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这个四月属于莎士比亚
“四月是属于莎士比亚的,他是春天呼来的一阵风,只为滋润因尘世而逐渐干涸的灵魂”。

我这个月一共阅读了四本关于莎士比亚的书籍,分别是傅光明的两本《戏梦一莎翁》和《天地一莎翁》、濑户宏的《莎士比亚在中国》、斯蒂芬·格林布拉特的《莎士比亚的自由》。以及在四月24日去观看的一部独角戏《一个人的莎士比亚》。
首先我要说的是傅光明的《天地一莎翁》和《戏梦一莎翁》。
坦白来说,这两本书并没有让我学习到更多的“新东西”,这可能是因为在这之前我已经读过他的《莎士比亚的黑历史》这本书。所以,这两本书给我一种有点啰哩啰嗦,冗长,但是又没有什么特别新的东西。不过如果是刚刚接触莎士比亚的话可以来看一下,了解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原型故事以及相关解读。
《莎士比亚在中国》相对就更能引起我的兴趣了。这本书除了讲述了中国如何接受并且认识莎士比亚,也列出来了对于国内演出并且具有一定意义的莎士比亚戏剧。我一直觉得戏剧呀,话剧在国内其实都相对比较小众。好剧上演更多是在大城市,小城市其实并没有什么机会能够看到不错的剧目(甚至来了也不会有多少人来看)。国内的人一开始认识莎士比亚更多是从文本开始的,而不是从戏剧开始的。这在我看来也就造成了很多人都觉得莎士比亚不讲人话,故事无聊的主要原因,虽然兰姆向来觉得莎剧就不该搬上舞台,但是对于不是英文母语的读者来说,不去观众席上去观看这部戏剧其实是一种损失啊。因为哪怕语言不通,耳朵是不会骗人的,莎士比亚的台词是诗化的,听英美人念莎士比亚的对白你能够很清楚的体会到这些对白的韵律,而且通过不同的演员戏剧性的表演更能让观众去理解不一样的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的自由》则更多是讲述了莎士比亚戏剧中更为隐晦,内在的一部分因素。比如莎士比亚虽然生活在一个相对更加封建,受到束缚更多的时代,但是他的戏剧在舞台上却是自由的。他的戏剧角色表达出来的感情是超前的,多样的。在他那里,有世俗和基督的对抗、有美与丑的碰撞。他之所以自由,在我看来有一个更为重要的一点:莎士比亚从来不说教。莎士比亚只是把故事呈现出来,不论你是否喜欢,但是并没有什么别的原因。观众喜欢的才是最重要的,其他并无所谓。
最后聊一聊《一个人的莎士比亚》。首先我要夸一下老乔的表演,这部剧很了不起的一点就在于这是他本人自编、自导,自演的独角戏,也就是说基本都是由他一个人完成的,太了不起了。其次呢,这部剧的剧情其实不难,非常的简单。前期挺平淡的,但是不无聊,时不时还能传来短暂的笑声,而且大家也都会很配合的去鼓掌(这种事情在电影院比较难看见,我个人更喜欢这样的氛围)。这部剧后期比较精彩,往后这个因为车祸只能吱吱呀呀艰难的说话并且只能坐在轮椅上的可怜的汤姆在念出那段著名的TO BE O NOT TO BE时真的感动到我了,老人家的演技真的很棒,感染力非常强!

今年已经是喜欢莎士比亚的第五个年头了,最初只是因为fate系列的一个同名角色,后来接触了他的作品,认识了那个真正的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对于我在三观的影响上其实蛮大的,在他众多所影响我的因素里,其中最深的应该就是体谅与共情。去体谅那些与自己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异乡人,去体谅那些与大主体不同的少数人。体谅,这在我看来是这个浮躁的时代很难去做到的事情,但又是尤为重要的。因为谁都有可能是少数的那个人,谁都有一天会陷入厄运。没有什么事情是绝对的,没有什么人是绝对正确或者是错误的。整体是由个体组成的,每一个个体都那么与众不同,要么重要。个体的力量微弱,个体会犯错,因为个体是人,而人是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