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每个人迟早会被人贴上一张看不见的标签!好人缘是这样炼成的……

2022-07-12 10:58 作者:天羅地網  | 我要投稿


每个人迟早都会被人贴上一张看不见的标签,清清楚楚地写着自己的性格和人品。

「曾仕强每日箴言」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难免与人发生各种各种的社交关系。


社交关系的好坏,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工作和生活的质量。


而自古以来,我们中国人就比较赞同先做人,后做事。


一个人先把为人做好了,把人际关系经营好了,做事成功的可能性才更大。


当然,没有人可以完全依靠关系获得成功,但是再高超的能力,如果缺乏良好的人际关系,也不能够顺利地成功,这是事实。


那么,日常生活中,该如何做人,如何待人,才能经营良好的人际关系,收获好人缘,助力自己获得成功呢?



1一切先要从自我做起



人际关系先从自己出发,自己想做什么样的人,就会建立什么样的人际关系。


现代社会尊重个人的价值取向,把每一个人依自己的特长、志趣而从事的活动都视为正当。


做正当的事,就是堂堂正正的人。


因此,自省、自修、自新、自助、自得、自强、自立,乃是一连串必经的过程。


个人由自我了解而自我指导,由自我指导而自我统整,以期获得自我成就,这是儒家的修己辅导程序,与现代的做人理论不谋而合。


从自省到自立,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自”字,表示一切从自己做起才有成功的希望。


偏偏现代人多要求别人却很少要求自己,大家所注意的是别人如何如何,却很少反省、检讨自己有没有做得不够的地方。


人是自己做出来的,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应该一步步按照自己的希望认真地从自己做起。


这是儒家“反求诸己”的主张,也是对自己负起全部责任的具体表现。


自己对自己抱有什么样的期待,就会把自己造就成什么样子。


心想事成,相随心转,自己应该为自己负起全部的责任,怨天尤人不但没有作用,反而浪费时间。


明确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之后,就知道了要找什么样的人建立人际关系网络。



2给别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人与人只要彼此来往过几次,就会对对方产生某种评价。


这说明人大多习惯于利用过去的经验来判断他人,同时也习惯于和熟悉的人打交道。


所以,第一、二次信用良好,就可能被对方视为有信用的人;开过一两次玩笑,以后所说的话常常会被当作笑话。


每一个人迟早都会被人贴上一张看不见的标签,清清楚楚地写着自己的性格和人品。


许多人更是一见面就喜欢论断对方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所以,在人际关系中,第一印象非常重要。


但是,第一印象也常常误导我们,使我们对对方产生不正确的认识,从而无法正确、清楚地认识对方。


所以,我们最好告诫自己:不要凭第一印象就随便评价他人,但应该尽量注意自己给别人的第一印象。


这样,才能两方面兼顾。


比如,在我们对一个人毫无认识又无任何辨识资料的时候,往往根据其长相、衣着,来建立自己对他的第一印象。


反过来说,希望别人对自己有良好的第一印象,就必须端正仪容、注意穿着,以免引起对方的不良反应。


不过,我们自己最好对此保持高度的警惕,不要依对方的相貌和衣着来论断对方的人品。


因为这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必须谨慎才好。


俗话说:“佛要金装,人要衣装。”


