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104、股票行市
【本文转载自《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徐禾主编】
【如有错漏或其它问题,欢迎指正】
104、股票行市
股票行市就是股票买卖的价格。
股票是它的所有者向股份公司投资入股并借以取得一定收入的凭证。它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一种重要的有价证券。股票本身并没有价值,所以能够买卖,具有价格,完全是因为握有股票的人凭股票可以向企业领取一定的股息。出卖股票,实际就是向别人转让这种领取股息收入的权利,因而必须取得相应的代价,这就构成了股票的价格。
因此,与一般商品价格不同,股票的价格并不是它的价值的货币表现,而是资本化了的股息收入。也就是说,股票价格应当等于这样一笔货币资本,即:假定把它存入银行的话,则能得到和股息额相等的利息。如果将出卖股票所得的货币存入银行,获得的利息低于股息收入,那么握有股票的人就宁肯保留股票;反过来,如果购买股票后所能获得的股息收入,低于这笔货币存入银行所得的利息,那么货币所有者就宁愿把货币存入银行,而不会用它来购买股票。
一般说来,股票价格和股票的票面金额是不相同的,它不是大于就是小于票面金额。股票价格的高低,即取决于股息的大小,同时也取决于利息率的高低。它与前者成正比,而与后者成反比。用公式表示就是:

例如,假定一张票面额为100元的股票,每年可以领取10元即10%的股息,而当时银行存款的利息率为5%,那么这张股票的价格就应等于10÷5%=200元。
当然,以上只是对股票价格的纯理论分析,它表明在供求一致条件下股票的价格水平(或者说股票的平均价格)是怎样决定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股票的市场价格,因受股票供求关系的影响,是围绕着上述平均价格不断上下波动的。影响股票供求的因素极为复杂,因而股票的市场价格也就时起时伏,经常变化。正因为这样,所以买卖股票也就成为资本主义国家金融市场的一项主要投机活动。股票行市的涨落,通常是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状况乃至政治动向的敏锐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