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一篇
写在前面
这篇就是我自己的一篇随笔而已,只是我自己想表达一下我自己在这个网络时代的所见所闻而引发的所思所感。
正文
相信和我有些认识的都知道,我对航空航天都有兴趣,可以说是个萌新飞友/天文迷。但是在这个社会上和我同样有这两个看似“高大上”的兴趣可以说是少之又少。而正是因为这种缘故,我对社会大众对航空航天的一些看法与态度有了特殊感受。
首先是航天/天文
在这一个方面,我首先要说的是某个阴谋论重灾区——美国阿波罗登月究竟是True or False?当然我知道,在之前的一些投票的结果来看,绝大多数人还是相信事实,认为阿波罗登月是真实的。但是,总有那么一小部分人就是站在了“反智”的一方,无脑质疑阿波罗登月。而在这里,我也会前去给那些阴谋论者科普。但是结果嘛……他们有几人会信事实呢?而我也想了想,这种现象造成的原因终究是营销号的泛滥与这方面的科普内容不足。虽说在B站上找到驳斥登月造假论的科普视频并不少,但是它们的播放量又有多少?阴谋论者又看得懂多少?阴谋论者又愿意看吗?
1、地月距离怎么测出来的?
2、从小到大,哪一本教科书怀疑过阿波罗登月造假?
3、哪一个从事航天的科学家怀疑过阿波罗登月造假?
4、拿到美国送出的月球土壤样本的150个国家中,哪国质疑过?
5、当年看阿波罗11号登月直播的六亿人中,谁质疑过?
总之,对于上面问题,阴谋论者不可能知道,他们也不想知道。
此外,或许是当前中美关系导致的,甚至会有人面对NASA都要yygq。而这一点,足以让每个对航天,对天文有爱好的人感到心寒。
我知道,那些对NASA表示“某些态度”的人有那些观点的原因就是那条“沃尔夫法案”。但是,那条反对中美之间航天交流的“沃尔夫法案”为美国国会所签,与NASA又有何干系?而且NASA自己也表示反对那条“沃尔夫法案”。
其次,即便是有“沃尔夫法案”的存在,NASA也有和中国航天的交往。例如:LRO与嫦娥四号在月球探索上的合作、信使号前往水星的路线就是一个华人女科学家算出来的、卡西尼号的土星探测任务就有中国科学家参与。而对于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JPL的设计者之一就是钱学森!
而对于以上的事例,那些对NASAyygq的人知道吗?
而且,对于NASA所有探测内容的非机密内容,都可以在网上和NASA官网上找到。还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点:目前所有天文科学内容95%都来自NASA。而且,如果没有NASA的铺路,中国航天会有如今这么快的发展吗?随便举个例子:在阿波罗登月前,NASA发射了数十枚“徘徊者”号前往月球硬着陆(crash landing),目的就是拍下月球表面高清照片。而中国的“嫦娥计划”并没有月球硬着陆拍照这一计划,原因还不就是NASA为人类提供了关于月球的基本资料?
而对于上面的事例,对NASAyygq的人可曾考虑过?而在我看来,之所以会有人NASAyygq,原因终究是他们对航天、天文没有兴趣或情感。对于那些在航天、天文探索方面扯淡政z的人,你们可曾明白旅行者一号在距离地球40AU远的地方拍下照片《暗淡蓝点》背后的深意?你们可曾听过,品过卡尔·萨根先生的著名演讲《蓝色暗尘》?
思来想去,大众对NASA的态度与航天爱好者不同,究竟是一些营销号在背后煽风点火,把一切上升到政z的高度。所以在此,我给大家推荐一篇专栏:CV4289526。我虽然不期望NASA会主动帮助中国航天,但我认为这并不能否认NASA对人类宇宙探索的贡献。
讲完了航天/天文方面,我就要说说在航空方面的
对于这个领域,我不想写一些太宽泛的只是想聚焦于一个小点——波音。
在ET302坠机,737max后,波音就一直处于风口浪尖的位置。即便是到了今天,737max在巴西和美国投入载客运营了,仍然有营销号在炒作波音。而可以说,正是因为营销号的炒作,才让公众对波音有了一些恶意的态度。被营销号所洗脑的人不会在意客机失事的原因,只会知道那架客机是波音造的,甚至连机龄都置之不理。而更重要的是:面对飞友的科普,他们会直接说我们是在“洗白”、“舔美”,然后直接拉黑(在此@照理说事)。
而对于这一点,任何了解航空的人都会为此感到心寒。
毕竟,对于两起737max空难,确实是波音的问题。但对于其他事故呢?可以说,绝大多数波音客机的事故中,都是飞行员失误或维修疏失导致的。但是,却有那么多人只看得到,也只愿意看到“波音”二字。
“做任何调查,将矛头指向一个人并不难,但我们必须查出意外为何发生,以及如何避免意外再度发生。”——NTSB空难调查员韦斯·提蒙斯
可以分析上面这句话。也就是说:空难发生后责备制造商(如波音)并不是难事,但这对航空业发展有用吗?并没有!此时要做的,应该是着手调查,以避免事故再次发生。同样,在调查结果出来前,也不应随意指责哪一方面。毕竟,空难的原因往往不止一个。而且,正是一起起空难的血的教训换来了如今安全的民航业。
“这个时候要做的,是摒除一切干扰,用现有的证据进行调查。”——FAA航空事故调查员爱德华·基特尔
再来分析一下这句话:空难发生后着手调查才有价值。而像营销号一样刷“又是波音”、“737又出事”对民航业并没有任何价值。
另外,我还要说的是:或许大众对波音和737有抵触的情怀是因为失事次数多。但是,仅仅看事故次数是一种极不科学的做法。对于一款机型的安全系数,应该结合全损当量(FLE)、事故数、航班总数与比率一起看。给大家推荐两个专栏:CV9206772与CV9204644 。
当然我知道,大多数人或许还是难以转变之前的态度。毕竟在这个领域,营销号太过于猖獗了。当标题加上“又是波音”之后观看数翻倍,而对于飞友哪怕专业人士的科普的观看却少之又少。而同样,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那些刷着“又是波音”的营销号和听信营销号的人都无法区分737NG与737Max的区别,甚至无法区分波音737和波音757的区别。一句“又是波音”反应了社会上大多数人对航空的一无所知!这足以让人感到可悲!
最后总结
虽说目前随着中国的飞速发展,我国在航空航天领域也有了重大突破,但是,在科普方面,却总显得有那么欠缺。或许也正是因为如此,才导致了一些营销号的泛滥。而在我看来,如果真的这样下去,对营销号不加以管控,或许真的会有一天,人们对航空或航天的基本常识都丧失了,而这会是一件十分值得警醒的现象。以上就是我的一些感受,这篇随笔可以说表达了许多我想说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