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热 药
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
石 膏Shigao
【性能】甘、辛,大寒。归肺、胃经。
【功效】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敛疮生肌,收湿,止血。
【用法用量】生石膏煎服,15--60g,宜先煎。煅石膏适量外用,研末撒敷患处。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及阴虚内热者忌用。
知 母 Zhimu
【性能】苦、甘,寒。归肺、胃、肾经。
【功效】清热泻火,生津润燥。
【用法用量】煎服,6—12g。
【使用注意】本品性寒质润,有滑肠作用,故脾虚便溏者不宜用。
【鉴别用药】石膏、知母均能清热泻火,可用治温热病气分热盛及肺热咳嗽等证。但石膏泻火之中长于清解,重在清泻肺胃实火,肺热喘咳、胃火头痛牙痛多用石膏;知母泻火之中长于清润,肺热燥咳、内热骨蒸、消渴多选知母。
芦 根 Lugen
【性能】甘,寒。归肺、胃经。
【功效】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
【用法用量】煎服,干品15—30g;鲜品加倍,或捣汁用。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忌服。
【鉴别用药】芦根为芦苇的根茎,苇茎为芦苇的嫩茎。二者出自同一种植物,功效相近。但芦根长于生津止渴,苇茎长于清透肺热,略有侧重。药市中多无苇茎供应,可以芦根代之。
天花粉Tianhuafen
【性能】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
【功效】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
【用法用量】煎服,10-15g。
【使用注意】反乌头。
栀 子Zhizi
【性能】苦,寒。归心、肺、三焦经。
【功效】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焦栀子:凉血止血。
【用法用量】煎服,5—10克。外用生品适量,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本品苦寒伤胃,脾虚便溏者不宜用。
【鉴别用药】栀子入药,除果实全体入药外,还有果皮、种子分开用者。栀子皮(果皮)偏于达表而去肌肤之热;栀子仁(种子)偏于走里而清内热。生栀子走气分而泻火,焦栀子入血分而止血。
夏枯草Xiakucao
【性能】辛、苦,寒。归肝、胆经。
【功效】清热泻火,明目,散结消肿。
【用法用量】煎服,9~15g。或熬膏服。
【使用注意】脾胃寒弱者慎用。
决明子Juemingzi
【性能】甘、苦、咸,微寒。归肝、大肠经。
【功效】 清热明目,润肠通便。
【用法用量】煎服,10~15克;用于润肠通便,不宜久煎。
【使用注意】气虚便溏者不宜用。
第二节 清热燥湿药
黄 芩 Huangqin
【性能】苦,寒。归肺、胆、脾、胃、大肠、小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用法用量】煎服,3~10g。清热多生用,安胎多炒用,清上焦热可酒炙用,止血可炒炭用。
【使用注意】本品苦寒伤胃,脾胃虚寒者不宜使用。
【鉴别用药】黄芩分枯芩与子芩。枯芩为生长年久的宿根,中空而枯,体轻主浮,善清上焦肺火,主治肺热咳嗽痰黄;子芩为生长年少的子根,体实而坚,质重主降,善泻大肠湿热,主治湿热泻痢腹痛。
黄 连 Huanglian
【性能】苦,寒。归心,脾、胃、胆、大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用法用量】煎服,2—5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本品大苦大寒,过服久服易伤脾胃,脾胃虚寒者忌用;苦燥易伤阴津,阴虚津伤者慎用。
【鉴别用药】本品入药,除生用外,还有酒炙、姜汁炙、吴茱萸水炙等特殊炮制品,其功用各有区别。酒黄连善清上焦火热,多用于目赤肿痛、口疮;姜黄连善清胃和胃止呕,多用治寒热互结,湿热中阻,痞满呕吐;萸黄连善舒肝和胃止呕,多用治肝胃不和之呕吐吞酸。
黄 柏 Huangbo
【性能】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
【用法用量】煎服,3-12g。外用适量。
【鉴别用药】黄芩、黄连、黄柏三药性味皆苦寒,而黄连为苦寒之最。三药均以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为主要功效,用治湿热内盛或热毒炽盛之证,常相须为用。但黄芩偏泻上焦肺火,肺热咳嗽者多用;黄连偏泻中焦胃火,并长于泻心火,中焦湿热、痞满呕逆及心火亢旺、高热心烦者多用;黄柏偏泻下焦相火、除骨蒸,湿热下注诸证及骨蒸劳热者多用。
【使用注意】本品苦寒伤胃,脾胃虚寒者忌用。
龙 胆longdan
【性能】苦,寒。归肝、胆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用法用量】煎服,3—6g。
【使用注意】脾胃寒者不宜用,阴虚津伤者慎用.
