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讲记2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师: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你们课本上经常见到的是什么意思?
生:我们都查到的是一样的意思,但感觉有点不对。
师:不对在哪里呢?怎么没人说,你们不讲,我来讲,为啥没人说?你们肯定没有去认真查,不然怎么会讲不出来。你们上了这么多次论语了,你们知道,惯常查到的解释,基本上都会被我认为不正确,因此即使你们查到了也不愿意讲,怕出错,也不愿意动脑想错在哪里,就等着我讲我的理解。
其实我的理解也不一定是正确的,只不过我这样讲出来比较符合逻辑,符合客观事实,符合孔子思想的框架范围。你们在网上或者其他书本上查到的理解,符合也可以拿来探讨呀。我不是要一个正确的答案,而是要一个正确的做学问的方式,这样你们的逻辑才会得到训练。
生:我查到了什么意思,就算你知道,如果问你的人不该知道,你也不能说你知道。要按不同的人,给出不同的回答。这才是智慧。我觉得比较符合逻辑。
师:那几个知分别表示什么意思?你只给了答案,没有给出推理得过程,就表示你没有想清楚,只是照着别人的解释读出来而已。

好吧,我来讲一下吧,这句话我们课本上惯常的解释就是,子路啊,我来告诉你什么才是真正的智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呀。
有什么问题呢,首先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个最多能代表一个人诚实吧,怎么能说他有智慧呢,诚实不等于智慧吧?其次我们对于自己很多的认知是很难弄清自己哪些东西知道,哪些东西不知道的。最后就算知道自己哪些事情知道,哪些事情不知道,难道都要诚实面对吗?商业谈判的时候,求职的时候,老板对员工讲话的时候,审判犯人的时候,这句话以上哪些场景能用?
我们课本上很多时候解读的论语都是属于这种逻辑不通,让大家死记硬背,把大家变得不会思考,所以上我的课,一定要去自己思考,哪怕是错的,也没关系。
我们来解读这句话,首先来看看,这句话的核心字,由就是指子路,跟前面由之瑟一样的。诲就是教诲,教导的意思。女是汝的通假字,指你的。知是智的通假字。诲女知之乎,意思就是我来给你讲讲怎样才能算得上是智慧吧。
后面的正确断句应该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第一个和第三个”知“,都是一声,其余的知读四声,通智,表示智慧的意思。如果不能做到正确地断句,那么这句话就很难理解正确。知之为是以动用法,以知而为,就是按照知来做事,这里的知就是孔子说的仁和礼,到了明朝王阳明又总结了一下知行合一,知就是良知,而不是知道的意思。以知而为意思就是依照良知和天理做事。
接下来知之就是以之为智,意思就是这样算是有智慧的做法。不知为:不以知而为,不依照良知和天理行事。不知:以之为不智,意思就是这样就是没有智慧的做法。最后来个总结,是知也:这样才算是有智慧。
那这句话完整的意思就是孔子说:子路啊,我来跟你讲讲什么叫做真正的智慧吧,依照你内心的良知(天理,规律)而行事,这就是有了智慧,相反,不依照良知去做事,那就是失去了智慧,而这个简单的道理,其实就是智慧本身啊。
这句话说起来还是有点绕,故意把知和智放到一起,猛一看有点乱,但是你要是能够抑扬顿挫的把这句话读出来,反而起到了强调的效果。

我举个例子来帮助大家理解这句话吧,之前我们讲过慧能跟神秀的故事,这里我讲一下五祖弘忍和慧能的故事,慧能自幼家贫失学,以砍柴为生,偶然听人诵经,“心即开悟”,打听到经从五祖弘忍处来,立即抛开一切前去求法。五祖一见慧能,即知其“根性大利”,留他在“糟场”干粗活,告以“恐有恶人害汝,遂不与汝言”。其后阴错阳差,不识字的慧能竟然作出“何处惹尘埃”之名偈。五祖认为事不宜迟,乃夜里三更传法并授以衣钵,亲自送他渡江远去,嘱咐他隐于山林。
十五年后,慧能出山,由印宗法师为他剃度,反拜慧能为师。自此禅宗在慧能手上开枝散叶、大放异彩,历久不衰。
这个故事最美妙之处就在于五祖根本没有教慧能什么,只是认出他,信任他,也没过多交流,就把衣钵传给了六祖,成就了世间最伟大的传承。要知道在慧能见弘忍之时,弘忍门下弟子已有千余人,其中不乏博学多识、德高望重的佛门之士(如大弟子神秀等)。这些弟子皆经弘忍多年辛苦调教,但他知道其中无一能开悟而成大器者。弘忍认为只有“根性”才是传承的要件,其余如学问、才艺、名望皆无足轻重,“大利根者”一人可抵千军万马。弘忍这样的见识,正式来自于良知。
弘忍这样选择接班人,不仅否定了自己多年教化的成果,也必然对原有的接班体制造成重大的冲击。下面跟了你那么多年的弟子你不选,偏偏要选一个远道而来,目不识丁的小子。这样做凶险异常,在原有的体制内慧能肯定混不下去,因此五祖让慧能远遁山林十五年后再出山。最后慧能将禅宗在中国发扬光大。这才是真正的智慧,有这样长远智慧的能有几人呢?我们现在做公司的,做企业的能有这样智慧的,企业肯定做得更长更久。但是很多时候企业的衰败,不是来自外部的竞争,而是内讧。

再讲一下怎么用吧,网络上不是经常有这份工作我该不该继续做下去?老婆和老妈同时掉进水里该先救谁?到底是事业重要还是家庭重要?等等。真正智慧的做法就是依照你内心良知和天理做事,做到知为合一就行了,这个就是最简单的道理,也就是真正的智慧。
这句话听起来无比的简单,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几个呢?这件事任重而道远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