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色犬马酒池肉林本能即兴信息茧房无限超发没头苍蝇束手就擒孑孓蠹虫庸碌井底何敢妄议
一、认识论
(一)信息性质问题与人脑的消化能力与偏好问题:
互联网时代人们接收到的信息是碎片化,图像化带着声音的。人类在现代社会接收到的信息都是多维度的复杂信息。
可是人类的大脑思维目前只能适应去处理单线程的思维过程,不能多线程或者一心二用。逻辑总是一层套着一层延伸,问题也是一个一个地解决。
人脑接收到的高维度信息和他的处理能力不匹配,导致了人脑在现代社会一直处于信息失灵的状态。
其次,信息太多。即使能够快速处理信息,但每天接受的信息太多,也无法逃避信息超载的结果。
人脑偏好不用经过思考,或者经过一点思考就能处理吸收,让大脑感到愉悦的信息。通过本能或者大脑当中已经存在的一些机制去刺激大脑。比如通过表情包刺激人脸识别机制,通过靓丽的异形触发求偶机制等。这些信息被人获取,跳过思考直接“秒懂”、刺激大脑和思维。
(二)信息超发问题:
信息之于大脑,类似货币之于人类。
人类使用货币进行消费,而大脑直接消费信息。
而人脑有这样一种机制:
人脑总是会渴求信息,以明确判断自己所在环境,从而谋取生存,进行一些生存决策。
这种机制无疑是被利用了。
信息一旦被上传到互联网,就有了被无限传播的可能。平台或者其他信息提供者,会把一段信息(音频视频等)无限地复制无限地超发生产,然后通过算法输送给目标。
更恐怖的是,信息作为一种“虚拟的货币”,不同于物质世界存在通货膨胀和中央的监管调控。所有提供者都在对信息进行无限超发。
人的大脑是信息的消费者。
而在遭遇了每天高强度的冲击以后,人类大脑会出现两种反应。
1. 瘫痪
人脑承受不住这种冲击,就会倾向于减少思考甚至不思考。
2. 习惯
人脑习惯于各类精神毒品一般的东西操控。于是他要每天固定地去观看这些无限超发的东西,一旦不能实现这条件反射一般的过程,他就会出现强烈的戒断反应。
措辞和比喻稍有粗糙,领会精神。
(三)多重感官刺激问题:
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
基于这个特点,精神世界具有了无限再生性。
在现实生活中,完成一件事,往往需要通过长期努力才能获得一些能够刺激大脑的成就感之类。不同于现实生活刺激大脑需要一个很长的反应期,在如今的精神世界中,通过观看几分钟甚至几十秒的视频就可以获得差不多剂量的内啡肽和多巴胺。
精神世界给人的刺激愉悦的效率,远超物质世界。
第二,精神世界给人的刺激与愉悦,是多维度且是现实生活中难以获得的。
短短几十秒一分钟的声音图像,就能刺激到你的各种机制,如发情机制。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只能通过人类长期的努力来获得一两个方面的成就感、这样低维度的刺激。
物质世界的节奏慢回报周期长,严格按照事物的客观规律运动。人们只能通过一些固定的渠道获得淡淡的(相对上述精神世界)成就感和愉悦感。
而互联网催生出的精神世界,遵循的是“短平快”的规则。通过超发的信息、人脑的机制等,来使大脑感受刺激。
一旦人脑适应了这种更改,就不可逆。宛如毒品会破坏人体的平衡一样,这些精神毒品会破坏人脑的机制以及精神世界的平衡。
各种信息和刺激摧毁掉人在现实中“通过长期努力获得成果”的逻辑回路,或者说直接摧毁掉整个链条。
包括能力,认识,意志力等。
(引入电子海洛因,精神毒品之类的概率作比喻难免让人联想到食古不化上纲上线的某些家长,令人嗤之以鼻。然而事实如此。)
(四)其他:
这就是无头苍蝇。
身处这种环境的人,想改变但是不知道怎么改变。
原因很简单已经说过,因为这种人已经丧失了思考的能力。
一旦进行稍微深入一点的思考,他就会感到疲惫:我明明可以通过更加迅速方便的方式获得更加愉悦的大脑刺激,我为什么要思考这些呢?
没有思考的能力,不能认识到自己的处境,也不能采取正确的行动,也就无可能改变现状。他永远无法克服自己身处浅层而面临深层的难题这一矛盾。

二、方法论
“壮士,我还没有给你治病呢。”
“我知道,你已经给我治过了。多谢神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