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解 表 药

2022-06-15 12:52 作者:呆呆和桑萦  | 我要投稿


 

第一节 发散风寒药

 

麻   黄  Mahuang

【性能】  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功效】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用法用量】  煎服,2~9g。发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多炙用。

【使用注意】  本品发汗宣肺力强,凡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肺肾虚喘者均当慎用。

桂  枝  Guizhi

【性能】  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功效】  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用法用量】  煎服,3~9g。

【使用注意】  本品辛温助热,易伤阴动血,凡外感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等证,均当忌用。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紫  苏  Zisu

【性能】  辛,温。归肺、脾经。

【功效】  解表散寒,行气宽中。

【用法用量】  煎服,5~9g,不宜久煎。

附药  紫苏梗

为紫苏的茎。性味辛、甘,微温。归肺、脾、胃经。功能宽胸利膈,顺气安胎。适用于胸腹气滞、痞闷作胀及胎动不安、胸胁胀痛等症。

生  姜  Shengjiang

【性能】  辛,温。归肺、脾、胃经。

【功效】  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用法用量】  煎服,3~9g,或捣汁服。

【使用注意】  本品助火伤阴,故热盛及阴虚内热者忌服。

香  薷  Xiangru

【性能】  辛,微温。归肺、脾、胃经。

【功效】  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用法用量】  煎服,3~9g。用于发表,量不宜过大,且不宜久煎;用于利水消肿,量宜稍大,且须浓煎。

【使用注意】  本品辛温发汗之力较强,表虚有汗及暑热证当忌用。

荆  芥  Jingjie

【性能】  辛,微温。归肺、肝经。

【功效】  祛风解表,透疹消疮,止血。

【用法用量】  煎服,4.5~9g,不宜久煎。发表透疹消疮宜生用;止血宜炒用。荆芥穗更长于祛风。

防  风  Fangfeng

【性能】  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

【功效】  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用法用量】  煎服,4.5~9g。

【使用注意】  本品药性偏温,阴血亏虚、热病动风者不宜使用。

【鉴别用药】  荆芥与防风均味辛性微温,温而不燥,长于发表散风,对于外感表证,无论是风寒感冒,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还是风热感冒,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咽痛等,两者均可使用。同时,两者也都可用于风疹瘙痒。但荆芥质轻透散,发汗之力较防风为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均常选用;又能透疹、消疮、止血。防风质松而润,祛风之力较强,为“风药之润剂”、“治风之通用药”,又能胜湿、止痛、止痉,又可用于外感风湿,头痛如裹、身重肢痛等证。

羌  活  Qianghuo

【性能】  辛、苦,温。归膀胱、肾经。

【功效】  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用法用量】  煎服,3~9g。

【使用注意】  本品辛香温燥之性较烈,故阴血亏虚者慎用。用量过多,易致呕吐,脾胃虚弱者不宜服。

白  芷  Baizhi

【性能】  辛,温。归肺、胃、大肠经。

【功效】  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用法用量】  煎服,3~9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本品辛香温燥,阴虚血热者忌服。

     Xixin

【性能】  辛,温。有小毒。归肺、肾、心经。

【功效】  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    

【用法用量】  煎服,1~3g;散剂每次服0.5~1g。

【使用注意】  阴虚阳亢头痛,肺燥伤阴干咳者忌用。不宜与藜芦同用。

【鉴别用药】  细辛、麻黄、桂枝皆为辛温解表、发散风寒常用药,均可用治风寒感冒。然麻黄发汗作用较强,主治风寒感冒重证;桂枝发汗解表作用较为和缓,凡风寒感冒,无论表实无汗,表虚有汗均可用之;细辛辛温走窜,达表入里,发汗之力不如麻黄、桂枝,但散寒力胜,适当配伍还常用治寒犯少阴之阳虚外感。

藁  本  Gaoben

【性能】  辛,温。归膀胱经。

【功效】  祛风散寒,除湿止痛。

【用法用量】煎服,3~9g。

【使用注意】  本品辛温香燥,凡阴血亏虚、肝阳上亢、火热内盛之头痛者忌服。

 

