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名词简释》2.4.19 铸币

2022-07-20 20:43 作者:晦无  | 我要投稿

【本文转载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6年版 仅供学习参考】


19、铸币[i]


  铸币就是具有一定形状、重量和额面价值的金属货币,它通常由国家集中铸造,作为法定的流通手段。例如,由七钱二分白银铸成的银元,就会是旧ch流行的一种铸币。

  铸币的发生是同商人阶级的出现相联系的。起初,金属货币都是直接以条、块的形状流通,因而每次交换都要查成色、称分量,很不方便。随着交换的发展,富有的商人就开始在金属条、块上打上自己的印记,以他们的信用保证金属条、块的成色和重量,这就是初期的铸币。但是,当交换的发展突破了地方市场的范围以后,个别商人的印记便失去了威信,于是铸币就开始由国家来集中铸造,并使它具有一定的形状。这就是以后一般通行的铸币。起初,铸币的形状是多种多样的,如有方形的、圆形的和椭圆形的等等。在ch历史上也曾流行过铲形和刀形的铸币。由于其他形式的铸币在清理和携带上不方便,以后便都改成了圆形的铸币。

  铸币的重量经长期流通以后,就会因磨损而减少,成为不足价的货币。这样就造成铸币的额面价值和实际价值的差异。为了防止这种差异过大,国家往往用法律规定一定的差额,这就叫做公差。在法定的公差以内,不足价的铸币仍然可以流通。不足价的铸币之所以能够代替足价的货币来流通,是由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特点决定的。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它随着商品的买卖不停地周转着,它在每个商品所有者手中的停留只是一刹那间的事。卖主把商品换成货币,为的是要用它购买另外的商品,因此他所关心的是货币能充当流通手段的职能,而不是货币的足价与否。

  磨损了的铸币仍然可以流通这个事实以后被政府所利用。国家常为维持浩繁的国库开支,有意识地降低铸币的成色和重量,铸造这种不足价的货币。在这种不足价铸币流通的基础上,后来终于出现了完全没有价值的纸币。


注:

[i]《政治经济学教科书》1959年版,第54页。

《‘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名词简释》2.4.19 铸币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