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入尘烟》——马老四自杀了,在曹贵英死后
马老四自杀了,在曹贵英死后。
马老四喝下了一瓶农药,在和媳妇曹贵英刚修好不久的泥胚房里。床头边摆放的柜子上有一个绿色的玻璃瓶,这瓶子在农村很常见,是用来给农作物杀杂草的。它不仅能杀杂草,也能杀人。瓶子是空的,里面的液体被马老四喝下了。马老四坐在炉子旁,吃着一颗还冒着热气的水煮蛋。这鸡蛋在曹贵英还没出事的时候,两人都还相互推让着让对方先吃第一口,现在没人和马老四推让了。马老四三口吃完鸡蛋,和衣直接躺在了两人以前一同睡觉的炕上。喝进去的液体开始起作用了,药物经过胃肠道粘膜的吸收之后进入血液,流经全身,四肢的震颤由细微转向明显,就像曹贵英时刻抖动不停的左手一样。
为了一万五拆房款的侄子终于腾得出时间回西北这个曾经养育过他的小乡村了。侄子看着马老四和他媳妇曹贵英曾为了更好的生活用一个个土砖垒起来的泥胚房就这样被推土机铲平。推土机举起它的大铲时,村长拿着一万五的现金交到了侄子手上。房子不远处还有一辆三轮车,车上扔的是马老四曾精心照顾的猪,它们也都死掉了。看着正在作业的推土机,村长对侄子说道“把老四接到你们那去也好”。接什么?人不是已经死了么,接骨灰么?
这是《隐入尘烟》的结尾。这结尾是让我有些意想不到的。当我看到曹贵英淹死在水渠里,马老四在水中抱着僵直的她哀嚎时,我的眼泪开始盈眶了。镜头里开始只有马老四一人做事的身影。我看着他把刚从地里挖出来的两大袋土豆送到了养羊的那个老汉家门口,这是作为初春马老四从他这里取羊粪和芨芨草的交换;我看着他把秋收入仓的所有粮食都卖掉,一千九百多斤的小麦和近四千斤的玉米总共才卖了三千九百七十块钱;我看着那收粮食的商人不断克扣的算计,回想起以前帮奶奶卖玉米花生时,那就是一场农民与收购人斗智的比赛;我看着他带着卖粮食的钱还清了买种子和化肥的赊账,总共是一千五百七十块;我看着他提着装着10个鸡蛋的袋子走到曾经借鸡蛋孵小鸡的农户面前,还清了最后的借债;我看着他将那头悉心照顾的驴拉到平原里放生时。我知道这种了清身前事的行为意味着他要奔赴一场死亡了,此刻,我的眼泪再也止不住。
曹贵英没死之前,我以为影片会这就样结尾在两人平淡的生活中;曹贵英出事之后,我以为一向压抑隐忍的马老四会依旧一个人隐忍的过下去,我从没想过这样的结局。我总以为,中国的农民是最擅长忍耐的,大概是在马老四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爷爷奶奶的影子吧,不管遭遇过什么,只要人没死,总会依靠土地再次挺过来。
为什么这般温柔善良的人是这样结局啊!那个为了残疾的媳妇不被嘲笑再穷也要给她买长大衣的人;那个在池塘中提水会把误入水桶中的小蝌蚪放归池塘的人;那个搬离即将被拆的房子也想着要为屋檐下的燕子重新垒个窝的人;那个明明生活已经开始变好的人呐,最终倒在了黎明前夕。我没办法接受。当我红着眼眶离开影院,从黑暗的室内再次回到阳光下,感受到艳阳抚平我那因寒冷而竖起的汗毛时,我脑海中突然闪过一句话——
我想我可以一辈子生活在冷漠与孤寂之中,如果我不曾真切的体会过温暖与陪伴。这大概是我对他我最后的选择理解的最好注脚。