秦 皮 Qinpi
【性能】 苦、涩,寒。归肝、胆、大肠经。
【功效】 清热燥湿,收涩止痢,止带,明目。
【用法用量】煎服,6—12g。外用适量,煎洗患处。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忌用。
白鲜皮 Baixianpi
【性能】苦,寒。归脾、胃、膀胱经。
【功效】清热燥湿,祛风解毒。
【用法用量】煎服,5-10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慎用。
第三节 清热解毒药
金 银 花 Jinyinhua
【性能】甘,寒。归肺、心、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用法用量】煎服,6~15g。疏散风热、清泄里热以生品为佳;炒炭宜用于热毒血痢;露剂多用于暑热烦渴。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及气虚疮疡脓清者忌用。
附药 忍冬藤
为忍冬科植物忍冬Lonicera japonica Thund.的干燥茎枝,又名银花藤。秋冬割取带叶的嫩枝,晒干,生用。味甘,性寒,归肺、胃经,其功效与金银花相似。本品解毒作用不及金银花,但有清热疏风,通络止痛的作用,故常用于温病发热,风湿热痹,关节红肿热痛,屈伸不利等症。煎服,9~30g。
连 翘 Lianqiao
【性能】苦,微寒,归肺、心、小肠经。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
【用法用量】煎服,6~15g。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及气虚脓清者不宜用。
【鉴别用药】连翘临床有青翘、老翘及连翘心之分。青翘,其清热解毒之力较强;老翘,长于透热达表,而疏散风热;连翘心,长于清心泻火,常用治邪入心包的高热烦躁、神昏谵语等症。
连翘与金银花,均有清热解毒作用,既能透热达表,又能清里热而解毒。对外感风热、温病初起、热毒疮疡等证常相须为用。然区别点是:连翘清心解毒之力强,并善于消痈散结,为疮家圣药,亦治瘰疬痰核;而金银花疏散表热之效优,且炒炭后善于凉血止痢,用治热毒血痢。
大 青 叶 Daqingye
【性能】苦、寒。归心、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用法用量】煎服,9~15g,鲜品30~60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忌用。
板 蓝 根 Banlangen
【性能】苦,寒。归心、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用法用量】煎服, 9~15g。
【使用注意】体虚而无实火热毒者忌服,脾胃虚寒者慎用。
青 黛 Qingdai
【性能】咸,寒。归肝、肺经。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清肝泻火,定惊。
【用法用量】内服1.5~3g,本品难溶于水,一般作散剂冲服,或入丸剂服用。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胃寒者慎用。
【鉴别用药】大青叶为菘蓝叶;板蓝根为菘蓝或马蓝的根;青黛为马蓝、蓼蓝或菘蓝的茎叶经加工制得的粉未。三者大体同出一源,功效亦相近,皆有清热解毒、凉血消斑之作用。相比较而言,大青叶凉血消斑力强;板蓝根解毒利咽效著;青黛清肝定惊功胜。
贯 众 Guanzhong
【性能】苦,微寒。有小毒。归肝、脾经。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杀虫。
【用法用量】煎服,4.5~9g。杀虫及清热解毒宜生用;止血宜炒炭用。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本品有小毒,用量不宜过大。服用本品时忌油腻。脾胃虚寒者及孕妇慎用。
蒲 公 英 Pugongying
【性能】苦、甘,寒。归肝、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湿通淋。
【用法用量】煎服,9~15g。外用鲜品适量捣敷或煎汤熏洗患处。
【使用注意】用量过大,可致缓泻。
野 菊 花 Yejuhua
【性能】苦、辛,微寒。归肝、心经。
【功效】清热解毒。
【用法用量】煎服,10~15g。外用适量。
【鉴别用药】野菊花与菊花为同科植物,均有清热解毒之功,但野菊花苦寒之性尤胜,长于解毒消痈,疮痈疔毒肿痛多用之;而菊花辛散之力较强,长于清热疏风,上焦头目风热多用之。
重 楼Chonglou
【性能】苦,微寒。有小毒。归肝经。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凉肝定惊。
【用法用量】煎服,3~9g。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涂患处。
【使用注意】体虚、无实火热毒者、孕妇及患阴证疮疡者均忌服。
拳 参 Quanshen
【性能】苦、涩,微寒。归肺、肝、大肠经。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镇肝息风。
【用法用量】煎服,4.5~9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无实火热毒者不宜使用。阴证疮疡患者忌服。
土 茯 苓 Tufuling
【性能】甘、淡,平。归肝、胃经。
【功效】解毒,除湿,通利关节。
【用法用量】煎服,15~60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肝肾阴虚者慎服。服药时忌茶。
鱼 腥 草 Yuxingcao
【性能】辛,微寒。归肺经。
【功效】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
【用法用量】煎服,15~25g。鲜品用量加倍,水煎或捣汁服。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熏洗患处。
【使用注意】本品含挥发油,不宜久煎。虚寒证及阴性疮疡忌服。
大血藤 Daxueteng
【性能】苦,平。归大肠、肝经。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祛风,止痛。
