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学堂乐歌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

2023-03-16 21:39 作者:中国崛起呀  | 我要投稿

音乐笔记80、学堂乐歌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


 2020-05-30 17:05,网友“天津华图教师”发表名为《【必看】音乐史之学堂乐歌》的文章。

…音、乐、音乐:见《欧几里得146、147》…

…史:见《欧几里得111》…

 

文章内容:

…内、容、内容:见《欧几里得66》…

 

学堂乐歌是什么

它是怎样的歌唱文化

…文、化、文化:见《牛顿159》…

 

图图整理了相关知识点

…知、识、知识:见《欧几里得5、6》…

 

一起来看哦~

 

 

学堂乐歌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

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当时称唱歌 或乐歌)课 或为学堂唱歌而编创的歌曲,

它是一种选曲填词的歌曲,

起初多是归国的留学生用日本和欧美的曲调填词,

…曲:见《牛顿47》…

…调:见《牛顿35》…

 

后来用民间小曲 或新创曲调

 

学堂乐歌的倡导、推广者以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mǐn等启蒙音乐教育家为代表

…家:掌握某种专门学识或从事某种专门活动的人:专~。画~。政治~。科学~。艺术~。社会活动~…见《欧几里得92》…

 

 

在新式学堂内开设的“乐歌”课,就是仿照西方学堂的教育体制所设立的。

最初我们是学习的日本人的办学方法。

…学、习、学习:见《牛顿160》…

…方、法、方法:见《欧几里得2、3》…

 

之所以学习日本,是因为它从1868年明治维新后,开始全面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科学技术和教育体制,

…政、治、政治:见《牛顿86》…

…科、学、科学:见《欧几里得4》…

…技、术、技术:见《欧几里得104》…

 

在亚洲成为了一个“西方化行为方式 和封建主义思想混合体”的社会,

…化:后缀。加在名词或形容词之后构成动词,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绿~。美~。恶~。电气~。机械~。水利~…见《欧几里得2》…

…行、为、行为:见《欧几里得197》…

…方、式、方式:见《欧几里得57》…

…主义:最高理想和准则。

某某主义指:以某某为最高理想和准则的思想体系。比如:

拜金主义:是把追求金钱作为最高理想和基本原则,一切活动都是为了金钱;

极权主义:是把追求权力的最大化作为最高准则;

自由主义:是把人的自由作为最高理想和准则的思想体系…

…思、想、思想:见《欧几里得154》…

…社、会、社会:见《欧几里得163、164》…

 

在综合国力方面全面超越中国。

…综、合、综合:见《欧几里得42》…

 

所以,早期中国留学生大多选择日本为留学地。

这些早期的“海归”们,认识到现代音乐教育之于国民素质的重要性

…性:1.物质所具有的性能;物质因含有某种成分而产生的性质:黏~。弹~。药~。碱~。油~。2.后缀,加在名词、动词或形容词之后构成抽象名词或属性词,表示事物的某种性质或性能:党~。纪律~。创造~。适应~。优越~。普遍~。先天~。流行~…见《欧几里得10》…

 

所以有的人开始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回国后成为了早期的音乐教师。

…知、识、知识:见《欧几里得5、6》…

 

清末民初,当时的政治改革家们主张废除科举等旧教育制度,效法欧美,建立新型学校,

于是一批新型的学校逐渐建立了起来。

当时把这类学校叫做“学堂”,把学校开设的音乐课叫做“乐歌”课。

所以“学堂乐歌”,一般就是指出现于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的学校歌曲(类似当今的校园歌曲),

这些歌曲多以简谱记谱,曲调来自日本以及欧洲、美国,由中国人以中文重新填词

简单来说,就是运用外国的曲子,填上中国的词(选曲填词)

…简、单、简单:见《伽利略13》…

…运、用、运用:见《伽利略29》…

 

 

首先要提到的是学堂乐歌作家沈心工

…家:掌握某种专门学识或从事某种专门活动的人:专~。画~。政治~。科学~。艺术~。社会活动~…见《欧几里得92》…

 

他的主要成就有:集中于乐歌教育 和编创方面,作品有《体操-兵操》(又名《男儿第一志气高》),是沈心工的第一首乐歌作品。

《黄河》(是其自创歌曲,成为他音乐创作领域的突出成就之一)、

…创、作、创作:见《伽利略20》…

 

《地球》、

《爱国》、

《革命军》、

《中华民国立国歌》等大量作品,

先后编写出版了《学校唱歌集》,《民国唱歌集》,

还有一部学堂乐歌个人专集《心工唱歌集》集中于乐歌教育 和编创方面。

 

 

其次,是学堂乐歌的主要音乐家、理论家曾志忞,

…理、论、理论:见《欧几里得5》…

 

他发表了以简谱 和五线谱对照的 由他自己填词的乐歌《练兵》、《游春》、《扬子江》、《海战》、《新》、《秋虫》等。

这些乐歌是我国目前发现的 较早公开发表的“学堂乐歌”,

也是现在能见到的 中国人正式使用简谱的早期记录之一。

 

 

最后,是学堂乐歌著名的词曲作家李叔同,

他既是话剧艺术的创始人,也是教育家,美术教育家。

…艺、术、艺术:见《牛顿103》…

 

主要成就:1906年,与曾孝谷等人发起成立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同年创办中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

其成就集中于乐歌教育 和编创方面,作品很多,歌词哲理内涵丰富,声调音韵古雅,曲调婉转、朗朗上口,雅俗共赏。

…哲、理、哲理:见《欧几里得161》…

…内、涵、内涵:见《欧几里得101》…

 

主要有抒情歌曲类的《送别》、《春游》、《早秋》、《西湖》、《留别》;

爱国歌曲类的《祖国歌》、《大中华》、《满江红》;

哲理歌曲类的《落花》、《悲秋》、《晚钟》等。

 

“沈心工(1870~1947),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之一,中国音乐教育家,清同治九年(1870年)生于江苏省上海县(今属上海直辖市)。

请看下集《音乐笔记81、学堂乐歌代表人物沈心工的一生》”


若不知晓历史,便看不清未来

欢迎关注哔哩“中国崛起呀”


学堂乐歌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