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媒名堂 | 薛静:内容如何为王——网络文学IP改编生产机制的十年变迁

2023-03-09 20:23 作者:北大网络文学论坛  | 我要投稿

2022年12月15日,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薛静老师做客北京大学网络文学课堂,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堂有关网络文学IP改编的线上讲座。


薛静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也是“媒后台”公众号创始人之一。长期从事大众文化、网络文艺与新媒体等方向的研究,在各类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专著、合著、参与编撰的著作十余本,两度受邀担任国际学术会议分组主席,论文多次成为期刊年度优秀论文、封面推荐文章。学术研究之外,亦于《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澎湃新闻等媒体广泛发表文艺评论,《从〈奋斗〉到〈欢乐颂〉:十年之间,时代精神已变》等多篇文章,均引发热烈反响并被广泛转载。


讲座伊始,薛静以《甄嬛传》的名梗为引,谈到作为一部网络文学IP改编作品,《甄嬛传》首播已逾十年。本次讲座也将探讨网络文学IP改编在这十年中发生的变化,并将这些IP改编作品放入生产机制之中,观察生产机制各链条之间的相互作用。薛静选择了三个重要时间节点,对十年来的网络文学IP改编生产机制的变迁进行解读。



2010:必然的变局

第一个节点是2010年,也是《甄嬛传》开始拍摄的年代。从大的时代浪潮和背景来看,新世纪以来网络迅速普及,2010年前后正是中国互联网向移动化转型的重要时期,中国网民整体规模增长逐步放缓,而手机网民规模大幅增长。同时,娱乐产业也经历换代,女演员中“85小花”一代强势崛起,不同于前辈“四大花旦”的成名作多是在纯文学滋养下产生的通俗之作,“85小花”的代表影视作品来源大多有着网络文学元素。2000年代,国产古装剧更偏重于历史的宏大叙事,尝试去影射现实问题,以男性视角为主;2010年前后,网络文学改编作品崛起,《步步惊心》《甄嬛传》等影视剧的流行让大家看到网文改编作品带来的新的力量。

《步步惊心》《甄嬛传》何以流行?薛静认为,这其中反映了2010年前后社会心态中历史感的丧失。正如杰姆逊所说,“在这种状态下,我们整个当代社会体系逐渐开始丧失保存它过去的能力,开始生活在一个永恒的现在和永恒的变化之中,而抹去了以往社会曾经以这种或那种方式保留的信息的种种传统”。当人们普遍质疑宏大叙事中的历史、帝王将相的生活方式与普通个体的日常生活之间的关联时,以新的类型方式重新讲述历史的作品应运而生。

《步步惊心》带来了“穿越”的“类型之新”:“穿越”成为一种新的想象历史的方法,将当代的小人物缝合进过去的大历史之中,女性视角开始进入历史。《甄嬛传》则带来了“内容之新”:这部集宫斗之大成的76集电视剧寓现的其实是当代人的现实困境,以封建社会的等级森严表现出现代人在职场科层制中的生存焦虑,让当代的观众和剧中的人物产生强烈的共情。《步步惊心》与《甄嬛传》的爆红带来一系列长尾效应,互联网资本开始进入文娱行业,IP这一概念也凭借这两部网文改编影视作品进入大众视野。



2015:泡沫与沉疴

薛静将IP改编的第二个节点定在2015年。经过数年酝酿,网络文学IP改编大潮涌现:一方面,网络文学改编剧作数量猛增,从2012年的38部增加到2015年的73部;另一方面,IP版权费用价格飞涨,一度溢价至顶点,但缺乏规范,定价没有统一标准。伴随着飞涨的版权价格,此前网文圈内就已广受争议的抄袭问题也被搬上台面,《后宫·甄嬛传》《锦绣未央》《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少年的你如此美丽》等涉嫌融梗、抄袭的作品播映后引起了广泛的社会论争。

薛静指出,面对版权问题的种种争端,不应忽略网络文学发展初期的野蛮生长阶段。扫描上传港台武侠与台湾言情小说是中国网络文学平台成长的起点,这种今天看来是“盗版侵权”的行为,在当时其实是作者、版权所有者与大陆读者间的微妙情感互动与商业共谋。薛静提到学者储卉娟曾对郭敬明抄袭案有着独到的分析:郭敬明的粉丝们之所以面对“抄袭”这一严重指控不以为意,是因为他们更在乎作品营造出的整体氛围和阅读体验。在网络文学的商业化转型过程中,已经无法追溯究竟是哪一个个体率先创造出某个类型小说的元素,因为穿越、架空、女强、修仙这些元素本身就是在海量的创作和阅读实践中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网络文学的进化过程容纳了各种各样的“思想实验”,不应将法律条文或著作权法的规定视作本质化的存在。因此,网络文学的抄袭之争应当纳入历史维度的思考,不应非黑即白地进行判断。

