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台湾M42“除尘者”自行高炮

联动:中国台湾“小檞树”近程防空导弹系统、中国台湾M41A3轻型坦克
自1958年起,台湾陆军陆续接收了290辆美国援助的M42自行高炮,配发师属防空炮连与海军陆战队,用来取代M19A1自行高炮。

M42起源:
50年代初,美国希望替换掉M19自行高炮的底盘(来自M24轻型坦克),用M41轻型坦克的底盘替代,这就是M42自行高炮。


M42使用全钢焊接结构,十字传动,因为M41的底盘座圈比M19大,所以敞开式炮塔要稍微修改,由轧制和铸造均质钢焊接而成,炮盾的面积只能遮挡炮手和观察员,不足以屏蔽装填手;炮塔旋转和俯仰可以由液压或手动驱动,用液压时9秒炮塔转一周,用手动转手柄一圈炮塔转10.3度;手动还可以使俯仰增加额外正负2度,达到-5至+87度。炮架也更换了新的。
火炮是原来的博福斯40毫米高炮的改进型M2A1,单管射速120发/分,使用手动装填的4发弹夹,弹药有穿甲弹和曳光高爆弹。早期型的炮口消焰器是锥形的,后来是三叉式。副武器上,7.62毫米机枪可以安装在炮塔前部或后部。

它的负重轮包裹了双层橡胶,还配了侧裙,但时常不安装。悬挂是扭杆,第1、2、5号负重轮安装了液压减震器。这种悬挂和较大的离地间隙使该车在触雷时能一定程度保护乘员。该车原本还打算搭配雷达火控系统,但因成本放弃了。
M42的车体分为3个舱室,前部是驾驶舱,左侧是驾驶员,右侧装有无线电;中部有12个主炮弹药箱;后部是发动机、变速箱、备用发电机和油箱。该车规定有6名乘员,分别是驾驶员、车长兼通信员、炮手、观察员、装填手2名,其中炮手在炮塔左侧,观察员在炮塔右侧,装填手在炮塔后方。实战时常是4人车组。
车长和驾驶员在白天使用M13潜望镜,在晚上则使用M19双目放大式潜望镜,配红外线投光器,有一定夜视效果。
M42的作战方式是这样的:指挥官确定敌机位置,估算速度、飞行方向和角度,将数据输入计算器,然后司机启动炮塔的液压系统,炮手将目标套入M24C反射式瞄准具,瞄准具会自动计算提前量。当实现稳定跟踪时,司机通知指挥官,当目标进入射程后,司机启动火炮电源开始射击。
该车由通用汽车公司下属的克利夫兰坦克厂从1952年起生产。1956年,它跟随M41A2/A3换装了500马力的莱康明AOSI-895-5风冷四冲程水平对置6缸增压喷射汽油机,行程提高到190公里,改进后称M42A1。1960年12月停产,因为它仅能对付亚音速飞机或直升机,逐渐力不从心了。1988年退役,共生产3700辆。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用“小檞树”和M163替换M42,而台湾没有M163,就把M42搭配“小檞树”使用,可谓尴尬。

台湾的M42使用至1998年,才被T82双联高炮和复仇者近程防空导弹系统取代,陆续退役;但因陆军野战防空导弹数量不足,仍有部分M42在军团所属的炮兵群下的防空营使用,直至2012年前后才退役,而马祖等外岛的M42则到2017年才陆续退役。


还有少量M42用于炮指部防空营和机场等地执行低空警戒任务,作为“剑羚”近程防空导弹系统的近防补充,未知现是否已全部替换为T82高炮。


2014年,在台湾陆军春节战备战力展示中,陆军六军团关渡地区指挥部机械化步兵第三营的M42曾演示平射封锁淡水河口。
性能:
重量:24.8吨
长度:5.82米
宽度:3.23米
高度:2.85米
乘员:4-6人(驾驶员、车长兼通信员、炮手、观察员、装填手2名)
弹药:40×311mm
反后座:液气弹簧复合制退器
俯仰:-5至+87度
炮口初速:872米/秒
有效射程:5,000米
最大射程:8,000米
供弹:4发弹夾
瞄具:M48瞄具
装甲:9-25mm
武器:2门M2A1 40mm炮,备弹336发;
1挺M1919A4或M60通用机枪,备弹1,750发
发动机:莱康明AOSI-895-5风冷四冲程水平对置6缸增压喷射汽油机,输出500马力
油箱:530升
功重比:22.2马力/吨
变速箱:艾利森CD-500-3自动变速箱,2前进挡1倒挡
悬挂:扭杆
底盘高度:44厘米
行程:早期160公里;
后来190公里
最大速度:72.4公里/时
越壕宽:1.828米
垂直越障高:0.711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