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名词简释》2.4.20 货币流通的规律

2022-07-20 20:44 作者:晦无  | 我要投稿

【本文转载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6年版 仅供学习参考】


20、货币流通的规律[i]


  货币流通的规律就是:商品流通所需的货币量应等于全部商品的价格总额除以同一货币单位的平均周转数。同时,要从全部商品的价格总额中减去赊售商品的价格总额和互相抵销的总额,再加上到期的支付总额。

  货币流通是由商品流通引起的,正如马老师所说的,商品是带着价格进入流通的,货币参加流通是为了实现商品的价格。如果流通的商品量愈多,商品的价格愈高,则需要进入流通的货币量也愈多。因此,在一定时期内,流通中的商品价格总额[ii]是决定流通中所必需的货币量的基础。

  决定流通中所必需的货币量的另一重要因素就是货币流通的速度。在一定时期内,每一单位货币可能转手数次,实现许多商品的价格。例如,甲购买乙一元货币的商品,乙又用这同一元货币购买丙的商品,这样,一元货币转手两次,就实现了二元的商品。可见,在一定时期内,货币流通的速度愈快,则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愈少;反之,则愈多。

  由于货币在流通中不仅作为流通手段,而且还作为支付手段,因此以下几个因素对货币的流通量也起着作用:(1)用赊账方法实现的商品,暂时不需要现金;(2)到期该清偿的债务、支付的工资、捐税等等,虽然没有相应的商品流通,但需要有相应数量的货币;(3)由于相互欠债而可以互相抵销的货币支付额。例如,甲需支付给乙十元,乙也需支付给丙十元,这里需要支付的总额共为二十元,但由于甲以十元货币直接支付给丙,因而互相抵销了十元。

  因此,商品流通所必需的货币量的规律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注:

[i]《政治经济学教科书》1959年版,第56页。

[ii] 由商品总量和各种商品的价格水平决定。

《‘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名词简释》2.4.20 货币流通的规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