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年轻人拜年的形式主义

2021-02-12 11:25 作者:石林先生  | 我要投稿

                       

     拜年,本是一种在新年时沟通感情,互相祝愿,期望对方年年幸福平安的问候。但随着时代的变换,它逐渐变为了一种证明家庭关系的仪式乃至为了面子工程每年重复的“工作”,渐渐偏离主题的拜年渐渐充满了形式主义的味道。

     本着就作者本人的年龄段出发,来谈谈年轻人的拜年。我们这一代人比起电话粥更喜欢用一句拜年祝福来传递情感。比起繁琐而车轮话不断的电话拜年,这种拜年方式更简洁与高效,与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更契合。而拜年对象方面,则多以“父母——朋友——亲戚”递进。父母朋友方面到还好说,但关于亲戚拜年,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会引发家庭纷争。

     向亲戚拜年,往往有这么几种开场:你父亲/母亲与某位亲戚通了电话后,突然喊了句“××,来给你×叔/×舅/×姨/×姑拜个年。”这种拜年相对简单,因为是借着父母的话头,大多数时候来几句祝福语就可以退场,关系好的亲戚方便找话题,不怎么相识的也可以及时抽身,可惜,向亲戚拜年这种事向来就没这么容易。

     于是,我们就遭遇了第二种情况——“你给你××拜年了吗?赶紧的拿手机给拜一个啊。”呵呵呵,春节期间,来自父母的催促里“拜年含量”是不会低的,你长叹一声,道一句又开始了,于是开始绞尽脑汁开始想新年祝福,期间父母还有可能充当“指导”,让你的拜年词更符合“拜年需求”。在无数次的敲打,删除后,伴着催促和争论声,你发出了消息,然后准备下一位。这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拜年词用心打磨,集一家三口之力反复修改,以无比严谨的科研精神力求完美,知道的这是拜年词,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写论文。而回报呢?是空荡或加了条新消息的页面,如果幸运的话可能会有红包,但毕竟是小概率事件。

     你以为这就完了?图样图森破了啊,因为还有着最难熬的一关在等着你。“给你××打个电话/视频吧?”是不是血压“噌”地上来了?你不愿屈服,做着最后的挣扎,“我已经给我××发了消息了。”“那不一样,听话打一个吧。”或是“你哪发了?赶紧的,打一个。”“那不一样”,哪里不一样?接了电话,也无非是将拜年词重复一遍,加以客套的车轮话,不尴尬吗?我不尴尬人家听的不尴尬吗?血缘近的到没什么,好歹自己家人。但稍远些的,保不齐人挂了电话后说一句“这孩子闲的吧?”还有那句“你哪发了?”嗯……为什么不发,您真不清楚吗?记忆里犄角旮旯一亲戚,好几年都不一定有联系,心血来潮去拜年了,还电话还视频,是嫌我声音不够尬还想我开视频后跟人家大眼瞪小眼吗?最可气的是,父母在你煲完电话粥后还一脸嫌弃“话都不会说,光嗯嗯嗯的干啥?那可是你××啊。”呃,我还能说什么呢?只好暗自苦笑一声,离开父母视线。

     如此拜年,自失年味。长此以往,拜年定会成为与婚恋,工作,房车并列的年轻人春节讨厌话题之一。“可大家都要拜年啊?”有人如是说,都如此,便应如此吗?从为了祝福而拜年逐渐扭曲成了为了拜年而拜年。日日思君不见君等来的是相见两相尬,那场面,太美我不敢看。故而我们逐渐把拜年当成了一年一度的折磨与应付性工作,逐渐流于表面,原本的祝福变成了个过场,一系列的辛苦也只不过为了一个形式,该说可怜还是可叹?

年轻人的形式主义拜年现象的产生有很多原因,但最基本的一点便是——认知变了。拜年不受方式制约,电话视频是拜年,文字消息亦是拜年,甚至,表情包/游戏皮肤/限时免费也是拜年!方式那么多,何必那么拘泥呢?时代变了,拜年的方式也变了,与其尴尬问候,不如以新型拜年方式众人同乐,这才是更有年味的拜年。

年轻人拜年的形式主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