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负”开始拍视频(2):“美者生存”的背后,要不断试错?
昨天写了自己打算拍视频的经过。
从“负”开始拍视频(1):一场因准备面试而起的冒险
我一开始的标题用的是《从0开始拍视频》,但后来想想,哪是“0”?根本是“负”啊!为什么是“负”?我认为一个视频号起码要具备几个条件才能开始运营,这些条件有:
清晰的定位
统一的形象
精湛的技术
有用的信息
良好的表达
纵观自己我发现,除了第4条,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所以稍微满足之外,其他几个条件我依然需要不断摸索。所以,这是一场从“负”开始的冒险。
好不容易克服了心理关,真正开始拍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并没有想好到底要向大家展示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我把家里所有衣服、裤子都找了出来,一件一件开始试。如果大家关注过我最初在某音拍的即兴视频,就会发现我穿过各种各样的衣服,有运动服、职业装,有各种颜色的衬衫,还有各式奇怪的穿搭。之前说过,我并不是一个喜欢拍照、拍视频的女生,20多岁的时候我拍得极少,30岁后因为带孩子,不修边幅的时候更多,这个时候就更不想拍视频了,在穿搭、化妆这块,我是个彻彻底底的小白。
虽然我不爱拍照平时也不怎么打扮,幸而倒是有一些比较擅长这些的朋友。于是最初一而再再而三地向她们求助,那一段时间,每次拍完视频,都会第一时间发给她们看,然后问问她们我今天搞得咋样。
一开始还有点玻璃心,听她们说你都穿的啥,你咋不化化妆,或者不开美颜的时候,那个心里确实有点难过。听得多了,脸皮倒变厚了。我突然想起来,《哈佛幸福课》的教授泰勒·本·沙哈尔(Tal Ben-Shahar)博士也曾遭遇过同样的事情。他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件事,《积极心理学》课程在哈佛大火之后,媒体便邀请他出席各种研讨会,每次研讨会之后,别人都会说,你讲得很好,但是你跟我们想得不一样。Tal问,哪里不一样?那些人就会说,我原以为你会更加开朗一点的,有人说,我原以为你应该更加外向、热情、高大一些的……这样的反馈不是一次两次,而是几乎每次都是,Tal也倍受打击,但是最后他释然了。
他说:在讲述积极心理学的过程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传递信息的人(Messager),而是传递的信息(Message),这期间,我也经常用这个故事安慰自己,不过我也知道,要想从短视群大军中出圈,或许我该去适应这个“美者生存”的规则。
转念一想,变得更有吸引力,难道不好吗?如果因为讲述者缺乏魅力,导致本来可以从视频内容中受益的人划走了,跟积极心理学擦肩而过,那就违背了我的初衷了呀?思及此,我便也开始研究起形象改造来,当然,我还只是开始。
除了自己的形象之外,我在视频背景这块也走了很多弯路。看过我以前的视频就知道,我几乎在我80平米小家的各个角落都拍过视频。一开始,我不知道到底什么样的背景好看,也曾经盲目地模仿过我非常喜欢的视频博主,买了一大堆道具,就差把我家的一面墙重新刷漆……
再后来我偶然看到抖音海外版(Tiktok)上的一个跟我定位差不多的博主,他的背景就是简单的一块白墙,从此便释然了,白色背景就挺好,干干净净;白衬衫也不错,至少不出错。实在手残,只涂个口红也能过得去。至于淡妆浓抹,我也在学着驾驭…
所以,如果你哪天在视频里时而会看到一个蓬勃向上的我,时而是一个沧桑憔悴的我(比如我6月2日拍的那个吐槽自己家里冰箱、电路坏掉、怀疑人生的我),不要怀疑,这都是真实的我。
学习积极心理学,可能不会让我们变得完美,而是让我们更加真实而完整地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