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政治经济学概论》10.2 级差地租的第一形态(3)

2022-10-22 08:08 作者:晦无  | 我要投稿


  以上,我们阐明了级差地租的一般概念。为了更具体地了解级差地租是怎样形成的,我们还必须进一步研究级差地租的两种不同的形态。

  形成级差地租有三种不同的条件:第一,是不同地块的土壤肥沃程度的差别;第二,是不同地块的位置上的差别[1];第三,是连续地投入同一地块的各个资本的生产率的差别。由第一和第二两个条件形成的级差地租,马克思称之为级差地租的第一形态或级差地租Ⅰ;由第三个条件形成的级差地租,则称之为级差地租的第二形态或级差地租Ⅱ。

  让我们先来考察级差地租的第一形态。这种级差地租,是并列地投入不同地块的各个资本具有不同生产率的结果。

  造成这种不同生产率的条件,首先是土壤肥沃程度的差别。所谓土壤的肥沃程度的差别,除了包含气候条件的差别之外,主要是指土壤结构和土壤中所包含的植物营养素的差别。土壤的肥沃程度并不全是自然形成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自从人类干预自然界以后,土壤的肥沃程度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也受着人自身活动的影响,并且由于自然或者人为的原因,它也总在不断地发生变化。马克思说道:“丰度[2]虽然是土地的客观属性,但从经济学方面说,其中总包含一种对农业现有化学发展状态和力学发展状态的关系,所以会和这种发展状态一同变化。”[3]例如,由于采用了某种细菌肥料和化学肥料的结果,从前被认为贫瘠不毛的土地能变成适于耕种的丰饶土地;由于实行合理的耕作和排灌,又可以改良洼地和盐碱地的土质,等等。但无论土壤的肥力怎样变化,在一定的时间内和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不同地块的肥沃程度又总是有差别的,而这种肥沃程度的差别,必然要使投入不同地块的资本的生产率产生差别。

  假定有A、B、C三块面积相等的土地,投在每块土地上的资本都是100元;又假定这100元资本在一个生产周期中全部消耗掉,并把价值全部转移到新的产品中,而平均利润都是20元。但因肥沃程度的不同,各块土地的产量也就各不相同:假定A地产6担粮食,B地产5担,C地产4担。这样,A、B两块地所形成的级差地租便如表一所示:

表一     

  在这里,虽然就每块土地的全部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来说,都是120元[4],但由于它们的产量不同,因而每块土地的单位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便各不相同。A地是20元,B地是24元,而C地则是30元。可是在市场上,它们都是按照由劣等地[5]所决定的社会生产价格即每担30元的价格来出卖。因此,A、B两块地就可以从它们的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和个别生产价格的差额中,分别获得60元和30元的超额利润。这就构成了级差地租Ⅰ。

  级差地租Ⅰ既然是以劣等地决定的社会生产价格为前提,因此,随着劣等地的土壤质量的变化,随着各级土地与劣等地之间肥沃程度差别的变化,地租的数量必然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下面,让我们进一步分析这种级差地租数量变化的趋势。


注:

[1] 这两个条件又可以归结为并列地投入不同地块的各个资本的生产率的差别。

[2] 指土地的肥沃程度。编者注。

[3]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764页。

[4] 等于所耗资本加平均利润。

[5] C地。

《政治经济学概论》10.2 级差地租的第一形态(3)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