第二节    发散风热药

薄  荷  Bohe

【性能】  辛,凉。归肺、肝经。

【功效】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

【用法用量】  煎服,3~6g;宜后下。薄荷叶长于发汗解表,薄荷梗偏于行气和中。

【使用注意】  本品芳香辛散,发汗耗气,故体虚多汗者不宜使用。

牛  蒡  子  Niubangzi

【性能】  辛、苦,寒。归肺、胃经。

【功效】  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消肿。

【用法用量】  煎服,6~12g。炒用可使其苦寒及滑肠之性略减。

【使用注意】  本品性寒,滑肠通便,气虚便溏者慎用。

蝉  蜕  Chantui

【性能】  甘,寒。归肺、肝经。

【功效】  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用法用量】  煎服,3~10g,或单味研末冲服。一般病证用量宜小;止痉则需大量。

【使用注意】  《名医别录》有“主妇人生子不下”的记载,故孕妇当慎用。

【鉴别用药】  薄荷、牛蒡子与蝉蜕三药皆能疏散风热、透疹、利咽,均可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头痛;麻疹初起,透发不畅;风疹瘙痒;风热上攻,咽喉肿痛等证。但薄荷辛凉芳香,清轻凉散,发汗之力较强,故外感风热、发热无汗者薄荷首选。且薄荷又能清利头目、疏肝行气。牛蒡子辛散苦泄,性寒滑利,兼能宣肺祛痰,故外感风热、发热、咳嗽、咯痰不畅者,牛蒡子尤为适宜。同时,牛蒡子外散风热,内解热毒,有清热解毒散肿之功。蝉蜕甘寒质轻,既能疏散肺经风热而利咽、透疹、止痒,又长于疏散肝经风热而明目退翳,凉肝息风止痉。

桑  叶  Sangye

【性能】  甘、苦,寒。归肺、肝经。

【功效】  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

【用法用量】  煎服,5~9g;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眼。桑叶蜜制能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故肺燥咳嗽多用蜜制桑叶。

菊  花  Juhua

【性能】  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

【功效】  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用法用量】  煎服,5~9g。疏散风热宜用黄菊花,平肝、清肝明目宜用白菊花。

【鉴别用药】  桑叶与菊花皆能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同可用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头痛;肝阳上亢,头痛眩晕;风热上攻或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肿痛,以及肝肾精血不足,目暗昏花等证。但桑叶疏散风热之力较强,又能清肺润燥,凉血止血。菊花平肝、清肝明目之力较强,又能清热解毒。

柴  胡  Chaihu

【性能】  苦、辛,微寒。归肝、胆经。

【功效】  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用法用量】  煎服,3~9g。解表退热宜生用,且用量宜稍重;疏肝解郁宜醋炙,升阳可生用或酒炙,其用量均宜稍轻。

【使用注意】  柴胡其性升散,古人有“柴胡劫肝阴”之说,阴虚阳亢,肝风内动,阴虚火旺及气机上逆者忌用或慎用。

升  麻  Shengma

【性能】  辛、微甘,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

【功效】  解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用法用量】  煎服,3~9g。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宣生用,升阳举陷宜炙用。

【使用注意】  麻疹已透,阴虚火旺,以及阴虚阳亢者,均当忌用。

葛  根  Gegen

【性能】  甘、辛,凉。归脾、胃经。

【功效】  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用法用量】  煎服,9~15g。解肌退热、透疹、生津宜生用,升阳止泻宜煨用。

【鉴别用药】  柴胡、升麻、葛根三者皆能发表、升阳,均可用治风热感冒、发热、头痛,以及清阳不升等证。其中:柴胡、升麻两者均能升阳举陷,用治气虚下陷,食少便溏、久泻脱肛、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等脏器脱垂;升麻、葛根两者又能透疹,常用治麻疹初起、透发不畅。但柴胡主升肝胆之气,长于疏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退热,疏肝解郁,为治疗少阳证的要药。又常用于伤寒邪在少阳,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感冒发热;肝郁气滞,胸胁胀痛、月经不调、痛经等证。升麻主升脾胃清阳之气,其升提(升阳举陷)之力较柴胡为强,并善于清热解毒,又常用于多种热毒病证。葛根主升脾胃清阳之气而达到生津止渴、止泻之功,常用于热病烦渴,阴虚消渴;热泄热痢,脾虚泄泻。同时,葛根解肌退热,对于外感表证,发热恶寒、头痛无汗、项背强痛,无论风寒表证、风热表证,均可使用。

附药  葛花

为葛的未开放的花蕾。性味甘,平。功能解酒毒,醒脾和胃。主要用于饮酒过度,头痛头昏、烦渴、呕吐、胸膈饱胀等症。常用量3~15g。


解 表 药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