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实惠的“瑞士军刀” ---- Antelope Zen Go Synergy Core 声卡上手体验(下)

2021-05-03 23:37 作者:ffjigft  | 我要投稿

声卡不比其他电子设备。手机平板可能一年一更甚至半年一更,但声卡的更新相隔 4~6 年是常态;因而声卡厂商,特别是高端声卡厂商的新品发售,在笔者这个业余爱好者眼中来看是大事。
Antelope Zen Go Synergy Core 已经铺货大概两个月了。笔者翻看知乎 B 站,完整的评测和使用分享少之又少,故写作几篇,来分享一下自己的使用感受和见解,希望可以帮到有需要的人。
笔者只是一介穷学生,没有收广告费,产品所有的问题都会尽力发掘指出;专业知识不算丰富,用过的设备也很有限,所以文章也不敢打“评测”的名号。如文章的内容有问题,还请看官指出。



平台兼容性/稳定性

在万元声卡一直位于音质第一梯队的 3A(Apogee,Antelope,Universal Audio),羚羊是唯一一家始终努力保持 Windows 平台兼容性的公司

Apogee 的产品几乎不支持 Windows,直到前几年才在相对低端的 Duet、Quartet 等产品上面给出了 Windows 驱动,Element、Ensemble 和 Symphony MKII 等产品一直是 Mac 独占(最新的 Symphony Desktop 倒是直接给到了 Windows 驱动)。
关于 UA 的产品,笔者看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有人声称 Windows 环境下使用 UA 声卡非常稳定,同时有人声称 UA 产品对 Windows 平台兼容性不佳。不过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指,UA 对于 AMD 平台的兼容存在问题。


在使用 Zen Go 期间,笔者体验了多个不同的平台(自己的和从别的同学手里面借的),它们包括:

  1. 惠普暗影精灵 2 Pro 笔记本。i7-7700HQ。Windows 10 环境,走 USB-A 口

  2. 台式机。Ryzen 7 3700X,微星 B550 TOMAHAWK 主板。Windows 10 环境,走 USB-C 口 / USB-A 口。

  3. 台式机。i9-9900K,技嘉 Z390 Designare 主板。Windows 10 和黑苹果 10.14 Mojave 环境。走 USB-A 口。

  4. 外星人 Area-51m 笔记本。i9-9900K。Windows 10 环境。走雷电 3 口。

在黑苹果主机上面,笔者遇到了一些比较特殊的问题。技嘉 Designare/Vision D 系列主板基本都会板载两个雷电 3 接口,其中 Z390 板载了 JHL7540 控制芯片,为两个雷电 3 接口 提供了独立的 Pcie 3.0*4 的带宽,非常适合搭建黑苹果平台。但一个小问题在于,从 10.14 开始 macOS 给出了 USB 接口最多不超过 15 个的限制;由于网卡等设备本身也要占用 USB 通道,根据最推荐的分配方案,雷电 3 接口没有被分配到 USB 通道。因而一般的雷电声卡可以直接使用两个雷电 3 口,但 Zen Go 却无法由 USB 线直接连接雷电 3 口。笔者就只能退而求其次,使用附赠的转接头来连接 USB-A 口。


在各个环境下,Zen Go 的表现基本稳定,包括 AMD 平台。笔者遇到过的问题包括:

  1. 暗影精灵 2 Pro 笔记本的 USB 供电不足,导致偶有爆音。类似的情况在笔者以前使用的 Presonus 和 Focusrite 声卡上一样会出现。

  2. macOS 环境下偶尔有 Launcher 关闭了以后打不开的情况。查看后台进程,发现 Launcher 进程似乎卡死;杀掉进程以后一切正常。

正如笔者在前一篇文章里面提到的,Zen Go 兼容性/稳定性超出了笔者的预期,大大增加了笔者对羚羊产品的好感。笔者在咨询叮咚音频客服的意见以后客服也表示,羚羊更新推出 Synergy Core 后缀的产品很少出现软件问题。



纸面参数

图源:LIKEMUSIC

纸面参数是不可能不提的。上图是 LIKEMUSIC 给出来的一份参数横向对比图[1],准确性稍微比常见于某宝店的那个蓝色底面的图准确一些(Zen Go 的话放最大增益为 +65db,而 Duet 为 +75 db)。

关于给出的第一项,模拟通道数量,个人表示完全看不懂。模拟输入输出通道,Zen Go 为双话放,一对 Line out 和一对同轴非平衡(两个输出音量绑死),共计残血 2 进 4 出;Duet 有双话放,一对 Line out,共计 2 进 2 出;Babyface Pro 有 双话放,再加一对 Line in,一对 Line out,共计 4 进 2 出;Apollo Solo 有双话放,一对 Line out,共计 2 进 2 出。完全看不懂这一行的数据是在干啥 ......


