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革中的人物简介—黑格尔、拿破仑、波米亚洛夫斯基、施蒂纳
黑格尔
乔治·威廉·弗里德利希·黑格尔(1770—1831年),德国古典唯心论哲学的代表,欧洲哲学史上最庞大的客观唯心论体系的创立者,也是第一个系统地阐发了唯心的辩证法的哲学家。
黑格尔出身于一个官僚家庭。大学毕业后,大部分时间在大学担任讲师、教授。1818年,应普鲁士政府的邀请,担任柏林大学的哲学讲座。他是当时公认的普鲁士官方哲学家。他有很多著作,其中《大逻辑》、《哲学金书》(包括《小逻辑》、《自然哲学》、《精神哲学》)等著作,构成了他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黑格尔的社会政治观点是保守的、反动的。他害怕、憎很人民群众的革命活动,诬蔑人民“只是一群无定形的东西”,说“他们的行动完全是自发的、无理性的、野蛮的、恐怖的。”他把剥削者的国家神圣化,说国家是“地上的神物”。他为普鲁士反动政府辩护,说普鲁士国家是历史发展的顶峰,普鲁士国家君主制制度和等级制度是良好的制度,应该永世长存。他认为贵族是社会上的第一等级,在管理国家方面应起主要作用;资产阶级虽然可以参加国家的管理,但应受到限制。黑格尔还抱着民族主义和普鲁士军国主义的观点,认为德意志民族是最优秀的民族。而另一方面,诬蔑东方各民族,胡说什么中国人是“被抛弃了的民族”,不能再得到发展。他还竭力宣扬英雄史观。
黑格尔的哲学是直接服务于他维护和吹捧反动普鲁士国家的政治目的的。他有一个有名的哲学命题:“凡是观实的就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歌颂普鲁士封建专制制度的“现实”。因而,受到普鲁士王朝的赞许。他的哲学成了当时高等学校的法定教科书,并被捧上了普鲁士王国国家哲学的宝座。他本人也成了普鲁士王国的官方哲学家。
黑格尔的哲学体系是唯心主义的,因而也是保守的、反动的。他认为在自然界和人类出现以前,就存在着一种“宇宙精神”。他把这种“宇宙精神”叫做“绝对精神”或“绝对观念”。认为“绝对精神”是唯一真实的存在,是整个宇宙的基础,是一切现实事物的源泉;世界上任何现象,无论是自然的、社会的以及人的思维的现象,都是它的表现,都是从它派生出来的。由此可见,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不是什么别的,它不过是穿上了一件哲学服装的“上帝”而已,或者说是“上帝”的代名词。他还把普鲁士国家看成是“绝对精神”的最终体现。
但另一方面,黑格尔的哲学中却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他认为“绝对精神”处于辩证的发展中,它的辩证发展过程可分为三个基本阶段:逻辑阶段、自然阶段、精神阶段。从逻辑阶段经自然阶段到精神阶段的转化,也就是由思维转化为存在,又由存在转化为思维的过程。恩格斯指出:“黑格尔第一次——这是他的巨大功绩——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1】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内在联系和矛盾发展的思想。他的辩证法思想很丰富,例如关于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可以相互转化的思想;关于思维、精神的主观能动性的思想;从量变转化为质变的思想;以及认识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抽象到具体的矛盾发展过程的思想······等等。
但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他认为辩证发展的主体不是客观物质世界,而是“绝对精神”;辩证发展的过程,不是客观事物本身的发展过程,而是概念的纯逻辑的、完全脱离实际的推演和推论的过程。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了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体系,吸取了它的辩证法“合理内核”,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崭新的无产阶级世界观。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63页
拿破仑
拿破仑·波拿巴(1769—1821年),法国资产阶级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革命家,1804—1814年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皇帝(称拿破仑第一)。
拿破仑出身于法国科西嘉岛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少年时进了军事学校学习,读过启蒙思想家的著作,受法国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较深。1785年,他结束了军事学校的学习生活。1791—1792年间,他曾两次回到科西嘉岛,同当地的保皇党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1793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发展到雅各宾专政时期。拿破仑当时只有二十四岁,在雅各宾军队中担任炮兵上尉。在1793年冬革命军围攻土伦(保皇党进行武装叛乱的据点)的战斗中,他积极地提出了用炮兵突破、步兵迂回的新的作战方案,并在关键时刻亲自冲锋陷阵,在战斗中起了很大作用。
