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研学旅行问题
一 背景 政策 介绍
(一)研学旅行的发展历程
研学旅行的思想自古有之

古代游学(个体功利行为)

近代修学旅游(救国存亡运动)
现代研学旅行:素质培养的教育活动 体验式教育 研究型学习
(二)研学旅行的相关政策


(三)研学旅行的定义 意义和目的



(四)案例分享
教育点 需求点 联系点

参考资料与文献:
https://zhuanlan.zhihu.com/p/59915177
[1]孙芙蓉,李子涵,史荣荣.芬兰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发展:背景、特征及启示[J].比较教育学报,2021(05):100-110.
二 中小学研学旅行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问题

1 对研学旅行认识不到位
2 研学课程设计失准
3 研学旅行过程失当
4 研学旅行评级体系不完善 纳入综合素质评价 提高评价的科学性
5 地区发展不平衡
6 安全问题 社会最关注的
参考资料与文献:
[1]崔岐恩,邓纯考.研学旅行:教育符号活动的意义追寻[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4(05):75-82.
(二)成因
1 初期,初级阶段
2 传统教育的影响 不能提高成绩? 不受到重视?
3 旅行性质 开放性 综合性 复杂性 课程开发的困难
4 研学教师培训滞后 没有师资培训机制
5 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 教育 公安 财政 交通 文化 旅行 食品药品
三 研学解决对策

思考:
1 对象 受众:为什么要推行呢?为什么一定要宣传呢?你的定位是什么呢?
结合社会发展阶段,你应该是特色,
国外,美国 刚开始特殊儿童,
芬兰,教育公平
中国,从古至今都是金钱 精力等支持
为什么吸收 学习都不考虑自己的国情呢?别人有的我也要有吗?我国情况复杂。
做的好了,自然就受到关注了。
2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呢?
普惠性 公益性?公益性 VS 公益性 国际游学 刚性需求 我在想 医疗和教育两个行业都是在“拔孩子羊毛”,教育目的体现在哪里,准公益性产品
就一定要一个名头吗?研学?活动?越分越细?
经济 市场思维 效率主义的 分化 专业思想
教育的本质不是兴趣吗?为什么都是外化?为什么从上至下硬推呢?
3 研学本身
课程设置 师资配置 培养计划 评价体系 都是乱的 没有什么
纳入综合素质评价,过程性评价,会不会增加教师负担 纳入综合素质评价有什么用呢? 只是中考参考
课内+课外 城乡二元等
研究型学习,小孩子:主要是兴趣;中学生:创新 高中生 但是中考 高考 为什么教育部总是搞出很多名头,最后给社会搞出很多事情(师德师风)(教育培训)(教师成长 自我培训) 政府 规范 监管水平 管理规章 良性研学市场 提高准入门槛 打造示范性的??????
范围:国学 中国景色(旅游性)红色 定位不清 定位中看不到研究意义
资金政策 导师培训 研学学会 保障和监管 准入和推出机制 很多事情都是一阵风,流行,但是如何评价,为什么不是“群众中来”
总之,回到根本上,定位上,目前我们还是班级授课制度,三胎政策了,我们人口众多,到底要培养什么样子的人,到底能够培养什么样子的人,我们更应该思考的问题的时候站在哪里?国家政治?还是经济?还是站在教育本身?(搞出很多玄而又玄的名堂)
当然任何事情存在就是会有问题,所以,为什么不慎重呢?
问题 生活问题?→ 研究问题?→有意义的问题
四 总结(管理 政策 治理)
工作点评:追溯历史,相关政策梳理
背景——问题——原因——根源——措施,内在逻辑与关联
管理的角度,政策的角度(这个事情本身是什么)
研学旅行, 谁管呢?管理主体,权责利益的分析,谁是利益有关方
管理的角度,利益相关方物得其所
法律界定
事情背后,需求?
普遍性的消费需求,没有什么坏处 已经解决温饱
实际上,不同地区,不同人,情况不同 高端家庭,满世界跑 网络联系,全国跑 低端,第三方机构 (广大的第三世界的人,温饱线)
什么性质的需求,什么阶段了?
背后的追求是什么?
如果开展,资本的力量:校外活动,学校牵头很难,只能配合
教育的公益性 教育性的冲突
安全的 责任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