书会需知:
1. 尽量不用学术词汇去讲
2. 直接讲论证,不琢磨生平
3. 只是入门,无法代替自己读书
4. 姜宇辉一家之言,或有暴论。爱看不看
5. 基本上只有法国哲学
(上节复习 略)
三、【存在】的现象与现象的【存在】
萨特的现象学的转化怎样完成?
依靠对照的 有限中的无限
这种对照是联络在一起的,而非是有绝对隔阂的对立。
人是物的显现的接收者,在这里还没有“人是社会关系总和什么的”。
这里是【意识】,作为领受的前提的接受的【意识】。
【存在】的现象——现象的【存在】
【存在】物的【存在】——向我揭示的【存在】
有限的——有限中的无限
一开始现象的【存在】先指向主体这一级
主体的不可限定的自由
萨特这种方式略有别扭。
向我揭示和显现出来的【存在】,其本性与向我显现的【存在】物的【存在】所是一样的吗?
【存在】—现象本身就是揭示者,这种显现需要有一个被揭示者。
我们在主体的【意识】发现【存在】问题,然后在世界找到【存在】的基础。
从人转向物,然后在物那里找到【存在】的根基。
这一根基在世界那一端,人的【意识】是虚无的,它需要世界的呈现充实自身。
尽管也是从人这里找【存在】,但萨特的本体论关系到世界,人偷世界,且抓不住。
【意识】与物的关系,并非是因果性的进化。而是自在与自为的关系。
(南方公园。。。。每日扯皮1/2)
萨特的这个理论并非唯物论。较为古怪。萨特的自在并不等同于唯物论。
笛卡尔的本体论证明:上帝的观念的无限完美自身证明了外部世界的上帝的【存在】。以观念推出【存在】,无关于归纳总结。这是直接能推出的结论。
萨特提起本体论证明,这里提示我们。要用人的【意识】性【存在】去推出【存在】自身的基础含义。
主体→【存在】
一定程度上,两者有所呼应
【存在】的现象要求【存在】的超现象性.....现象的【存在】超出了人对它们的认识,并为这种认识提供基础。
这一基础可以指向人与物两级。
当我们指向人:我们把【存在】指向人作为领受显现的前提条件
当我们指向物:物的那里,它自身的【存在】与显象有对抗性。它真正的呈现无法依靠显象呈现。
【存在】将以一种直接激发的方式(烦,畏....)
人的根本方式在于可能性,一种自由的无规定性。
物的【存在】,无需显现与中介,呈现出一种完全陌生。
日常生活的显象总是无法被彻底了解,而是在有时完全陌生的呈现。它让我们厌烦.陌生,恶心.....
在这一过程中,人会感知到陌生。与日常的生活体验截然不同。
四、反思前的我思和感知的【存在】
在加缪那里,人生毫无意义,为什么那还要活着呢?
萨特,物的那面让人恶心。
哲学上考虑的是问题域,回应的是什么问题。不要把看起来相似的词就直接混为一谈。
被感知物的【存在】→本体论证明
不要成为文本的奴隶。仅是复读现象学以此为乐,本身有违现象学。
萨特走的是非胡塞尔的现象学路径。以此,换条路地去走。
为什么不显现的【存在】那一极直接归结到主观这一极去领会?
萨特这里与之胡塞尔不同:
从人的【存在】回到物的【存在】,以物的【存在】为人的【存在】奠基。
此处,与原先现象学出现极大不同。
这个创新仍然是一种现象学:
因而萨特再次回到胡塞尔的上——【意向性】
一切【意识】都是对某物的【意识】
鬼畜与创造的区别:
拆解,重组,重复。
但是萨特是要知道【意向性】的根本含义。
萨特要批判的就是感觉材料。
胡塞尔的【意向性】有他批判的前提。萨特把胡塞尔【意向性】与哲学史再联络了。
胡塞尔不是分析哲学,但他批判了近代的所与性问题。
所与——先感觉的不是对象,而是对象在我【意识】之中的形象
我们与对象无之间直接关联,我们先要通过这一中介才能与对象关联
先反思物在【意识】之中所给予到的是怎样的。
感觉与料——【感知之幕】
它不是链接作用,杜威【意识】到这是一种隔阂。我们带着这一幕布才能去观察。以此去认识世界,到了最后世界本身不在重要。而是那个框架,这个幕布本身比世界更为重要了。
而在,萨特这里。现象学这里,人可以直接可以与世界链接。不再是物自体—现象的二元论了。
【意识】无内容,是超越的
以【意向性】去批判【感知之幕】布
【意识】在世界之中【意识】到对象,然后【意识】到自身。【意识】无自身内在的先天内容。
空白的被抛到世界。(不是白板论,白板本身已经是一个形式了,【意识】为何被给定一个确定的形式?)
哲学的第一步应该把事物从【意识】中逐出,如果【意识】内事先无法给定任何内容,那么自然是可以逐出的。
先把一切事物一个不留驱逐出去()
以此恢复【意向性】的关系,所有【意识】都是世界的【位置性】【意识】。处境性的。
【意识】能超越自身,然后指向物(此处,【意识】超越后指向了处境性的物)
此处,提到的超越指向了处境性。人在世【存在】,【意识】的内容全部来自世界。
(所以,此处的超越性不是之前在说有限与无限的那个意味了。而是处境性的)
因此,【意识】内容本身是被世界给到的。
【意识】——无内容的处境性
【意识】之内容无内部内容,而来自于外部的充实。
这并非唯我论(觉得是唯物论重学哲学史)
超越:①无限性:指向主观性
②【位置性】:指向世界
【位置性】的【意识】=【意识】吗??两者是否有一致性?
