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端生弹词《再生缘》
弹词中最优秀的作品首推《再生缘》。
《再生缘》全书20卷。前17卷陈端生做,后3卷为梁德绳续,道光年间侯芝修改为80回本印行,三人均为女性。陈端生(1751—约1796),浙江杭州人,祖父陈兆伦有声望,曾任《续文献通考》纂修官总裁。端生18岁在北京开始创作《再生缘》,至20岁因母亲病故而停笔。3年后嫁会稽范菼,范因科场案发配新疆伊犁,端生此后续写至17卷不复再做。嘉庆元年(1796)大赦,范菼归,未几,断生病卒。
《再生缘》的故事发生在元代昆明的三大家族之间。大学士孟士元有女孟丽君,才貌无双,许配云南总督皇甫敬之子少华。国丈刘捷之子刘奎璧欲娶丽君不成,遂百般构陷孟氏、皇甫两家。丽君男装潜逃,后更名捐监应考,连中三元,官拜兵部尚书,因荐武艺高强的皇甫少华抵御外寇,大获全胜,少华封王,丽君也位及三台。父兄翁婿同殿为臣,丽君却拒绝相认。终因酒醉暴露身份,丽君情急伤神,口吐鲜血,皇上得知,反欲逼其入宫为妃,丽君怒气交加,进退两难。陈端生至此辍笔。
《再生缘》较成功地塑造了孟丽君的艺术形象,并通过这一人物寄托了作者的人生理想,热情歌颂了当时社会条件下妇女挣脱礼教束缚的思想和行为,赞美了女性的才识和胆略。她“挟封建道德以反封建秩序,挟爵禄名位以反男尊女卑,挟君威而不认父母,挟师道而不认丈夫,挟贞操节烈而违抗朝廷。”(郭沫若《〈再生缘〉前十七卷和它的作者陈端生》)。因此,作品在称颂女性智慧的同时也流露出一定的封建说教成分,正如侯芝在原序中所说:“叙事言情,俱归礼德。”梁德绳续作结以“大团圆”,似乎也是不得已的必然结局,大约陈端生是实在不愿看到这一了无意趣的结果方才搁笔停作的。
《再生缘》结构庞大,情节离奇曲折,而作者却能在布局安排上驾轻就熟,显示出超人的才华。如第二回,叙写众人观皇甫少华与刘奎璧赌射宫袍一事,场面设置转换频繁,作者一一写来,面面俱到,即使整个气氛活跃热闹,又极富层次感,毫不紊乱,真堪与曹雪芹“群芳开夜宴”式的大手笔相媲美。其叙事文情并茂,徐纡委婉,尤善铺排渲染;刻画人物内心世界则细腻入微,富于女性的敏感。 全书词气洒脱流畅,语言雅俗共赏。然而由于基本是以七言排律铺写成百万字的长篇巨制,形式缺少变化而略显单调。作为讲唱艺术,本可由音乐的变化和表演时的处理加以弥补,但作为纯粹的读本,其表现力不能不受到一定的限制。另外,情节的调度安排或留有人为痕迹而稍嫌勉强,状物写貌或堕入俗套而遗神失真。至于脱离生活、有违史实之处,考虑到作者是个足不出户的闺中女子,当然也就可以理解了。
以上文字全部节选自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第三版)的第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版次是1999年8月第1版,2014年5月第3版,印次是2014年7月第2次印刷。
郭沫若将“南缘北梦”并称,《红楼梦》有结局,但是失传了,《再生缘》是作者直接没写结局,而且两本书都被续了一个符合封建礼教的结局,流传于世,但是从各种角度看,续书都是违背了原著精神和作者本意的,但是也许,只有这样,这两本书才能流传下来。
《再生缘》无论是最初被改编成戏曲,还是之后改编成话剧音乐剧影视剧,其实都弱化了原著中的戏剧冲突,包括本剧,让“才子佳人大团圆”的结局变得合情合理。从观众的反应来看,这种改编是成功的,但是从思想性艺术性来看,都是失败的,而且事实是,观众是可以接受悲剧结局的,就像87版红楼梦一样,只要作品足够好。
目前为止我只在淮剧和越剧中看到了不一样的结局,江苏省淮剧团陈芳主演的淮剧《孟丽君》中,孟丽君嫁给了皇帝。

忻雅琴主演的上海越剧院首部沉浸式小剧场实验越剧《再生•缘》中,孟丽君谁都没选。

希望有一天,能有完整反映陈端生《再生缘》原著精神的影视作品展现在大众面前,让我们可以领略那位惊世才女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