1794年7月,热月党发动政变,推翻了雅各宾专政。1795年11月,成立了督政府,拿破仑因为同雅各宾派的关系密切而被捕,不久获释。此后,与督政府的关系一直不好。由于督政府的右倾,引起了复辟势力的猖獗,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异常激烈。就在国内形势十分紧迫的情况下,拿破仑接受了镇压复辟势力的任务。1795年10月,他指挥六千人的军队,粉碎了二万五千人的反革命武装叛乱,使保皇党的复辟阴谋又一次破产。1797年,拿破仑被任命为“意大利方面军”的总司令,在国外作战。就在这个时候,国内复辟势力的活动又嚣张起来。保皇分子钻进了立法会议,控制了两院的多数,大有乌云压城城欲摧之势。拿破仑随即从意大利派回了军队,果断地清洗了立法会议,处死了一百六十名保皇党分子,又一次粉碎了他们复辟阴谋,维护了资产阶级政权。
1799年,由于督政府的统治不断恶化,第二次反法同盟的军队一直打到了法国的大门口,“使法国和革命濒于覆灭”【1】之际,拿破仑从北非回到巴黎。同年11年9日(“雾月十八日”)发动政变,解散督政府,成立执政府,自任第一执政,独揽大权,强力肃清国内的骚乱,建立了法国资产阶级的军事专政。
1804年5月,拿破仑再次修改宪法,宣布法兰西为帝国。同年12月,拿破仑称帝,开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统治。这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巩固成果的阶段。拿破仑当了皇帝之后,强化了中央集权,加强了军队、警察和官僚机器。并且,加强了法制,颁布了民法典、刑法典和商法典,从法律上巩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成果。在1804年前后,拿破仑还利用教会来巩固自己的统治;1809年后,又对教会实行打击的政策。他利用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发展经济,巩固资产阶级国家的经济基础,为反对国内外封建复辟势力准备了物质条件。
拿破仑作为新兴资产阶级的杰出代表人物,同“反法联盟”的复辟势力进行了激烈的军事斗争。从1796年开始,他发挥了自己的军事才能,先后指挥了数十次战役,打败了数量上占优势的沙皇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等国的军队,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粉碎了欧洲封建君主势力企图扼杀法国革命的阴谋。并且,当拿破仑把战争推向其他国家的时候,他就把法国革命时期对封建贵族的恐怖政策搬到了欧洲许多国家。战争所到之处,横扫了各君主国的封建势力,破坏了那里的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拿破仑作为大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他所进行的战争也必然带有侵略和扩张的一面。特别是对于没有参加“反法联盟”的国家,他的扩张主义就更加突出,因而,也就给法国和被侵略国家的人民带来灾难,激起人民的反抗。同时,战争也消耗了法国的力量,给反革命势力绞杀革命造成了机会。
1814年,拿破仑被第六次“反法联盟”打败,拿破仑被囚禁在地中海上的厄尔巴岛。波旁王朝在法国复辟。1815年,拿破仑逃出厄尔巴岛,率领一千人在法国登陆,很快进入巴黎,重登帝位,但只当了一百天皇帝(历史上称为“百日政变”),就被第七次“反法联盟”打败,拿破仑被放逐到大西洋的圣爱伦岛上去了。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09页
波米亚洛夫斯基
尼古拉·格拉西莫维奇·波米亚洛夫斯基(1835—1863年),俄国十九世纪中叶的平民知识分子青年作家。
波米亚洛夫斯基曾在神学院读过书,他对神学院反动、腐朽、没落的教育制度深有感触。1862—1863年,他写了一部小说:《神学校随笔》,揭露了神学校野蛮的教育制度,说那些神学教员残暴无知,都是些精神上的畸人;那些学生则变成毫无权利的被压迫者、受害者,他们愚昧无知,极端自私自利,许多顽劣的学生专门从事偷盗活动,他们脱离社会劳动,“惯于”白白地“糟踏社会财富的储存”。
施蒂纳
麦克斯·施蒂纳(1806—1856年),是卡斯巴尔·施米特的笔名。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最早的无政府主义思想家之一。
施蒂纳是青年黑格尔分子,他死抱住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不放。他是一个典型的唯我论者。他炮制了一套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谬论,鼓吹极端的利己主义。他声称:“我把一切都归于我”,宣布个人高于一切,把私有制奉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他认为国家、财产、道德、宗教以及整个世界及其历史,都是“自我”的产物。他大肆攻击共产主义。马克思批判说:“他对现实的历史一窍不通”,他的观点“实际上是宗教的观点”,“它在自己的想象中用宗教的幻想生产来代替生活资料和生活本身的现实生产”【1】。
施蒂纳是最早的无政府主义思想家之一,他反对任何形式的国家。他的无政府主义思想,被后来的无政府主义者所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对施蒂纳的谬论作了彻底的批判。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