不同于网络文学的生产体系中作者与读者践行着“积极共有”的类型创作认知,资本的入局呼唤着一部作品的权力主体“道成肉身”,只求包装出唯一的明星化的网文“大神”。薛静认为,对于网络文学而言,我们需要的不是做“原创”与“抄袭”的认知选择题,而是需要在在权力的灵活让渡之间获得对知识本身的尊重,由资本的入局对网络文学进行返身确权。

即使网文IP被高价疯抢,但是在影视制作的生产链条中,仍然没有给予原著作品与原著作者一个合理的位置。网络文学被视为单纯的“内容子宫”,遭到掠夺式开发。蒋胜男《芈月传》署名之争、匪我思存《迷雾围城》IP改编纠纷、阿里影业徐远翔“屌丝购票心理学”发言等案例,都体现出网文作者与读者作为产业角色的弱势。



种种产业弊端之下,依然诞生了一些优质改编作品。薛静将《琅琊榜》和《花千骨》视为这一阶段的改编典范,为泡沫涌生的网文IP改编乱象带来了些许清新的空气。《琅琊榜》的典范之处首先来源于正午阳光的开发模式,导演梯队分明、实力较强,服化道水平过关,创作团队无短板,原著作者参与编剧,更多保留了作品内核与网感;其次,在于它平衡官方与民间的叙事方法,将“家国”悬置,用“情义”填补宏大话语的空洞,从而在这个主流意识形态对理想信仰的讲述逐渐支离破碎的时代对民间朴素情感与官方主流价值进行缝合。《花千骨》的出品使得仙侠类型成为“爆款”,上承《仙剑奇侠传》《古剑奇谭》,下启《香蜜沉沉烬如霜》《琉璃》《苍兰诀》。薛静对仙侠类型在近年影视剧作品中趋于热门的原因也给出了自己的思考,这一类型能够为影视剧中演员、美术、音乐、世界观设定等要素提供更好的发挥空间,在大背景下呈现出极具情感张力的绝美救赎。



在这一时期,影视生产机制也产生了变革。网络文学提供的不仅是原创内容,更有背后的价值体系和思维模式,这是传统影视生产机制无法完全驾驭的。可以说,是网络文学的IP改编倒逼出传统影视生产机制作出革新。2018年起,《延禧攻略》与《如懿传》将电视剧带入网播时代,互联网资本与网络思维进入影视剧的生产制作之中。从《甄嬛传》到《琅琊榜》再到《庆余年》,出品平台经历了传统卫视——网台联播——网络独播的变迁,背后的制片团队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出品方开始正视网络文学的力量。




2020:走向工业化

2020年至今,是网络文学IP改编逐渐走向工业化的阶段。薛静首先回顾了2019年的几件大事:电影《上海堡垒》票房口碑双低,宣告“IP+流量”模式失效;《陈情令》延续着耽改类型的爆火,是对当代读者曾经匮乏的情感需求的一种满足,耽改剧的推出也配合着视频平台收费机制的改变;由腾讯影业、阅文集团、新丽传媒共同开发的《庆余年》的成功,则宣示着影视产业的机制迭代;范冰冰事件、227事件等与疫情来袭带来的经济下行,使得影视行业在寒冬中进入降本增效、减量增质阶段。

这一阶段的影视制作走向工业化,带来一系列产业变革:其一,消化已有IP,取其部分重新组织,如《卿卿日常》;其二,根据已经建立的范式加速制作,如几乎是对《庆余年》模式复制的《赘婿》;其三,开拓类型,挖掘蓝海,抢得先机,如改编自女尊文的《传闻中的陈芊芊》;其四,多种模式合作共赢,买断版权剧逐渐减少,自制剧、分账剧成为主流,但“小而美”的剧作能否成功成为问题。

影视之外,动画、微短剧成为行业新赛道:动画具有低成本、年轻化、不浪费的优势,利于男频作品改编、受众培养与技术转化;微短剧打通下沉市场,能够快速回收成本,以小搏中。这两个方面成为影视行业不断拓展的新方向,连同已有的改编方式的不断变革,更多作品进入文化工业的生产机制,网络文学以影视改编的方式不断走向大众。



在讲座最后,邵燕君老师进行了总结发言。她认为,本次讲座作为本学期最后一次课程,讲授了以IP为核心的商业生产机制的变迁与内在运作方式,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报告,既有全景式的观察,也有丰富生动的内容。

薛静老师在三小时的时间内带来了一堂干货满满的讲座,为同学们带来了关于网络文学IP改编的许多有趣知识。讲座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今天是薛静师姐的生日,网络论坛全体小编祝薛师姐生日快乐!


文 / 潘舒婷

编 / 林師曲


媒名堂 | 薛静:内容如何为王——网络文学IP改编生产机制的十年变迁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