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既然没有技术,就别挑剔我们的价格了

2023-03-28 20:02 作者:奇异文学汇  | 我要投稿

“中国人既然没有技术,就别挑剔我们的价格了,要买趁早,不买拉倒!”德国人轻蔑地说道,之后他们用两台二手盾构机,敲走了我国7.6亿元,还在维修时处处刁难我国。
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辛酸与荣耀呢?事情还需要从我国建国后的建设工作说起。都说想致富,先修路,这句话不无道理,道路是致富的关键,但一条铁路的修建却难倒了很多人。
1996年,西康铁路建设工作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但施工队伍却在秦岭前停住了脚。只因为秦岭的岩石结构十分奇特,整体开凿难度巨大,需要人员亲自完成。
这一过程中,人员要亲手进行隧道挖掘、碎石运出,18公里长的隧道需要数不清的人力支持,所以全程使用人力显然是不现实的。


那时的国际上,对于此类开凿难度的隧道,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应用盾构机。这一类机器集隧道开凿、碎石运出等功能于一身,全程自动化程度极高。
通过这一设备的应用,人员安全和工作效率都将有着数倍的增长。但问题是,那时的我国还没有自主研发的盾构机,就连专业的技术人员都没几个听说过的。
于是从他国进行购买就成了唯一的路。那时的德国就具有着盾构机制造应用的技术,我国便与德国展开了沟通,希望购买他国的盾构机。
但德国的态度十分傲慢,一开口就是3.5亿人民币一台,两台盾构机一共7亿元整。这无疑是天文数字,我国希望就此价格再进行商讨,但德国方面直接表示“不买,就走。”
面对着这样的生意,技术落后的我国没有办法,只能老老实实的全款进行购买,本以为这次可以顺利的开工了,但另一个问题却出现了。
从德国购买的两台盾构机,已经是那时他们落后的产品了,两台机器大毛病没有,小毛病却不断,经常出现各种使用问题。
我国技术人员对此也是束手无策,因为很多人都不了解盾构机的精密构造,想修理也无从下手。



而作为出售方的德国,自然有义务进行售后维修,但德国又开出了不平等的条件。那就是维修的一切费用,都由我国承担,包括技术人员的往返费用、住宿餐费、每日工资。
那时德国给出的每日工资是一人3000美金,这无疑是仗着有技术就刁难我国,但技术落后,就必定会被动,我国也只能这样接受。
而即使是这样,德国技术人员也会远离我国的工作人员,不与他们进行任何技术交流,对设备检修时也都独自完成,不让我国的人员参与,这是明显的防备。
但不容置疑的是,即使是这样的设备,也极大地提升了隧道开凿的速度,最终让我国成功建设了西康铁路。
经过此事,相关的技术人员深深感到了技术落后的弊端,于是一支想要独立设计、打造盾构机的技术队伍于2002年诞生了。
可队伍中的人员都没怎么见过盾构机,更别说设计了。但这难不倒中国的技术人员,他们照着这两台盾构机的说明书,一点点的分析各个部分的零件,哪怕一颗螺丝钉都不放过。
这一干,便是6年。终于在2008年,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台复合式盾构机“中国中铁一号”横空出世,并被用于天津地铁的建设。


下线当天,所有的技术人员都屏息观察,直到看到盾构机从设定好的位置漏出头来,大家才放声欢呼,6年磨一剑,属于中国的盾构机,成了!
有了这一次的成功,我国盾构机的建设便开始突飞猛进,属于中国制造的各类盾构机纷纷出世,被应用我国各地的基础建设之中。
同时,我国也注意到了这一商机,开始向其他国家进行盾构机的出售。那时具备盾构机出售能力的国家,总是将自己的盾构机价格定得虚高,而我国却降低了价格,提升了质量。
一时间俄罗斯、丹麦、澳大利亚等国家都开始从我国进口购买盾构机。在2017年时,我国盾构机已经占领了全球的大半市场。
从任人宰割,被人漫天要价的技术空白国家,到掌握技术、自主研发、大力出口的技术控制类国家,我国的盾构机行业走的艰难,但却稳固。
这背后是无数技术人员夜以继日的研究、学习、实验,更是我国匠人精神的支撑与体现,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信念,我国才能逐步走到世界的前列。


既然没有技术,就别挑剔我们的价格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