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不一样的愚公移山

2021-03-27 21:51 作者:darkmirror天蝎  | 我要投稿

我使用了精神分析,结合列子的道家观点,重新解读了《列子汤问》愚公移山这个寓言故事之后。我了解到了知行合一的本质。然后在浏览了老子、列子、庄子的著作之后发现了道家的行文逻辑,老子的逻辑是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列子的逻辑是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庄子的逻辑是大贤若疯,大智若愚。

我认为我的方法是科学的,但是列子去今甚远,本着坚持唯物主义的观点,强行解释肯定是不科学的。所以说,公道自在人心,您认为有道理就信,您认为没有道理就别信。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我在此使用心理投射法解释文中隐藏的寓意。太行对应愚公、王屋对应智叟,太行是力行是为欲,王屋是王吾是为私,太行、王屋二山相连代表王欲和民怨都到达了极点,统治者集大私大欲于一身,人民怨声载道。欲众思(私)多,是相对于道家主张的少私寡欲的。结合【子路问强: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进行分析。愚公住山北,是强者,智叟住河曲,是君子,强者唯力,君子唯知。愚公的想法和做法符合北方之强,智叟的想法和做法符合南方之强,都是知行合一的表现。这里愚公和智叟无法交流的关键在于双方都只在自己的频道里说话。人数的描写也反应了时代特点,愚者众,智者寡。最终结局借神喻历史规律,翻译过来就是此处省略一万字,想知道详情的可以去看农民起义和蛮族入侵,讲的是战争或者改革的历史必然性,最终国家再次实现公私分明、知行统一。

回到现实,国家一直在反腐倡廉,有人经不住诱惑,公私不分,被群众举报,然后国家抓贪官,一方面能够为民除害,另一方面能够稳定民心。

列子的文章大都用到了心理投射法,名词都带有字谜或者隐喻,比如太行王屋代表王权民意,由此推测魁父指代父权,祖宗家法,以及父母官。原文的引申意义是说平民连奴役的枷锁都脱不去,如何能够撼动统治者。妻指代女性,女性的感性比男性更强。孀妻弱子指代脱离父权的人的天性,以及朝代末期的特殊社会现象。土石指代土地财富,列子明白阶级矛盾的根本原因在于财富分配不均,土石也指代战斗使人走向极端,思维产生堵塞。投诸渤海之尾的寓意是用广博的知识压制极端思想,把极端思想放到意识的边缘。隐土之北强调的是人民没有土地,投诸隐土之北有分配土地之意。

综上,道家的知行合一指的是行为符合自身的社会关系与社会地位。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德不配位,必有灾殃;人不配财,必有所失。

知行合一源自阳明心学,标准是致良知,现实中很难客观的评判良知。相较之下,我认为大学的解释更好。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道是联系人与万物的逻辑,至善随道而动,道法自然,自然的逻辑来自于实践。大学这段话指的是人要先定而后动,先实践后思考。

由此可见,列子认为愚公移山反映的是封建社会的历史规律,说明列子很清楚这一点:人民是国家的根基,坚持唯物主义、发展生态文明才能使社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以上只是一家之言,赞不赞同都没关系,悟道之人自然会知道。


不一样的愚公移山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