纸面参数上 Zen Go 总体占优势。除了话放最大增益低于 Duet,I/O 少于娃娃脸,其他各项上基本都占优势或者持平(那个 DSP+FPGA 搞不清和一般的 DSP 有啥区别,个人总感觉没有区别)。纸面音质参数的动态、底噪,Zen Go 都拿出了四款声卡里面最好的表现。羚羊还宣称自己使用了自家高精度的 AFC 时钟;音频时钟上面要通过实战辨别出什么区别是非常难的,但结合羚羊在音频时钟方面的成绩,这边就当羚羊的宣传里面没有水分,这方面占有优势。另外 Zen Go 在这几款产品里面价格最低,性价比的优势相当显著。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纸面参数不能“全信”;这一点就算抛开比较玄学的“供电”等等 Hi-fi 论调,也是有依据的。比如声卡一般给出的 频率响应图只有一正一负两个偏差极限值,最多给出个 RMAA test 的频率响应图,但一般都不会给出考虑了音量因素的波浪图(和耳机一个道理)。更何况各家厂家给出的参数不一,不仅单位可能不一样,更有可能测量方法不一样等等,导致完全无法换算(比如 A-weighted 过后的动态范围)。因而纸面参数的参考意义尽管比较大,但依然是有限的


但是,有一处问题显得非常扎眼:耳放推力

关于旗下产品的耳放推力,用户一般可以轻易地在网页或使用手册附带的参数表里面查到。Duet 给出的数据是最大值 +19dbu,Babyface Pro 给出的数据是 1000Ω 下 +13dbu 和 +7dbu(3.5mm 插口),Apollo Solo 给出的数据经过换算[2]是 300Ω 下 14.91dbu,32Ω 下 11.07dbu;笔者自用的 Focusrite Clarett 8PreX 给出的数据是最大值 +16dbu。每大 6dbu,可以看作声音大了一倍;从数据上来看,Apogee 一骑绝尘,UA 和 Focusrite 算中等,RME 落后一些。

那么羚羊呢?翻遍了羚羊的说明书,发现耳放推力这个参数,羚羊 根 本 没 给 ...... 这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了羚羊的不自信:从官方直接提供的参数来看,羚羊往往是各个厂家中提供纸面参数最少的,而且由于易碎贴的存在,消费者一直极少有机会获知羚羊设备内具体的元器件型号,这无疑对消费者的选购造成了阻碍。

在厂家刻意不给纸面参数的情况下,笔者只能给出主观上的判断。Zen Go 的耳放表现听上去大概和 8PreX 在同一个水平,但是可能略弱一丁点

这个判断大体上和羚羊过往产品的主流评价相符。在羚羊的万元水平设备上,耳放推力一直是显著的短板。


至于 Line Out 的音量,纸面上大家都在 +20dbu 左右,拉不开差距。

笔者日用的监听音箱是声荟 MH6A,一个 6.5 寸箱愣是表现出了 8 寸箱水平的超大功率,音量从来就没开满过,因而使用的时候对这块完全无感。


关于移动平台的支持,笔者个人不算太关心。移动设备连接不便的问题,笔者已经在第一篇文章里面进行了分析,对此比较关心的读者请自行阅读。



调音

笔者在收到声卡到现在的一个月不到的时间内没有捞到录音的机会,因而完全没有办法对输入作出什么评价,无奈只能从监听回放的角度来谈一下问题。

对于中高端专业声卡,特别是万元以上的声卡来说,AD 理应比 DA 更加重要。因为 DA 方面大家都做得差不多,越来越逼近极限,而 AD 还有可以发掘的潜力,而且染色问题的影响也更加显著。


纸面参数以外,一个很值得关心的地方就是调音。尽管理论上来说大家都是监听声卡,都应该走白开水路线,但是实际听起来确实还是能够感受到比较明显的差异。

在上手羚羊以前,笔者用过几年的 Focusrite,几个月的 Presonus,和几次的 Audient(高频量感偏多,失真偏重)。上手理论上音质(必定)好于 Focusrite Clarett 的 Zen Go,除了左右声场更宽,配器细节更丰富(特别是中高频细节)这些意料之中的点以外,令笔者比较诧异的是,Zen Go 低频的量感明显比 Focusrite 和 Presonus 更少一些

笔者手头有 M50X,DT770Pro 和 EX800st(监听塞)这三个日用耳机,一对声荟 MH6A 音箱,还有一台 Focusrite Clarett 8PreX 作为参照;音箱的情况还稍微好一点点,但耳机都能够明显听出来这样的差异。同样的一段交响乐,8PreX 能够听出来一点点 sub 频段,就像房间轻微的驻波起振一样的感觉,但是 Zen Go 就完全听不到,而同时提供了更加丰富的中高频段的。笔者还专门请来了身边的一些耳机发烧友,都能比较明显地听出这样的差别。

