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名词简释》2.4.21 纸币

2022-07-20 20:45 作者:晦无  | 我要投稿

【本文转载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6年版 仅供学习参考】


21、纸币[i]


  纸币是本身没有价值但可代替足价货币[ii]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符号。纸币由国家发行,一般不能兑换足价货币。

  纸币是从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职能中发生的。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是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而不断地周转着,随时由一个商品所有者手中转到另一个商品所有者手中,在这种情形下,货币本身是否具有价值,对于不断进行商品交换的商品所有者说来,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因此,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不一定要由足价的货币来担任,而可以由货币符号来代替。最初这种货币符号是采取磨损了的金属铸币的形式,而后采取金属辅币的形式,最后则采取无价值的、单纯的货币符号        纸币的形式。

  纸币没有内在的价值,因而不能发挥价值尺度、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的职能,它只代替金币发挥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价值尺度的职能仍然是由它所代表的贵金属来执行的。

  纸币既代替金币执行着流通手段的职能,因此它的流通也就以金币的流通规律为基础。无论发行多少纸币,它只能代表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币的价值。如果国家发行的纸币相当于一定期间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币量,那末纸币在流通中就能稳定地代表一定金币的价值而不致贬值;但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币量,纸币就会相应地贬值,引起物价上涨。假如在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必需的金币量为一亿元,但却发行了十亿元的纸币,这时纸币就会贬值,一元的纸币只能代表十分之一的金币,而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物价就要上涨九倍。


注:

[i]《政治经济学教科书》1959年版,第57页。

[ii] 金、银条块及其铸币。

《‘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名词简释》2.4.21 纸币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