【用法用量】煎服,9~15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孕妇慎服。
败 酱 草 Baijiangcao
【性能】辛、苦,微寒。归胃、大肠、肝经。
【功效】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
【用法用量】煎服,6~15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脾胃虚弱,食少泄泻者忌服。
射 干 Shegan
【性能】苦,寒。归肺经。
【功效】清热解毒,消痰,利咽。
【用法用量】煎服,3~9g。
【使用注意】本品苦寒,脾虚便溏者不宜使用。孕妇忌用或慎用。
山 豆 根 Shandougen
【性能】苦,寒;有毒。归肺、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利咽消肿。
【用法用量】煎服,3~6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本品有毒,过量服用易引起呕吐、腹泻、胸闷、心悸等副作用,故用量不宜过大。脾胃虚寒者慎用。
马 勃 Mabo
【性能】辛,平。归肺经。
【功效】清热解毒,利咽,止血。
【用法用量】煎服,1.5~6g,布包煎;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患处,或作吹药。
【使用注意】风寒伏肺咳嗽失音者禁服。
青 果 Qingguo
【性能】甘、酸,平。归肺、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利咽,生津。
【用法用量】煎服,4.5~9g;鲜品尤佳,可用至30~50g。
木 蝴 蝶 Muhudie
【性能】苦、甘,凉。归肺、肝、胃经。
【功效】清肺利咽,疏肝和胃。
【用法用量】煎服,1.5~3g。
白 头 翁 Baitouweng
【性能】苦,寒。归胃、大肠经。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用法用量】煎服,9~15g,鲜品15~30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虚寒泄痢忌服。
马 齿 苋 Machixian
【性能】酸,寒。归肝、大肠经。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止痢。
【用法用量】煎服,9~15g,鲜品30~60g。外用适量,捣敷患处。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肠滑作泄者忌服。
鸦 胆 子 Yadanzi
【性能】苦,寒。有小毒。归大肠、肝经。
【功效】清热解毒,止痢,截疟,腐蚀赘疣。
【用法用量】内服,0.5~2g,以干龙眼肉包裹或装入胶囊包裹吞服,亦可压去油制成丸剂、片剂服,不宜入煎剂。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本品有毒,对胃肠道及肝肾均有损害,内服需严格控制剂量,不宜多用久服。外用注意用胶布保护好周围正常皮肤,以防止对正常皮肤的刺激。孕妇及小儿慎用。胃肠出血及肝肾病患者,应忌用或慎用。
地 锦 草 Dijincao
【性能】辛,平。归肝、大肠经。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用法用量】煎服,9~20g。鲜品30~60g。外用适量。
绿 豆 Lüdou
【性能】甘,寒。归心,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消暑,利水。
【用法用量】煎服,15~30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肠滑泄泻者忌用。
附药 绿豆衣
为绿豆的种皮。将绿豆用清水浸泡后取皮晒干即成。性味甘,寒。归心、胃经。功同绿豆,但解暑之力不及绿豆,其清热解毒之功胜于绿豆;并能退目翳,治疗斑痘目翳。煎服,6~12g。
第四节 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Shengdihuang
【性能】甘、苦,寒。归心、肝、肾经。
【功效】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用法用量】煎服,10—15g。鲜品用量加倍,或以鲜品捣汁入药。
【使用注意】脾虚湿滞,腹满便溏者不宜使用。
玄 参 Xuanshen
【性能】甘、苦、咸,微寒。归肺、胃、肾经。
【功效】清热凉血,泻火解毒,滋阴。
【用法用量】煎服,10—15g。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不宜服用。反藜芦。
【鉴别用药】玄参与生地黄,均能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治热入营血、热病伤阴、阴虚内热等证,常相须为用。但玄参泻火解毒力较强,故咽喉肿痛、痰火瘰疬多用;生地黄清热凉血力较大,故血热出血、内热消渴多用。
牡丹皮 Mudanpi
【性能】苦、甘,微寒。归心、肝、肾经。
【功效】清热凉血,活血祛瘀。
【用法用量】煎服,6—12g。清热凉血宜生用,活血祛瘀宜酒炙用。
【使用注意】血虚有寒、月经过多及孕妇不宜用。
赤 芍Chishao
【性能】苦、微寒。归肝经
【功效】清热凉血,散瘀止痛。
【用法用量】煎服,6-12g。
【使用注意】血寒经闭不宜用。反藜芦。
紫 草 Zicao
【性能】甘、咸,寒。归心,肝经。
【功效】清热凉血,活血,解毒透疹。
【用法用量】煎服,5—10g。外用适量,熬膏或用植物油浸泡涂搽。
【使用注意】本品性寒而滑利,脾虚便溏者忌服。
第五节 清虚热药
青 蒿 Qinghao
【性能】苦、辛,寒。归肝、胆经。
【功效】清透虚热,凉血除蒸,解暑,截疟。
【用法用量】煎服,6~12g,不宜久煎;或鲜用绞汁服。
【使用注意】脾胃虚弱,肠滑泄泻者忌服。
地 骨 皮 Digupi
【性能】甘,寒。归肺、肝、肾经。
【功效】凉血除蒸,清肺降火。
【用法用量】煎服,9~15g。
【使用注意】外感风寒发热及脾虚便溏者不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