马老四大名叫马有铁,大哥叫马有金,二哥叫马有银,三哥叫啥忘了,我猜估计是叫马有铜,第四个生的就是老四,取名有铁。爹娘、大哥二哥都去世的早,马有四一直跟着三哥一块生活,做个免费的劳工。终于,三哥的儿子要娶媳妇,嫌老四占地,于是草草的给安排相亲让老四赶紧搬家走人。影片就在这场当事人完全没有话语权的相亲中展开,同样被家里嫌弃的有些残疾的曹贵英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和老四见了面,仓促的结了婚。结婚照上相向背离的两人明示了对这场所谓的婚姻的不满,无非是两个同样被家庭嫌弃的边缘人搭伙过日子罢了。边缘之人最善于隐忍,日子总归是要过下去的。和其它细水长流的感情故事一样,双方在日常相处中为对方所做的事默默沁入彼此心间,于是,距离开始拉近,甚至紧密无间。村里头的大伙笑话老四说“老四可真宠媳妇勒,都恨不得栓裤腰带上。”自卑的贵英愧疚的低下了头,老四也只是笑笑不多言。晚上两人躺在房顶上纳凉时,老四拿出一根绳子栓在两人裤腰带上,说着“他们都说我把你栓裤腰带上,你看,这会我把你栓着,要是你睡觉掉下去我就可以马上抓住你,你哪也跑不了。”老四就这样化解了贵英的情绪。这样细心温柔善良的人呐,却因为这些优秀的品质被当成傻子一样被压榨着。好心塞,不想再说了,个人情绪化表达太过严重。
总之这绝对是一部入坑不亏的影片,你可以把它当成文艺片去看两个中年人彼此相濡以沫的感情,也可以去看西北农村四季耕作的情景,可以思考那些映射农村发展的真实困境。
导演李睿珺用他的镜头真实的表达出西北的农村生活还有两个中年人在日复一日的耕作中相互陪伴的故事。在李睿珺的镜头下,你可以看到关于农村的温柔与细腻、浪漫与诗意、残忍与不堪,美的,丑的,一切都是客观的记录,客观的呈现。特别喜欢导演在采访中说的一句话“那些散落在纸上的语言不就是一颗颗种子么,它们在镜头的记录下结出了果实。”这果实如何,诸君看法各异。而我不能理解甚至觉得有些愤怒的是那些在网上发评论质疑电影所拍摄的农村的真实性,“什么,现在都21世纪了,还有这种落后的村子么?我家那边07年手机家家户户基本都普及了..."类似这样的言论并不少见。我有点出离愤怒。
你看,这世间总有像断头皇后那般的人,活在一座名为天真的封闭城堡里,每天吃着蛋糕就误以为其他人吃肉糜就很可怜了。当有人指出这世间另一面的真实,ta就把自己的脑袋埋进沙子,说“这不是真的吧,导演是在丑化农村吧,农村怎么会是这样的呢,怎么会有那么深的皱纹和那样黑黄的皮肤呢”,还要为自己的否认寻找各种蹩脚的理由,“这影片是刚好迎合了国外对中国农村的刻板印象才入选的柏林电影节推荐影片吧”。How pathetic,希望他们能永远如此天真,不用经历生活突如其来的意外和苦难。
从看到B站up主推荐这部影片,到最后购票不超过一天的时间。要知道,这对于我一个用着五块钱杏仁露的面乳的抠搜穷逼来说,绝对是上头的表现。为什么这么上头,大概是作为一个农村娃看到一部农村题材影片的激动之情的表现吧。
作为一个南方的娃,虽然没有种过麦子,也没体验过农作时西北黄沙吹在脸上的感觉,但观影时不自觉的让我想起小时候和爷爷奶奶一起下田插秧,然后发现自己脚上被水蛭吸上后哇哇大哭的记忆。南北农村生活除了种的粮食存在些许区别之外,那些闲时聚在桥头聊的家长里短;夏日的夜晚拿着把蒲扇躺在屋顶上乘的凉;秋天农忙时拿着把镰刀割的水稻,踩的打谷机;钻进苞谷地里掰的玉米,无一不勾起自己的回忆。谁能说这不是真实的农村,请那些未曾经历过的凭借自己无知和浅薄的头脑就在叫叫嚷嚷的人闭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