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书》:青春不完美,但很美
青春不完美,但很美
—电影《情书》影评—

电影界发展至今,讲述青春爱而不得的故事有很多很多,但若要在此其中挑选一部最好的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大概多数影迷会选择这部含蓄朦胧却又意境深远的日本电影--《情书》。
《情书》是导演岩井俊二的处女作,1995年上映后便获得了国内外的一致好评,被影迷们奉为真正的金典,至今仍经久不衰。影片通过唯美而又富含深意的画面展现了一种“不完美,但很美”的真实青春。
导演在影片中使用大量的雪景来刻画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电影一开始便是身穿黑色丧服的女主躺在皑皑白雪里的画面

雪景贯穿电影始终,一方面雪天意味着寒冷,恶劣的天气成了阻碍主角们寻找过去和走向未来的因素之一,但也因此电影最后女主成功走出过去和自己和解的结局更显暖心,令人动容。
另一方面,镜头中大面积的雪块增加了光线的反射,使画面带有一中静谧的白色光亮,让整部电影蒙上了一股淡淡的忧伤,这种忧伤是对过去的恐惧,是对青春错过的遗憾,也是两位女主的最终释怀,一切难过的、羞涩的、喜悦的青春之情全部融在了这漫漫白光之中,它是美的。
影片对光线的运用不止于此,用唯美的光影来讲述青春之意也是该片的精髓。例如,最为经典的男女主树在图书馆交流的片段

男主靠在窗边读书,女主树看着他随窗帘的飘动若隐若现,唯美的画面衬托着朦胧感反映了女主树情愫暗生小鹿乱撞的内心活动。

这里摄影师把镜头的感光度调高到正常数值以上,较强的逆光使人物的轮廓清晰,场景中其它道具和背景的配色也没有喧宾夺主,最后结合大气透视和后期胶片增印的效果,呈现出了这样带有浮动颗粒质感的画面,这样的画面带有一种独特的立体感。
但这样的设计如果放到摄影界肯定会被人诟病,过曝的画面,大量浮动的颗粒放在现在也会被视为噪点,最重要的是它为了营造环境氛围而削弱了人物面部表情的呈现,没有多少人会选择这么做

但电影是一门写意的艺术,以上的拍摄方式就像我们脸上的青春痘,没有人会喜欢那一颗颗的痘印,可影片还是把它拍出来了,因为《情书》要还原的不是“最完美”的青春,而是“最真实”的青春!

那种爱而不能触碰,懵懂不知如何开口的感觉才是我们青春的真实写照,许多人在回忆过去时,总对自己没能鼓足勇气迈出那一步,或因误会错过了一次次机会而感慨万分,无论是遗憾也好,懦弱也罢,只要它在那儿,美就足够了。
《情书》对道具意象的使用也是十分耐人寻味的。女主树得知自己父亲不幸去世后,正在回家的路上,她发现一只冰封在雪地里的蜻蜓

蜻蜓在日本文化中被奉为“胜虫”,代表着坚韧与勇气,女主树在此之前一直不肯面对父亲的死亡,假装不受其影响,但当看见那只被冻死的蜻蜓后,她意识到生活还得继续,人得学会坚强,并从其中获得继续向前的勇气,于是她对母亲说“爸爸已经死了,对吧”,其实在她心里已然接受了父亲死亡的事实。

在日本“蜻”与“情”的发音类似,所以这里的蜻蜓也有指代男女树之间爱情的爱情的含义,原著中这样描写到“那只蜻蜓是在翅膀和尾巴都舒展的时候被冻在冰里的”,其实青春和生命都是很短暂的,短到不能有完整的告别,短到没能翻过借书卡的背面

谁都希望能拥有一段完美的青春,谁都希望所有的经历都有个结果,但那又怎么样呢?就像那只被封冻的蜻蜓一样,逝去的最后一刻它定格在了极其舒展的姿态,回忆总是伤感的后悔的,但以一点点朦胧的甜蜜,温暖的阳光作为结束又何尝不是一种美好呢?
青春虽然不完美,但它很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