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失去太阳的120天里,他们把生活变成了光


世界上最靠近“圣诞老人家乡”北极的城市叫朗伊尔。

这座城市之所以闻名,不仅因为它曾经拥有过世界上最大的圣诞老人邮箱;

更因为那里的冬天有4个月时间完全没有太阳,所以朗伊尔又被称作“永夜城”。

米娅和奥登夫妇在朗伊尔经营着一家狗场。
他们每天要给上百条雪橇犬喂食,靠给到这里的游客提供狗拉雪橇服务维生。

极度恶劣的自然环境让他们曾想过要离开这里,但被问到为什么留下来时,两人笑着回答:
这里总有狗狗需要拥抱、总有狗屎要捡,总有东西要修......在这儿生活更接近生命的真实。
这段场景出自12月21日公映的中国首部北极科考纪录片——《光语者》。

没带任何预期走进影院的我,意外地从这部纪录片里收获了温暖和感动。
因为《光语者》所讲述的,不仅是极地科考的纪实,更是极地环境下人与人用情感联结起的一座理想乌托邦。

在那片世界尽头的极寒之地,即使会失去太阳,但人们从未放弃对光的向往。

01 120个失去太阳的日子
2017年10月,空间物理学博士刘杨踏上了他的首次北极之旅,这是他的第二次极地考察了,此前他还去过一次南极。

整个冬天,他独自一人驻守在位于挪威斯瓦尔巴群岛最北端新奥尔松的中国北极黄河站,负责极区空间环境观测。

与刘杨博士同行的,是纪录片《光语者》的几名主创人员。这支拍摄小队跟随刘杨,拍下了他长达4个月时间独自一人在黄河站内的驻守生活。

2017年年末,共有22名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在“北极科考村”新奥尔松驻守,他们各自进行着自己国家的极地科考工作。

刘杨博士作为黄河站唯一的驻守人员,除了完成每天的科研监测,也要与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共同生活在一起。
由于黄河站资源有限,《光语者》摄制组的大部分人不得不住在离新奥尔松最近的城市——朗伊尔城内。

朗伊尔作为世界上最靠近北极的城镇,有将近2000名居民。
在不能进入新奥尔松拍摄的日子里,摄制组将镜头对准了生活在朗伊尔城中的居民。
120天极夜期中,越来越多有趣的人出现在《光语者》摄制组的镜头前,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这部纪录片也逐渐成形。

《光语者》的主角,不仅有刘杨博士,还有驻守北极的各国科考队员、和朗伊尔的居民们。

02 极光:极地的灵魂
在同一片极夜下,他们每个人用对生活的热情温暖着彼此,驱赶严寒;而当他们抬起头,就能撞见摄人心魄的极光。

相对于镜头前的其他人,刘杨多出了一重身份,因为他是一名肩负科考使命的“极光”追寻者。
在120天没有太阳的日子里,刘杨每天的工作,是负责2台全天空极光成像仪、1台极光光谱仪、1台宇宙噪声接收机的运行维护。

作为一名空间物理学博士,刘杨对极光的感情无法用语言形容:
看到极光的时候,我脑子一片空白,不知道该如何用语言去描述。
我在荒野中,站在黑暗的夜空下,傻傻地望着它,然后你才能感觉到它真的在那儿存在。

这些刘杨曾“傻傻”望过的奇景,现在终于在《光语者》的延时摄影中被完整投射在影院大银幕上。

天空上不断变化的绚烂光线,天空下呆立仰望的渺小人影,留给观众无限的遐想。
除了身为一名极光爱好者,刘杨心中更多思考的是如何解码这道光。
透过新奥尔松的天空和监测仪器的成像记录,刘杨在黄河站进行的研究工作,将帮助人类揭开更多关于极光的未解之谜。

而在极光下的茫茫雪地中,还有很多意外之喜等待着我们去发现。
比如壮阔的极地海岸线和海鸥;

或是偶遇一只北极狐;

也或许是一只驯鹿......

