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咙干痒总有痰,咳嗽不停:通宣理肺汤把寒气驱散就好了。已经立冬了,寒意渐浓。从深
喉咙干痒总有痰,咳嗽不停:通宣理肺汤把寒气驱散就好了。已经立冬了,寒意渐浓。从深秋开始,出现咳嗽的孩子老人就多了起来。秋天的燥气与凉气相结合,就转化成了凉燥。 清代名医吴鞠通在《温病条辨》里面提出的方子杏苏散,是专门治疗凉燥的咳嗽。 秋天的感冒虽然有风寒,但也不能看作风寒感冒,虽然有热,但也不能看作风热感冒。 这个季节的感冒有着特殊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时病论》称这种现象为“凉燥犯肺”,宜用苦温平燥法。 杏苏散里基本都是散寒宣肺的药物,对于调治凉燥咳嗽的效果非常好。 在凉燥感冒初期,也可以用通宣理肺汤。它的成分和杏苏散基本一致,而且里面加了麻黄,麻黄辛温解表,可以增大药力。 紫苏叶、麻黄二者同用,解表散寒、宣肺止嗽功效显著,共为君药; 前胡、苦杏仁、桔梗、陈皮、制半夏、茯苓,六药合用,即增强君药解表宣肺之功,又能祛痰止咳,共为臣药; 佐以炒枳壳、黄芩,宽胸下气,防肺气郁久化热;使以甘草,既润肺止咳,又调和诸药。 通宣理肺散寒解表的力度相对大一些,比较适合咳嗽有点严重,但鼻涕还是清的、痰还是白的时候,没有明显化热的情况。 白痰,且比较多,这是病邪没有及时被清除,停留时间较长,影响到津液的正常疏布了,形成痰。 这时候的咳嗽就不是因为气机上逆,而是为了排痰而出现的。就是有痰刺激了喉咙就咳嗽,没有痰就不咳嗽。 这个方子里面打头阵的是麻黄和紫苏叶。麻黄发汗峻急。过去《伤寒论》里的方子,叫麻黄汤,是发汗的,开肺气的,能够把寒邪给散掉。尤其能够开肺气,对解决受寒引起的咳嗽很不错,所以麻黄用打头阵。这个方子是散外寒的。 紫苏叶的力道,比麻黄发汗的力道稍微弱一点,但是它也是通经络,散外寒的,有发汗的作用。紫苏叶也有和中的作用,过去一般做鱼虾的时候,会放点紫苏叶,解鱼虾之毒。紫苏其实是属于食疗的,在东北,比如说朝鲜族,会用它来做咸菜,非常好吃,大地到处都有生长,我们在北方经常能看到。紫苏不像麻黄,麻黄发汗峻急,一般用得会比较慎重,因为它有兴奋振奋阳气的作用。所以有的人吃完麻黄以后,心跳会加快,它力道比较强。用紫苏叶就没事儿,紫苏叶本来就是蔬菜,是可以吃的,它比较平和。 所以麻黄配紫苏叶,这是往外散寒的解表的。这个是非常经典的搭配,两个药一起来散寒解表。 这个方子里面,增加了一些理肺气化痰的,比如说增加了陈皮。陈皮,药性是温的,有理气化痰的作用,有开肺气的作用。如果单纯的风寒咳嗽,您就拿点陈皮煮水喝,都会起作用。过去也用桔红,桔红跟陈皮不一样,桔红解表力量会更强一点。陈皮里边带了白色的瓤,有和中的作用。所以这个方子加上陈皮,一方面着眼点是帮助前边的麻黄和苏叶开肺气,散外寒。另外一方面的着眼点是体内的痰湿,为什么有的人受寒了就感冒了?因为体内痰湿重,脾气不能健运,所以陈皮是把痰给化掉,把身体中焦的气给调开。 再配上半夏。半夏也是燥湿化痰的,有降气的作用。那么这个时候应该说这个人受外寒以后咳嗽比较严重,气机上逆,往外逆得很厉害。这个时候用半夏可以往下降一降气,收敛一下气机,所以陈皮配半夏。再配上茯苓,茯苓是去水湿、健脾的。陈皮、半夏、茯苓,再加上后边的甘草,这就是二陈汤。二陈汤是燥湿化痰的,这样的人,应该是体内痰湿很重。感受外邪以后,加重了痰湿的蓄积,所以会不断地咳嗽,甚至痰多,一般是清痰或者是白痰。那么这种情况,我们要把痰湿化掉,能够健脾,让脾气能够正常的运行。所以这个方子,一方面着眼点是外边,散外寒,另外一方面,加上二陈汤来化痰,把痰湿给化掉。 二陈汤化痰还不够,又加上苦杏仁。苦杏仁是降肺气的,也是化痰的。那么这种情况下,应该说这个时候痰会比较厉害,我们给他理肺气通肺气,把他的痰给化掉,这样外边散寒,把他痰湿化掉以后,外邪就容易解掉了。 这个方子里面还有前胡,前胡这个药是降肺气,清肺热的。这个方子是外寒要往体内进的时候,刚刚有点外寒里热状态的时候用的药,所以一边清这个外寒,用温热药,还要配一点点清里热的,就不是单纯的全是温热的药,这是预防往里面化热。所以配前胡,要降肺气。然后加点黄芩,也是清肺热的。实际上这个方子,主要是以散外寒为主,但是也有一点治疗外寒里热的感觉了。 这个方子里还加上了桔梗和枳壳。桔梗这个药是开肺气的,有治疗咽喉肿痛解毒的作用,开肺气,把气机往上提。炒枳壳是气往下走的。这两味药一升一降,把郁结的肺气给宣发开,所以加上桔梗和枳实以后,这个方子里有升有降,就更全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