参照其他一些硬件党的意见,笔者不负责任猜测,Zen Go 可能采用了来自 ESS 的芯片方案(网上几乎找不到羚羊硬件的拆解)。Clarett 8Pre/8PreX 使用的 DA 芯片应该是来自于 AKM 的 AK4413[3],而 ESS 芯片在相对容易做到高动态的同时,相比于 AKM 芯片一般会低频量感偏少一丁点,高频量感偏多一丁点(参见 Apogee),这和 Zen Go 的情况基本符合。同时具有说服力的是,2020 年 10 月份 AKM 工厂大火,导致很多专业声卡都出现了供货困难和涨价的情况,而羚羊新品的发布上市却丝毫未受影响且供货充足。


当然,这样的差别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没有那么大。比如,iPhone 辫子线的调音其实已经足够白开水了;而从 iPhone 辫子线切换来,无论是 Clarett 还是 Zen Go,明确的感受都是更加丰富的细节,而很难注意到低频的量感差异。

对于这种调音取向是好是坏,笔者是完全没有头绪的,因为笔者听过的高端设备是在太有限了。笔者专门去听了一下其他设备的实录对照,总体来说,感觉 Apogee Duet 的高频还要更刺一点点,RME Babyface Pro 的声音会略微闷一点,而 UA Apollo Solo 在配器细节更少的情况下,调音取向似乎与 Zen Go 相接近。

主观上来说,笔者认为这样的调音差异在实际干活的时候影响有限,但对其不适应的使用者无疑需要一定的适应期。笔者一直坚信,要做好后期的话,一个必不可少的要点就是要吃透自己手头的设备;比如对一个声卡来说,一定要多听,反复听,确认在这样的一台声卡上,各个频段大致多少的量感是合适的,大概怎样的音色质感是好的,大致多宽广的声场算是令人感到舒适的。作为一个超过 4 年的 Focusrite 用户,在听了上百首歌以后笔者明显感觉,之前一些能够判断准的低频量感有些判断不准了。笔者大概还需要一段时间的磨合期,才能完全适应这台设备。

从听感上来说,笔者比较喜欢用手头 80Ω 阻抗 DT-770Pro 连接 Zen Go 监听。尽管阻抗偏高,DT-770Pro 本身声音比 M50X 糊一丁点,但没有 M50X 那样的低频量感偏少,极高频量感偏多(齿音)的问题,因而和 Zen Go 的相性似乎比较好。



结尾

如果需要用一句话来概括 Zen Go SC,那么正如这三篇文章的标题所言,笔者的回答是,羚羊是一款实惠的“瑞士军刀”

当面向创作需求的时候,羚羊给出了 3000 价位第一梯队的音质,对标 Apogee Duet、UA Apollo Solo 和 RME Babyface Pro FS;当面向直播需求的时,羚羊给出了内录跳线、多通道 WDM 驱动、DSP 插件在内的完备支持,与 RME Babyface Pro FS 不相上下;再看回价格,羚羊又相比竞品便宜了几百甚至上千,掌握着性价比优势。

当然,Zen Go 的小毛病还有不少;但对于羚羊来说,Zen Go 的素质足以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作为羚羊的先锋杀入 6000RMB 以下的、羚羊过往从未触及的市场,Zen Go 得以对竞品构成现实且强烈的,抢下一块令人眼红的蛋糕。

笔者为什么会选择羚羊?说白了,笔者的心态比很多人接近。对于大多专业音乐人来说,他们最优先保证的是能用,其次才是好用;一台设备不论其参数再华丽,它必须在需要的时候能够无比稳定地工作,保障生产力需求;如果一台设备参数华丽,但在工作期间不稳定,或者会给工作带来不便,那样专业人士一定会弃之不用;对于专业人士来说,他们宁愿花特别大的价钱买现成的可靠方案(来节省自己在“细枝末节”上花费的精力),也宁愿为了保证绝对的稳定性而牺牲设备性能。但笔者不一样:身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笔者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解决各种设备的问题,也具备更强的独立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只要问题不大到无法解决,笔者一定会追求极致的性价比,或者极致的性能。Apogee Duet、RME Babyface Pro FS 这些都是非常稳定成熟的方案,然而 Duet 古老的 Mini-USB,RME 略显古板的做派等等,这些是笔者一定不会忽视的。

幸运地是,在笔者下决心与羚羊软件斗智斗勇的情况下,Zen Go 驱动软件却没有给笔者带来什么像样的麻烦。

说来,最近有一件事情直接搞得笔者血压升高:


羚羊新品:Zen Q Synergy Core

在笔者的文章还没写完的时候,羚羊突然在 4 月 27 日发布了新的 Zen Q 声卡 ......