在这120天里,摄制组用镜头捕捉下了北极大自然中绝美的瞬间;但影片让人感动的,是它记录下了严酷自然环境里,每个人努力生活的样子。

03 黑暗与极寒背后的热情
在朗伊尔城,摄制组采访了从世界各地来到这里的居民,其中一位名叫芙瑞雅的90岁老人让人印象格外深刻。
在朗伊尔城生活了50年的她即将离开这里,因为朗伊尔这座城市不允许出生,也不允许死去。
朗伊尔的极寒让尸体都无法腐烂,每个人都只能成为朗伊尔的过客。
50年前,芙瑞雅不顾亲朋好友反对来到朗伊尔,独自一人生活了50年;如今她即将离开,面对《光语者》的镜头,她说出了这样一段话:
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的自由......就像当年选择来这儿,现在我选择离开,因为在别的地方,我会有更好的生活。
30年前,版画家奥拉夫来到这里,看到一片寒冷干燥,连棵树都没有的荒土,但同时也看到了他心中一直在追寻的风景。

奥拉夫说:
蓝色是这里最美的颜色,蓝色也代表着灵魂的沟通,这也是朗伊尔人的处事态度——用心交流。

奥拉夫对游客的涌入非常厌恶,他觉得是游客打破了这里宁静的生活,但他也自觉,对于自然来说,自己何尝不是一个不速之客。
在更北边的“科考村”新奥尔松,虽然只有20多名科学家生活在那儿,却真正保持了“原始、和谐”的生活状态。

这片科考站遍地的小镇上,架设着十分敏感的射电望远镜,因此手机在这里被禁用,如果想找人聊天,你必须与Ta面对面。
生活在新奥尔松的每个人,都必须在异国他乡的环境里忍受孤独、黑暗、完成自己的科研任务,但同为异乡人的他们,也更紧密地联结成一个整体。

这些国籍不同的科学家总是互相串门,聚在一起讨论生活和工作。

在工作之余,他们每天都会相聚于餐厅、酒吧,共同举杯畅饮。
刘杨博士作为唯一的中国留守队员,虽然不爱说话,却逐渐用行动融入了这个集体。
他会去参观其他国家的科考站,也会邀请其他科考站的科学家来黄河站做客;工作之余,在共用的健身房里,刘杨与不同国家科研人员组成国际联队,一起打曲棍球。
2018年2月16日,距离驻守任务结束不足一个月,刘杨迎来了他人生中第一个在北极度过的春节。
他拿出早就准备好的剪纸和灯笼,装饰起只有他一个人的黄河站。在写注意事项的白板上,他为这天写下了 :“Happy Chinese New Year。”
当一天工作结束,刘杨走进商店,买下几箱酒、牛肉和蔬菜,带到各国科考员每天聚餐的餐厅。
在外国厨师的帮助下,他亲手包出几百个饺子,与肤色各异的伙伴们共同度过了这个难忘的春节。
与此同时,在4个月极夜期即将结束的朗伊尔城内,居民们也在提前庆祝着太阳的回归。

3月8日,将是朗伊尔的太阳节,也是刘杨踏上回国旅程的日子。

太阳节当天,所有朗伊尔人都结伴而出,他们在脸上画上太阳的涂鸦,来到城前的大路上。
孩子们在牧师伴奏下唱起颂歌:“太阳太阳快回来,你是如此的灿烂!”
当太阳越过山顶,朗伊尔的每个人都停下来,面向太阳的方向,让阔别120天的阳光照射在他们脸上。

而在新奥尔松科考城,刘杨拖着行李箱走出了站门,他回头看了一眼黄河站前的石狮子,镜头没拍到他的表情,但每个人都能感受到他的不舍。

在各国科考队员敲锣打鼓的欢送中,刘杨坐上了回程的车,他用手机拍下这难忘的一幕,去向机场。
回程路上,刘杨说:
没去北极前,在城市呆久了我会有种被困住的感觉,想出去看看;
经历过这些后,我觉得每个人都需要这样一种转换,去放松自己,然后你会更热爱生活、更热爱工作、更热爱身边的人。

04 “光语者”的真正涵义
《光语者》记录下的北极生活是松散的,立意也不鲜明,但却让我感受到一种久违的轻松、平和。

“我们时间有限,所以要更加用力地生活。”
“如果能再次变得年轻,我会把之前的生活再过一次,包括我犯过的所有错误。”
这些在极夜下热情洋溢的生命力,正是在城市生活中经受磨砺的人们最需要的精神洗礼。
当我看完整部电影,也终于明白了“光语者”所代表的含义:
如果你在经受黑暗时心中依然有光,那你不仅能照亮自己,也将成为他人的希望。
纪录片《光语者》12月21日上映,排片虽然很少,但如果你能看到它,一定会被这份真挚打动。

今年冬天,这道来自北极的光,值得被好好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