仪容是给别人看的,但我们自己要格外小心,不要被金装的佛、盛装的人所迷惑,以免吃亏上当,惹人嘲笑。



3让好人说好,不必害怕坏人说坏



大家都说好,未必是真好人;大家都说坏,也往往不是真坏人。


好人说他好,坏人骂他坏,这才是真好人;好人骂他坏,坏人却说他好,这人就是真的坏。


特别是在多元化社会,同样一件事,有一个人说好,就可能有五个人说坏。


所以,我们不能够单凭人家的论断来判定一件事情的好坏,而应该看看赞成的是哪些人,反对的又是哪些人,然后再谨慎地进一步判断。


有些人十分在乎别人的批评,听到有人说自己的坏话,不论说的人是谁,都非常介意。


这种希望每一个人都说好的人,往往过分害怕得罪人而成了乡愿,并不是大家所喜欢的对象。


不当乡愿,就要明辨是非。


由于好人和坏人的立场常常不一致,因而有人说好时,就有人说坏。


真正的好人,并不担心坏人说他坏,他所在乎的应该是好人一定要说他好,不在乎坏人说他坏。


只有这样,才有足够的胆识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好人。


我们和人打交道,不要存心讨好任何人。存心讨好已经是不诚实。


何况中国人警觉性很高,很快就会发觉你是在存心讨好他,因而会对你特别加以提防,反而不容易建立良好的关系。


事实上,讨好所有的人等于讨好不了任何人。


所以,我们的人际关系应以合理为基准,表现合理,让好人说好,不必害怕让坏人说坏,坏人骂我们,证明我们才是真正的好。


凭良心,不讨好,也不刻意为了凸显自己的好而得罪坏人,这样才能积攒声望,收获好人缘。



4由情入理,要给对方面子



人际关系有赖于适当的感情输入,即从对方的立场去考虑他的想法,以了解他的感受、要求和苦恼,并给予他适当的同情。


但感情输入并不一定要与他产生共鸣。共鸣指了解他的感受,而且同意和接受他的感受。


感情输入可以同情,但不一定同意


我们要影响对方,必须先了解他的背景和立场,尽可能发现彼此相似的地方。


最好能找出他的优点,逐渐喜欢他、关心他,让他了解我们并不是存心要改变他,然后晓之以理,使他觉得如果换一个角度看,我们也有另外一番道理。


这么做通常比较容易收到效果。


从这方面的实际情况看,我们发现中国人的同理心与西方人相比,其内涵更加复杂。


直截了当同中国人讲理,实在非常困难。


所以,我们通过比较曲折的过程,也就是由情入理,以同情心来引发对方的同理心,通常更加简便而有效。


感情输入,其实是给他面子。


我们很容易察觉,中国人有面子的时候比较讲理,没有面子的时候不是恼羞成怒就是蛮不讲理。


由情入理,给足对方面子,促使他自动讲理,成为同情他(给他面子)却不一定同意他所说的道理。


一旦感情输入得妥当,对方常常会自动改变他原先的主张,只要调整到合理的地步,彼此就很方便沟通,人际关系也会越来越好。



5亲疏有别并没错,一切从公出发



有人说:中国人的人际关系是大圈圈中有小圈圈。这句话并没有错。


我们虽然爱所有的人,不过有亲疏、轻重之分。


事实上,我们的人际关系以自己为中心,逐渐由内向外推,最内圈的人是最值得信赖的。


通常由内而外的顺序是家人、亲戚、朋友,然后才是一般熟悉的人。


一般的点头之交,属于认识而不熟悉的外圈,仅止于礼貌性地招呼,谈不上什么信任不信任的问题。


逐渐互有交往,彼此增进了了解,成为熟悉的朋友,比较方便谈一些事情,然而交浅不言深,不可能深入到不足为外人道的题材。


熟悉的朋友当中,有一些信得过的慢慢变成好友,再进一步成为密友,这才放心与他商量一些私人的问题。


密友经过再三的考验,确实可以交心的,这才进入最内圈。


“大圈圈”中有“小圈圈”,这种情况很难说好不好。


如果一切为公,站在公的立场来拉开亲疏的距离,谁说不好?若是有私心,站在营私舞弊的立场来建立“小圈圈”,那当然很不好,没有人会喜欢。


所以,只要公私分清楚,凡事秉公处理,人际关系的负面影响就会降到最小。


我们之所以害怕“小圈圈”,都是因为朋比为奸所造成的弊害令人不寒而栗!


亲疏有别,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好,只是有私心的人,常常把它用得十分恶劣,造成很多罪恶。


所以,我们在推己及人的时候,务必立公心,一切为公,自然有利无弊,更容易收获一份尊重和信任。


总之,人和人相处,都是双方面的。


在选择别人时,也要让别人想要选择自己,在考验别人时,也要让别人考验自己。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是如此。


凡事先从自己做起,当自己的人品修养不断提升,经得起考验和琢磨,别人才愿意主动跟你亲比,好人缘自然水到渠成。

本文内容:曾教授著述汇编


每个人迟早会被人贴上一张看不见的标签!好人缘是这样炼成的……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