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
以下是听王德峰教授讲座有感。
儒家文化的核心可以用孔子这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来体现。我们不想得到的,就不要去这样对待别人。坚持这一点,才是一名拥有5000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的一员应该做到的。
但现实中,我们距离这样“仁”的要求还有相当远的距离。如果一位老者,由于记忆力不好,犯了一些可笑的错误,做出一些稀里糊涂的举动,我们应该嘲笑他吗?很明显当我们是这位老人时,你肯定不想别人嘲笑我,因此我们也不应该嘲笑他。
而这样的错误,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刻刻都在上演。
我们缺乏自律,总是不小心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我们意气用事,不小心忘记了自己的传统。修心是何其重要又是何其困难。所以,王守仁格物致知,给我们留下了“心即理”的经典。多少人将其奉为经典,却又在鱼龙混杂的社会里将这一传统经典抛之脑后。
我认为,我们都应该在传统经典中汲取那些中国人引以为傲的精神与文明并躬身实践,至死方休。
我们都不是圣人,世界上也没有圣人。我们每一个人都会犯错。圣人的作法是反思自己的错误并改正,“吾日三省吾身”,以此接近圣人的标准。所以,我们都要坦诚地对待自己的错误,“承认自己的局限性”,不断修行,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去规范自己的言行,终身坚持。
一张照片显示Z某陪着老公出现在某国,可能是陪着老公接受一场刑事审判。我们不吃瓜,从这件事得到对我们人生有益的启示才是正确的做法。多想一想如果自己是Z某亦或是其他人会怎么做?是像我们通常看到的那种离婚、吵架,还是跳出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局限去选择陪犯了错误的爱的人走过那段最艰难的日子。前者是普通人,后者的做法更接近圣人。
甩掉一个人容易,但原谅一个人很难。我们都会犯错,这是成长的代价。如果理解了这一点,就容易原谅别人的错误,从而超越世俗的理念。这样的人无疑是更强大的,更值得尊重的。
工作中,如果下属犯了低级的错误,是像普通领导那样臭骂一顿,还是以慈悲心教导他错误出现的原因并帮他不断改过,哪怕再三犯错也不厌烦。后者的作法接近圣人的标准,因为当我们犯错误的时候,也同样希望获得别人的理解和帮助。赵本山在小品中说“这时候的人最需要安慰”。我有时候也会生气着急,事后想想总觉得不妥。如果我们自己舒服了而让别人难受,这不仅不是圣人所为,反而像是混蛋了。
理解万岁!曾经这是一句口号,但我们更要却努力实践。我曾经做过许多混蛋的事,如不理解妈妈的辛苦,不理解爸爸的严厉,不理解老婆的约束,不理解领导的处理。现在成长了,这样的念头虽然少了,但还是没有做到理想的状态,还需要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修行提高,不断地去接近“仁”的要求。
别人说错了话,如果不是有意的,我应该理解别人。如果是自己亲爱的人,如果自己指出他们的错误会让他们难以接受,那就不说,或找到一种他人能够接受的方式。这既是对我们情商的考验,也是对我们智商的考验。两者都需要修行。
有一些人在生活中只考虑他人,少考虑自己。如张秀梅老师,如周恩来总理,如袁隆平爷爷,如那位捡垃圾帮助失学孩子的白方礼爷爷等等。看到这样人的事迹,我总是泪流满面,因为我获得了共鸣,这也是我追求的方向,却还没有做到别人的样子,还需要努力。
王阳明成就了“三不朽”的成就。我们能达其一,便已不易。无论如何,这都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每天早上起床后,就要想一想自己的目标和方向,从而往圣人的标准上更近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