日常语言中【意识】意义上:是要指向到自身的
能反思到的自身思考活动与自身的思考活动本身是要一致性的。
是自我的【意识】。
【意识】是自我与自我的关系。
【意识】如果只是【位置性】的,它还与感觉有何区别。
感觉≠【意识】
例:感觉是会有,看到的一切,皮肤,眼睛......
有【意识】的感觉是比较少的。比如你的皮肤始终感受的到皮肤与身体的接触。但你没有始终【意识】着它
(猫的【意识】更灵敏??日常扯皮2/2)
仅仅有【位置性】不够,自我【意识】是【意识】的充分必要的前提。
我们很多时候只去感觉,而没有【意识】。当我们遮蔽所有感官(比如拘束衣?)
我们做这样一个思想试验。就算所有感官被剥夺,我们失去感觉。
依然可以有【意识】活动
这说明,自我【意识】是前提,以此才能让感觉成为【意识】。
【意识】都是【位置性】的,但不是所有感觉都是自我【意识】。
人能【意识】到桌子,但没有【意识】到【意识】到桌子的【意识】。
【意识】必须要有反思性,并且有【位置性】。这样【意识】才算是【意识】。
那么,【位置性】与反思性有何关系?
(不要看不懂就不看硬套辩证法,好好看书,究竟是如何推出来的。)
那么,【位置性】与反思性。谁为谁奠基???
先前的哲学家,往往把反思性作为【位置性】的前提。这样才能理解【意识】之为【意识】。
先要用反思性确立一个基本的基础。【意识】必须要能反思自身,与自身能建立联系
我思是一种反思性的形态,而且是极为极端的形态。
一个纯反思性的,与外部世界无位置关系的反思性。
我思的反思性,已经与外部完全斩断,以此证明自己是主体
例:自我就是随心所欲,与什么都可以没有瓜葛,自己与自己交流。
奥勒留【内心的堡垒】,自己把自己封起来。
拉康是对萨特主体性批判的,这种相似性是够呛了。结构主义的发展建立在列维斯特劳斯对萨特主体的摧残上。很难说拉康与萨特有多像。
福柯在萨特那里找到一种关于自由的力量。很难说什么后结构主义者之中的某一位特别受萨特影响。事实上,拉康并不比福柯,德勒兹等人多受多少影响。此处,把拉康主体性拿过来和萨特对比是无太大必要的。
只言片语的对比不总是很有必要,有时很不扎实,没有必要。
所以萨特这里,位置性与反思性,如何抉择??
反思性的意识至少包含一个明显的困境:即无限倒退
例:如果一个人想请演员考验自己的未婚夫对自己的忠诚,那么他自己必须经受考验。这样就需要一个考验它的人。但考验它的人必须自己经受考验,那么就必须要一个考验它的人.......
这种无穷倒退是这些上经常出现。
承认主体—对象必须要有第三项去承认它。认识者自身必须要有认识者。无限推进。我们会发现被认识的认识者本身也有待被认识正如同被认识的认识者的认识者本身也要被认识那样。现象总体就会成为未知者。
因此意识必须是自我与自我之间的直接关系,而非是认识关系。
否则则必须在一个推进的环节停下来。
根本不倒退,不承认反思与现象的不断推进。
让反思与现象同步。
时间性上的议题:两者同时发生。
胡塞尔意向性→位置性→处境性→无内容性→意识本身反思→位置性和反思性的关系
同时性对抗无限倒退
同时发生的事不一定有关
还要要:直接
两个同时的以直接的关系联系。以此密切相关起来
有位置性必然有反思性,否则就不是意识
同时性且直接性
在投入地数东西,仍然是有反思性。反思与位置性同时发生。
事后回忆这件事才能回忆的起来。当时意识指向数的东西,当回忆时,意识指向
反思性。无论如何,只是在两级间转。
前反思意识,不是时间上,或是因果上的。
位置性与反思性是同步的。
前反思与反思意识是同时的
位置性(前反思)和反思的意识(非位置性的意识)是同步的
并非前面的反思
如何证明二者的同时性??反思一点都不比被反思更优越。
位置性使得反思性成为可能。不是康德意义上的可能,而是萨特现象学的可能。
日常语言的使用有时不太精确,难以达意。
位置性表示意识本身无内容,它不是逻辑上时间上的先于反思性。
【恶心】和【厌烦】这俩词能说请位置性与反思意识的关系。
不是派生关系,不是逻辑关系,不是时间关系。它指向了新的缺口。
在后续内容里,我们会慢慢理解在这样的现象学理解。
最终萨特会强调,任何范畴都无法把人与物联系在一起。绝对的词不达意。
去感受,而不是去描述。不是说禅宗,而是说需要生存的体悟去切入到现象学。
原初意识不是位置性的。又指向对象又指向自身。
通过这一议题。我们会说意识是无法分割的,不能分割为位置性与反思性。意识的内部不再可以分割。意识内部不存在主次先后。它是连贯的充实的存在。
那么意识的实存来自那里,意识存在之根基在何处?意识的充实存在只能来自它之外。因为它自身已经绝对的充实了。
意识不存在实体性,它的充实性来自于外部,它自身只是存粹的空。
从位置性与反思性,反而推到世界那里去。
从被感知物(显象)→感知者(意识)→被感知物
被动性只适用于意识,不适用于物
本体论证明便是为了证明:意识是这样一种存在,只要这个存在暗指着一个异于其自身的存在,它在它存在中关心的就是它自己的存在。以质疑的拷问方式去反思自身存在。
一种非胡塞尔式的现象学。
(我喝的是红茶(3/2)55:22)
(关于网络的瞎搞的意思的热词(每日瞎扯2/2)鬼畜≠再创造,创造是要知道源头的强力的。蔡徐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