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养鱼经
威王聘朱公问之曰:“闻公在湖为渔父,在齐为鸱夷子皮,在西戎为赤精子,在越为范蠡,有之乎?”曰:“有之。”曰:“公任足千万家,累亿金,何术?”朱公曰:“夫治生之法有五,水畜第一。水畜,所谓鱼池也。以六亩地为池,池中有九洲。求怀子鲤鱼长三尺者二十头,牡鲤鱼长三尺者四头,以二月上庚日内池中令水无声,鱼必生。至四月内一神守,六月内二神守,八月内三神守。神守者,鳖也。所以内鳖者,鱼满三百六十,则蛟龙为之长,而将鱼飞去,内鳖则鱼不复去。在池中周绕九洲无穷,自谓江湖也。至来年二月,得鲤鱼长一尺者一万五千枚,三尺者四万五千枚,二尺者万枚。枚值五十,得钱一百二十五万。至明年得长一尺者十万枚,长二尺者五万枚,长三尺者五万枚,长四尺者四万枚。留长二尺者二千枚作种,所馀皆取钱,五百二十五万钱。候至明年,不可胜秆也。”王乃于后苑治地,一年得钱三十馀万。池中九洲八谷,谷上立水二尺。又谷中立水六尺,所以养鲤者。鲤不相食,又易长也。
又作鱼池法,三尺大鲤,非近江湖,仓促难求。若养小鱼,积年不大。欲令生大鱼法,要须截取薮泽陂湖饶大鱼处,近水际土沙十数载,以布池底。二年之内,即生大鱼。盖由土中先有大鱼子,得水即生也。

《范蠡养鱼经》(一名《陶朱公养鱼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养鱼文献。相传为春秋时范蠡(一名陶朱公)所作。其实,该书是后人托名之作。一般认为是西汉时期的作品。原书已失。部分佚文保存在东魏贾思勰《齐民要术》(533—544)中。唐段公路《北户录》、宋《太平御览》亦曾援引。主要版本有: 明初陶宗仪《说郛》(宛委山堂本),居家必备(明刊本)、马国翰 《玉函山房辑佚书》、《农学丛书》、1923年商务本(商务印书馆据宛委山堂本排印)。
《范蠡养鱼经》是一部总结淡水养鱼经验的著作。《隋书·经籍志》误题为“梁有陶朱公养鱼法”。今本所见,通篇不过300余字,显然不是原有的完本。
《范蠡养鱼经》采取齐威王与陶朱公对话的形式,论述养鱼致富之理、养殖法及经济效益,而以养殖法为主。
在养殖技术方面,有以下几个内容:
其一,强调养鱼必先筑池。说: “治生之法,水畜第一。所谓 ‘水畜’,鱼池也。”鱼池的设计,“以六亩地为池”,池中有“九洲”、“八谷”,“谷上立水三尺,又谷中立水六尺”。即是说,鱼池的面积要大、水域广;池中“九洲”、“八谷”,错综分布,地形复杂,鱼可“周绕九洲无穷”,有利于鱼类运动。谷上水浅,水温偏暖,宜于产卵;谷中立水深,水温相对偏低,且严冬不易冰冻。有利于鱼类酷热降温,或底栖越冬。
其二,鱼种选择,鲤鱼。这是因为鲤鱼具有“不相食(不吃同类小鱼)、易长(繁殖、生长能力强)”等生物学特性,而且经济效益高。
其三,种鱼的规格和雌雄搭配比例也十分讲究。种鱼,要求体长“三尺者”(按:汉制一尺等于0.236米,则三尺当为0.708米,折合今市尺约2.3尺)。根据《养鱼经》所说的鲤鱼生长速度,要求龄期在一年以上,二年为宜。此时,鱼已“怀子”(性腺成熟)。雌雄种鱼的搭配为“怀子(雌)鲤鱼20头,牡鲤鱼4头”,即种鱼的雌雄搭配比例为5:1。
其四,种鱼的放养和自然增殖“二月上庚日(二月上旬庚日)”,将种鱼“内 (纳)池中”。放养时,要求轻拿轻放,“令水无声”。这样,“鱼必生”(成活率大)。《养鱼经》的作者还估测放养后的自然增殖,第一年自然增长7万条,卖出2.5万尾,留养4.5万;第二年自然增殖24万,卖出10.5万尾,留种2000条,……反映了少捕密养、留 (种) 养结合的思想。
其五,充分利用水域,实行鱼鳖混养。这是利用鱼、鳖的不同生活习性实行混养的最早记载。
《范蠡养鱼经》虽是托名之作,但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的淡水养殖技术已进入成熟阶段。东汉光武帝时襄阳习郁依其法筑池养鱼,东魏农学家贾思勰在其杰作《齐民要术》中几乎全文援引。无疑地,《范蠡养鱼经》在中国淡水养殖史上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
陶朱公《养鱼经》答齐威王,威王开后苑,养鲤鱼,一年得钱三十万。 陶朱公大意云:六亩水塘,中设九洲、八谷,实以薮泽之泥数车,两年即生大鱼。 求二十四尾三尺大鲤鱼,雄鱼四尾,雌鱼怀子者二十尾; 二月第一个庚日(过了惊蛰了)静水使鱼生,四月、六月、八月各置一元鱼以防天敌; 鱼儿在池中周游九洲,自以为江湖,来年春,可得一尺到三尺的大鲤鱼数万尾。 陶朱公说,用鳖来防止“蛟龙引鱼飞去”的办法;笔者认为,蛟龙应该是指鲤鱼的天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