羚羊你家伙不讲武德!羚羊你这是背刺!羚羊你这是沙仁猪心啊!!!

Zen Go 发布在一月末,笔者在三月末买了,然后你羚羊 4 月末发布升级版?!

别说专业音频厂商了,3 个月发布升级版,最激进的手机厂商都没见过你这样玩的吧?!

唉 ...... 多说无益,笔者带大家看一下 Zen Q 都升级了哪一些东西。前面板加上了两个单独的 Inst In 接口(如果能有娃娃脸那样, Line/Inst 的切换就更完美了),而后面板鸡肋的同轴非平衡输出换成了大三芯平衡口(独立的音量调节),模拟 IO 变成了满血的 4 进 4 出。数字接口方面,加上了一个单独的 Adat in,使得总体 IO 的情况跟娃娃脸到了持平的程度。USB 2.0 的 USB-C 口换成了雷电 3 接口,带来的好处是更低的延迟和 AFX2DAW 的支持(这样就可以直接在 DAW 里面加载羚羊插件了),代价就是没掉了外置供电选项(雷电 3 接口供电对普通的双话放小声卡来说足够强悍),丢掉了移动设备的连接支持(除了最最新款 iPad Pro 以外,大家都没有雷电口),而且损失了一部分对电脑的兼容性(很多 PC 毕竟没有雷电口,特别是 AMD 设备)。1 块 DSP 升级成了 2 块,如此在 DAW 里面使用插件的时候算力也不至于那么捉襟见肘了。看图片也大致可以看到,因为屏幕需要塞下更多的东西,所以屏幕的黑边也大大缩小。

总地来说,Zen Q 在牺牲了一点点直播能力的情况下,大幅度强化了专业音乐制作的能力,使其更适合一个专业的个人迷你 Studio。与这些升级相对应,Zen Q 的价格大幅升高,7500RMB 的国行价格相比 3999 的 Zen Go 几乎翻倍,也大幅超过了 Babyface Pro FS 的价格。多出来的 3500 元值不值上面所列出的提升,就见仁见智了。

看着当今的羚羊,笔者有一股强烈的 UA 既视感。2019 年,原本不走极致音质路线的 UA 时隔仅 3 年突然更新了旗下的万元产品线,最高端的 X16 甚至给出了 131dba 的 DA 动态;更新的 Twin X,以及全新的 X4 和 Arrow/Solo 对需求持续细化;UA 也适时更新了很多 DSP 插件。在各个代理商的力推下,大菠萝持续占据爆款地位,针对小型工作室的 X6 大卖特卖,Arrow/Solo 也销量斐然,让 UA 赚得盆满钵满。

羚羊显然也想复制 UA 的成功,把旗下的各个产品升级到 SC 新版本,堆音质的同时加 DSP 数量,推出更丰富的 DSP 插件,和 UA 的套路如出一辙,再拼尽全力解决以往最短板的软件问题。但奈何羚羊的体量太小,销售网和推广力度都远远不及 UA,使得羚羊在国内一直得不到足够的热度。

而这点可能是羚羊推出 Zen Go 更长远的考虑所在:Zen Go 让多得多的人得以接触到羚羊的产品,成为羚羊的用户,从而改善羚羊自身在市场中的地位和形象。LIKEMUSIC 和叮咚音频在刚接到产品发布的消息后,都以为 Zen Go 打算给出 4000 多甚至 5000 多的售价,而羚羊靠 3999 的定价硬生生地啃下了同级别的性价比优势。过往谈及羚羊,专业圈第一时间想到的一般就是疯狂的堆料,夸张的参数,高昂的价格和人人喊打的驱动稳定性;而随着 Zen Go 这样的一款产品杀入市场,羚羊争取到了一批原本对羚羊望而却步的用户,向大得多的受众介绍羚羊的生态和产品体验,特别是改善音频圈对其驱动稳定性的过往认知;如此往后,当一批音乐人随着自身能力和需求的提升需要升级到万元产品时,在面对琳琅满目的竞品时,把高端的 Zen Tour、Orion Studio 之类列为考虑对象。笔者猜测,这大概就是羚羊的长远考虑吧 ......



最后放一下 LIKEMUSIC 和叮咚音频的时候。如果打算购买 Zen Go SC 的话,这两个视频非常具有参考价值:

LIKEMUSIC:羚羊Antelope Zen Go声卡全国首发测评!是“真够”还是“真狗?!

叮咚音频:3999档最强声卡之羚羊ZEN GO吐槽大会


鸣谢:

摄影支持:@古斯塔夫歼星炮

原创文章,首发于某乎,禁止未授权转载



实惠的“瑞士军刀” ---- Antelope Zen Go Synergy Core 声卡上手体验(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